有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如果组织结构处理不当,监督职能就抬头,制造的麻烦就更多。
有个千亿级的企业,为了贴近需求,更好地服务内外客户,最近由集中采购变为分散采购,寻源和采购的业务都下沉到事业部,采购总部没了具体的业务目标,监督职能就超过了服务职能。企业的本意是希望采购总部制定统一的系统、流程和规章,来更好地服务各事业部的采购,但因为没有具体的业务绩效考核,总部采购就变得像政府的消防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流程越来越复杂,监督机制越来越“健全”,弄得下面根本没法做事。有一次我去培训这个企业,一个两天的培训项目,仅走完整个寻源、评估、招投标流程,就花了快一个月时间,还不说招投标对高端培训是否合适。这期间,客户的联系人和我的助手上蹿下跳,不知道钻了多少个圈子才算走完流程。
监督功能超越服务功能时,组织的复杂度就大增,效率降低 这里的根源还是委员会式的绩效考核。总部负责流程,事业部负责结果,互相监督,流程与结果两层皮,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委员会”,增加内耗,但并不解决问题。要知道,在小组里,各职能以服务功能为主;在委员会下,监督功能就占了上风。就拿一个百亿级企业的招投标来说,采购对招投标流程负责,但不参与项目的评标、发标,项目部对招投标结果负责。于是采购就把招投标流程搞得非常复杂,以便好监督项目部;但项目部总有办法绕过流程,以各种理由把自己喜欢的供应商招进来。没问题大家相安无事,有问题就开始互相推诿。采购说招投标是按流程做的,要怪只能怪项目部做决策的人——这是在监督项目部的结果;项目部说都是按流程走的,出了问题只能怪流程——这是在监督采购的招投标流程。各自都有理,问题自然就解决不了。 那解决方案呢,就是把流程和结果统一起来,要么都给项目部,要么都给采购。其实你看典型的生产制造业,采购既对流程负责,也对结果负责,生产和其他需求部门是内部客户,采购以能否满足内部客户的需求为评判标准。在这里,前提是结果可以比较容易地评估。对项目型的行业,比如建筑业,因为项目的复杂度高,成本、进度和质量结果往往难以简单衡量,这时候流程和结果分离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当你没法控制和衡量结果时,就只能依赖于控制过程,这就是委员会式的人盯人,发挥外来组织的监督功能,增加了组织的复杂度,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组织复杂度:绩效考核的解决方案 相信有些人还记得中学时的这个实验:透明的玻璃容器里盛满油质溶液,溶液里悬浮着铁屑。再加上磁力线之前,铁屑杂乱无章,满瓶子都是;加上磁力线后,铁屑齐刷刷地朝着同一个方向,整齐划一。去水族馆,看到大群的热带小鱼,色彩斑斓,齐刷刷地向同一个方向游,你不觉得有多散乱;突然有纷扰,鱼群被惊动,大乱,你发现成千上万的鱼,到处都是,乱得不可收拾。 企业也是。当目标一致的时候,几万人的大公司也不显得多复杂,整个公司井井有条,有很强的执行力;当目标不一致的时候,部门之间山头林立,几百个人的小公司也是复杂得什么事都办不了。 目标一致,再大的鱼群也不显得散乱 对于很多本土企业来说,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打江山时目标一致;到了守成的时候,利益却难协调。特别是创始人退休,企业增速放缓时,企业失去了目标,团队就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向心力,组织的复杂度大增。这就如历史上的流寇,弱小的时候为一致对外,倒也目标一致,在夹缝中求生存;等做大了,反倒失去了目标,形不成合力,很快就土崩瓦解。 没了一致目标,各部门的方向,或者说执行力的方向,由原来的横向(面向客户)转为纵向(面向领导),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这些年,我仔细观察那些做得好和做得差的公司,发现它们的差距与其说是执行力的强度,不如说是执行力的方向。在做得好的公司,员工的执行力是横向的,即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标;在做得差的公司,员工的执行力是纵向的,即以满足上级的需要为目标。 执行力的方向问题不分国别。纵观北美企业的这二三十年,变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部门间的横向连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纵向执行力转化为横向执行力,联合多部门的力量来抓住机会,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这就是供应链管理。这一发展过程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解决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你不能靠雷锋精神。有个本土高科技制造企业,发展到十几亿的规模了,组织越来越复杂,部门之间山头林立,相互推诿严重。老总是技术出身,亲手把公司从十几个人带到这么大。以前公司小的时候,资源紧缺,但什么事儿也没停着;现在公司大了,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为什么事儿反倒这么难办呢?例如在供应商管理上,产品设计与物料技术两个部门之间就扯皮不断,后者说是设计的规格太严,前者说是供应商的能力有限。老板看不懂,两个部门的头儿都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同事都做了近十年了,为什么现在反倒没法合作呢?他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把两个都叫来批一顿,各打五十大板,重述雷锋精神的重要性了事。 公司小的时候,一致对外,雷锋精神或许有用;公司大的时候,雷锋精神的作用就很有限,特别是大量职业经理人加入后。那怎么推动部门之间的协作,降低组织的复杂度呢?要靠绩效考核,即关键绩效指标(KPI)来管理。 公司大了,协作不能再依赖人情和雷锋精神,而要靠KPI 在KPI设置上,单一指标是本土企业的一个常见误区,这在那些身陷困境,急于脱困的企业尤甚。比如对于销售来说,主要指标是销售额,虽说也有别的指标,但大家都知道那不重要,特别是在营收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比拿到订单更重要的吗?于是销售就最大化销售额,造成供应链后端的很多成本,尤其是库存成本和额外产能。对于采购来说,单一指标就是采购降本,虽说质量也得兼顾,但那是质量部门的事。结果呢,价格是越降越低,质量也是越来越差,最后企业其实都跟些该淘汰的供应商做生意。作为应对,公司就给质量部门一票否决权,其良苦用心是来制衡采购,实际上却造成了采购与质量两个山头,摩擦不断,增加了组织的复杂度,更加形成不了合力来管理供应商。 应对单一指标的措施,就是针对每个职位、每个部门设立一对互相制约、表面上矛盾的指标。比如销售不但要卖得多,而且要卖个好价钱(销售额与利润率);计划部门不但要控制库存水平,而且要确保有货率(有货率与资产周转率);做采购的不但要拿个好价钱,而且确保好质量(价格与质量)。这就是说,要把每一个职能、每一个职位设计成两难:两难情况只能平衡,不能取舍。比如你不能为了价钱(取),就牺牲质量(舍),或者为了质量而放弃价格,你必须两者兼顾(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每一个职能和职位促进自己与别的职能协作,把外部约束变成内部约束,降低了组织的复杂度,提高了协作效率。 在两难中平衡 或许有人说,两个相反的目标,就如骑的马有两个头,每个头都是朝着不同方向,能往前走吗?答案当然是能。我们天生就是应对两个相反目标的能手。人一生下来就有爸爸妈妈两个“老板”,他们的指令往往相左,但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应付自如。在跨国企业里,矩阵组织挺常见,很多员工汇报给两个上司,这两个上司的目标往往相左。比如,我以前管理全球库存计划员,计划员从业务上汇报给当地的经理,从专业上汇报给总部的我。为支持业务,当地的经理倾向于增加库存(这样有货率高);但为了控制库存水平和库存成本,在总部的我希望库存低。这两个目标相反,但做得好的计划员都能平衡解决。 为什么呢?两个貌似相反的目标,落实到细处,其实解决方案是同一个。就拿这里讲的库存计划来说,库存要低,有货率要高,貌似矛盾的两个目标,如果库存计划做得好,知道备什么货,备多少,库存就可以做得低,有货率同时就可以做得高。你看在计划做得一塌糊涂的公司,库存高企,但用得着的没有,用不着的一大堆,都是因为不知道计划正确的库存。再比如采购,如果知道如何选择、管理好供应商,不但可以保证质量,而且可以确保总成本最低,同时实现价格和质量的目标。 单一目标的事好做。据说李鸿章训儿子,说如果你连当官都不会,那可真是无可救药了。这当官简单,我想李鸿章说的只是行使权力这一指标,而忽视了另一指标——做出业绩来。在有些公司,采购是老弱病残在公司的最后一站:你不至于连花钱的事儿都不会吧?这些公司没有认识到,采购在花钱的同时,还要对公司高达70%的增值活动负责——制造业高达70%的成本来自供应商,也意味着高达70%的增值活动发生在供应商处。理解了这点,企业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别的部门挑剩下的人来选择和管理供应商了。 如果说互相制约的指标是“内力”的话,那么设计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协作的“外力”。共同目标设计得好,可以有效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组织的复杂度,提高组织的效率。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有两个小孩,姐姐比弟弟大几岁,一个上小学了,一个刚上幼儿园,两个人坐在一起就掐架,吵个不停。比如周六早晨起床后,边吃早饭边拌嘴,一顿早饭吃上一小时也吃不完。吃不完我们就没法出去啊。怎么办?那好,给他们设计一个KPI来:谁能在15分钟内吃完早饭,给谁5分钟的iPhone玩(iPhone还能有这用,乔布斯肯定在天堂里都笑开怀了)。这下两个孩子可来劲了,认真吃起来。不过姐姐小心眼,使坏。她一边吃,一边逗弟弟,惹弟弟生气;而弟弟呢,一惹就急,一急就哭,一哭就吃不完。结果姐姐按时吃完,弟弟没按时吃完,我们还是出不了门。怎么办?继续在KPI上做文章:谁在15分钟内吃完,谁得到5分钟的iPhone;但如果两个人都在15分钟内吃完,每人再多得到5分钟的iPhone。这下姐姐可变了,一边认真自己吃,一边哄着弟弟吃,两个孩子都按时吃完了。 这看上去是小儿科,其实企业也是一个道理。英语里有句话说metrics drive behavior(指标驱动行为)。合适的指标给一个岗位或职能建立责任机制,而且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同样的方向。有些本土企业习惯于用高大上的愿景和理想来激励员工,在高速发展阶段,大家一起开疆辟土,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这完全没问题。但是,一旦增速放缓,公司做大了,到了守成的时候,特别是外来的职业人士多了,就得改变做法,增加相对传统的绩效考核来制定方向,驱动跨部门的协作。人人都知道,可以骑在马上打天下,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但企业上规模后,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认识到了管理方法需要改变。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组织的服务功能和监督功能: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671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笑料满满的经典珍藏!09-02
2 经典与情感经典俗语09-18
3 【明确界限】09-12
4 社会需求和企业机遇09-12
5 经典句子:蕴含人生智慧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