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你要采取行动着手解决的那些问题,你身边还会发生很多其他的不必进一步采取行动或投入的事情,但是,你必须想清楚它们属于下面3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没有意义的东西
有一类东西可以单独归为一类,即没有意义的东西:你不再需要、当初本来也不需要的东西,比如要删除的垃圾信件、你不感兴趣或者与你无关的电子邮件、语音留言机里奇奇怪怪的推销信息。这类东西包括那些不该占据你的空间乃至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它就好比你的电脑里的回收站、办公室垃圾桶里或者你送到本地慈善捐助点的东西。
垃圾,一旦你想清楚它是垃圾,往往就不再是问题,除非你的垃圾清运工在罢工、厨房的排污系统坏了,或者你懒得把花园里枯萎的月季摘掉。最大的问题是想清楚它是不是垃圾。前面的章节已解释过,如果你不确定一件事是该推进、保持现状抑或干脆抛开,你就会一直想着它,寝食难安。 我估计,我们培训过的客户中,95%的人所忙碌的事情中至少包含10%的垃圾。他们当中有50%的人至少可以清除掉25%的垃圾。这个标准不是我定的,而是他们自己定的。他们一直不肯好好想想,其中哪些事对自己有意义,并应使之有所归属。除非你能经常自觉地清理“材料”,否则,它很容易膨胀乃至自我繁殖。相应的,心事的纠结也跟没有及时清理的日益增多的垃圾成正比。 这类东西看似平淡,却经常触及隐秘而敏感的问题。你的衣橱里有个盒子,里面装满了前妻的衣物,为了不被这只盒子控制,你必须想清楚它对你有没有意义,你是否有理由继续留着它。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关对错,只要有个回答即可。如果你不肯细想,它就控制了你,而不是你占有它。在刨根问底和保持现状二者选其一时,多数人选择后者。在明确某样东西的真正意义时,常会引出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隐秘情感。 我们的培训师训练有素,尽量避免对客户是否应该留着某些东西发表评论。如果客户愿意留,他们就留着。把仍具有意义的东西丢掉也会分散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找个地方把它保存起来,并且随时可以方便地找到。 根据我多年帮助客户理清杂务的经验,我得说,那些学会对各种悄悄潜入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垃圾说“不”的人,更容易在生活的重大选择面前做出明智的决策。认识到和承认这类东西是要丢掉的垃圾,是重要的一步,哪怕只是养成这种习惯,即有意识地弄清一切事物的意义,也很不错。 需要暂缓处理的事情 当然也可以暂时不做出决定。你身边相当一部分事务就属于这一类,如果你还没想好自己是否采取行动,短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也无妨。 可能的行动或项目是应该被推进(可能的话,马上行动)、日后启动抑或根本不用采取行动的事情,这是一条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有趣而细微的划分标准。它区分了我称之为“将来/也许”之类清单的事务。你也许想学交谊舞,但不是现在。你也许想聘请一位全职的网管,但现在还不行。你也许想学习编写和应用Excel的新程序,可是……现在还抽不出时间。 我个人的“将来/也许”清单比我常用的项目清单长得多。我觉得其中很多念头似乎有些“痴心妄想”,比如划着独木舟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也有些比较“切合实际”,比如把照片扫描、保存为数码文件,重写公司的部分网站介绍等。这类事务不附加具体的下一步行动,这是它们的决定性特征。实施项目都附带具体的下一步行动,如果我有时间和机会,一定会去做。而“将来/也许”清单上的事务目前都没有继续向前推进的承诺。 有些事暂缓处理也不要紧。我认识的一位资深人士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感到如释重负般解脱。他是一家全球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经常提出一些可能为客户的项目增值的全新创意。问题是,在他朦胧的意识中,他觉得只要自己有了创意,就该去执行。为了不被满脑子的创意搞得团团转,他只好放慢思考的节奏,却发觉脑子变得迟钝起来。当他明白,他可以把那些有可能的事务暂时搁置,不必立即为它们分配资源(他给这些创意单列了一张“将来/也许”清单)以后,他的大脑重新活跃起来,他可以从丰富的创意方案中挑选出当前可以投入时间和资源的项目。这个故事看似简单直观,却又一次说明,GTD的许多基本概念如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巨大价值。 认识和承认这类事务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我们的文化中,多数人倾向于超负荷运转,至少脑子里的计划多得做不完。很少有人愿意捕捉并客观地记录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的清单,所以,他们轻率地向自己许下许多不切实际的承诺,心里却不大清楚每个承诺的全部含义。 而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承受着很重的工作负荷,并接受了现状以后,接着要跨越的障碍是列出成百上千件事务的清单,并且不让它们把自己吓倒。我们多年来培训过的许多客户在运用GTD方法时触到一大暗礁,就是他们在一丝不苟地追踪了各项事务和行动以后,发觉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半途而废”的时候太多,因而大受打击,他们感到羞愧、疲惫、挫败,情感上接受不了。于是他们做出本能的反应——漠视自己的清单,避免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查看和跟踪它,也不再及时更新它。他们延伸的意识退回到先前的状态,也就是被最新、最紧急的事务追着跑的状态。 我们的培训师发现,在这个阶段,能够顺利晋级的一大关键是提醒客户,“将来/也许”清单必须建立、更新并派上用场。他们需要对自己更坦诚,需要更自觉地追踪清单上所列的事项,认真考虑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否真正采取行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事务就应该被转移到一个“存储箱”里,他就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当下可以管理的事项中。当然,他之所以犹豫不决,主要是对自己没信心,不相信他会认真履行自己投进“存储箱”的事务。 这个例子再次说明了GTD模型的完整性。这套方法不是在单独运用、而是在统一使用时达到最佳效果。你心里老是记挂着一件事,除非你知道自己能想起它并妥善处理,才能把它放下。如果你不肯把它从常用的“待办事务”清单转移到别处,因为你意识到自己必须不时想起这件事,而这份常用的“待办事务”清单是你唯一真正关注的清单,你就会把“也许会做”的事情也列在上面。如果你缺乏可靠的组织整理系统可供定期逐项查看,也没有一张单独的“暂缓处理的事务”清单,你就不得不把所有事务都列在常用事务清单上,结果单子变得冗长,不知不觉中,你对它的内容又变得视若无睹。于是,你又回到了第一象限。 参考资料 最后一类事务对明确意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和行动无关,但是作为信息对现在或将来具有一定价值。这就是参考资料类,其形式可以是档案资料,也可以是项目和兴趣议题的辅助材料和相关材料。典型的参考资料可以像某人的电话号码这么琐碎,也可以像互联网里的信息内容一样广博。 确定把哪些材料保存在便于查阅的地方以备参考,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含有无限量的相关信息。就这个类别,明确意义的关键在于判断:这个该留着吗?我的建议是:如果有疑问,要么把它丢掉,要么把它留着。 人们常常发牢骚说,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太多了,杂乱无章,根本没法使用。这种牢骚当然是有感而发,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这个问题引发的烦恼多半又是不明确它的意义造成的。如果你的书桌、公文包或者橱柜的底层抽屉里放着一样东西,它放在那儿的唯一原因是你不确定它的意义,那么你就被它控制了。只要你分清什么留作备用,什么是垃圾,什么要继续执行,什么可以暂缓处理,你就可以把自己真正在乎的物品收好,它们也不会扰乱你。问题不在于东西多少,而在于你跟它们的关系始终保持一致。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如果不需要采取行动……: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624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承上”与“启下”09-12
2 成熟企业转型:把握发展机会09-12
3 黑色思考帽02-23
4 创业很苦但坚持一定很酷01-02
5 创业一定要知道的各行各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