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断学习,进步得很快。父母如果不能活到老学到老,就会明显落伍。子女不说,好像在看父母的笑话,实在不应该;子女一说,等于长大了,翅膀硬了,反过来教训父母,岂非不孝?最好的办法,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逐渐调整教养的方式。年幼的孩子,当然需要父母的教导和辅助。子女长大以后,父母有很多地方不妨反过来问问子女,让他们充分发挥。一方面看看子女是不是真的成熟了,一方面也享受一下努力栽培的成果。子女小时候以父母为荣,长大了父母以子女为荣,那才是欣欣向荣的快乐家庭。父母一辈子比子女贤明高强,表示一代不如一代,并不是可喜的事情。
同时,我们将祖先崇拜活用在教养子女上面,具有很大的功效。兹说明如下:
首先,通过祖先的灵来管教子女,以祖先作为亲子之间的中介。用往生的人来管教活人,被管教的活人才不会由于面子问题而怀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
其次,父母不必体罚子女,只是祖先不高兴,非给予体罚不可。家规伺候,子女面对的是祖先,父亲不过是执行者,还可以站在子女的立场,一起来要求祖先原谅。 第三,父母的双手,用来传达对子女的关怀和爱护,不应该用来体罚子女,以免子女对父母的双手产生畏惧和不安的感觉。家法大多通过木板或小竹鞭,甚至可以让子女自行处置,使父母的双手永远十分温暖。 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亲子之间,如果样样要讲道理,并且坚持说清楚、讲明白,肯定会让一家人常常生气,而且很难安宁。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越来越不容易和子女讲理。因为事实告诉我们,越懂得多的人,越显得温和;而越懂得少的人,越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吵架的时候,说得越大声的人,往往越没有道理。 父母想要借着亲子沟通的机会,把道理说给孩子听,结果大多很不理想,不是和稀泥似的不了了之,便是生气骂人,弄得不欢而散。父母最好采取“由情入理”的方式,让子女承受亲情的感动,自主地讲理。 譬如妈妈多说几句,女儿很不高兴,竟然回答:“人家知道了,说这么多遍,还要说。”爸爸在旁,通常会奋不顾身地投入战场,严肃地对女儿说出一番大道理。女儿心想这些道理谁不知道,只是面对唠叨的人根本受不了,有时候妈妈多说两句,父亲还不是表现得很烦、一脸不好看的样子。结果父亲说父亲的,女儿想女儿的,完全沟而不通。我们建议父亲不能够不理会,如果置身度外、隔岸观火,妈妈不生气才怪,最好采用亲情攻势来软化女儿。父亲可以轻松地说:“妈妈多说几句,就不高兴了,是吗?为什么不想一想,从小到大,妈妈听你的要求,听你的抱怨,有多少?不说别的,听你的哭声就够烦的,妈妈也没有不高兴,反而安慰你,抱你亲你。现在你长大了,让妈妈唠叨几句,又有什么关系?”相信这样比直接晓以大义说一大堆道理要有效得多。 要想让子女明白道理,就应避免教训、教条,最好采用迂回的方式,由情入理。说给子女听,不如促使子女自己觉悟。 在轻松愉快中实施教养 教养子女也可以轻松地进行 父母严厉地教训子女,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教养方式。有人说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因为轻松地指点对子女已经失去了作用。我们则认为,教养子女最好不要走到这种地步,以免影响亲情。比较合适的方式是一开始就采取轻松愉快的角色扮演方式,使子女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可以利用子女在场的机会,父母合作演出一出短剧,让子女以观众的心情来感受,从而获得一定的教训。前提条件则是父母立即觉悟“只有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妻”的道理,离开卧室,便是孩子的父母,必须妥善扮演父母的角色。随时做好准备工作,要在孩子面前,通过角色扮演提供一些信息。 譬如利用全家团聚用餐的机会,父亲向母亲说明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表面上是说给妈妈听,实际的用意却在教育子女。母亲当然心知肚明,装得很有趣味,和父亲一唱一和,把父亲所叙述的事情转变为教育子女的题材。通过影射、转移和暗示的方式,使子女乐于听闻,也不致使子女由于情绪不安而产生抗拒的心理,进而使子女在不知不觉中吸取了教训。如果子女有疑问,由于不是当事人,也比较方便提出来。这种家人共同参与的教养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更为良好。 兹举一例: 父亲晚上回家时,故意当着孩子的面说:“今天有一个孩子,被坏人拐走了。我特意早一点回家,看到小青,心里好高兴。”母亲接着说:“小青很乖,一放学就回家。最近这种拐骗小孩的坏人很多,实在太可恶了。”说到这里,便暂时停下来,各忙各的,这才显得逼真、没有破绽。若是一直扮演下去,孩子就会产生怀疑,认为父母有意灌输某些道理,孩子反而听不进去。父母不必存心欺骗子女,而应该顺应子女的心理变化,使教养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尊重子女的感受,也是父母应有的修养。尊重而非欺骗,二者应该明辨。 晚餐时候,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又是一天学习和工作告一段落、暂时松懈的时刻,将这一时刻拿来充当教养的平台,实在十分适当。但是,一定要心平气和,避免污秽、血腥和暴力,以免影响用餐的气氛,反而不利于消化。 妈妈的第一筷,不是挑瘦肉,也不是夹青菜,而是扒一口饭。这样以身作则,如果子女一时没有察觉,也不懂得模仿,这时候最好不要由妈妈亲自来解说,以免卖瓜的说瓜甜,有自我标榜的嫌疑,也是不良的示范。爸爸应该抓住机会,向妈妈说:“你这种好习惯,我一直想学,可惜到现在,还常常忘记。”妈妈回答:“这是小时候,爸爸教我的。”然后向子女说明:“外公说他从小养成这种习惯,一生得到很多好处。我养成这种习惯以后,也很少和人家起冲突。”父母没有一句教训子女的话,子女自然不致紧张,不致急于防御或抵抗,晚饭照吃,教养顺利进行。父母越有默契,效果越好。 于是,妈妈问爸爸:“刚才你回家说些什么?那时我正在忙,没有听清楚。”爸爸说:“有一个小孩子,太相信人家的话,很快就被骗走了。”妈妈说:“难道不应该相信人家吗?”爸爸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而是怎样相信才不会受害的问题。”妈妈说:“有相信有不相信,那要怎么办?”父母一来一往,孩子多半听得很起劲。越不去惊动他们,越有功效。 爸爸说:“妈妈的红烧肉烧得真好,我吃过那么多馆子,还没有比得过妈妈的。”妈妈回答:“那是因为嘴巴吃习惯了,喜欢这种味道,哪里是我做得比厨子好?”爸爸说:“山珍海味只能偶尔吃吃,吃多了一定会腻,只有家里的家常菜,始终很合胃口,好吃!” 孩子开口了:“刚才爸爸说相信又不相信,说什么呀?”妈妈赶紧帮腔:“是呀,赶快解释一下,我也弄不明白。” 爸爸说:“完全相信人家的话,很容易上当;完全不相信人家的话,自己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办。”妈妈接着说:“对呀,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说你被汽车撞到了,在医院急救。我不相信,又怕万一是真的,所以直接打电话到医院查询,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不放心,又打电话到公司去问,他们告诉我你正在开会,我很庆幸没有被骗。”爸爸说:“现在的骗子,花样很多。不是说人家被车子撞了,就是说得了急病,目的都是骗钱。”然后很自然地问儿子:“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父母有急事,要我赶快接你回家。’你怎么办?”儿子说:“我会说好,然后跑到老师办公室,要老师打电话问爸爸、妈妈有没有这回事。” 有这么完整的训练,还怕子女会轻易受骗上当吗?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比一本正经地教训,反复不断地告诫,列出一些规则要子女背诵,要有效得多。 通过父母轻松的对话,子女可以学得很多学校里学不到却在生活上非常有用的东西。父母一唱一和,子女听得入耳,也学得迅速,既没有压力,又不必考试。 子女如果加入讨论,那收效就更为显著。只是最好出于自愿,不要带有强制性,以免子女担心害怕,反而视用餐为畏途,那就适得其反了。 我们说“父母只有在卧室里才是夫妻”,意思是“离开了卧室,父母最好扮演老师的角色”,因为“家庭是子女最好的教室”,而“用餐是上课的最佳时刻”。 偏偏现代父母,用餐时不是打开收音机,便是收看电视节目。既破坏神经,又伤害肠胃,把全家人快乐学习的大好时光,全都浪费掉了,实在很可惜。 但是,需要严厉的时候,父母也不能不严厉。我们建议,平日尊重子女,一旦严厉时,板起脸来,甚至体罚子女,子女才会觉得父母是真心关心自己,否则为什么会生气到这种地步?平时温和可亲,必要时十分严厉,子女才能体会“打是疼,骂是爱”的道理。当幼小的女儿能够说出“小兰天黑了还不回家,她妈妈也不骂她,我知道她妈妈一定不爱她”的话时,就已经能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发觉自己的妈妈比小兰的妈妈更爱子女。 父母两人,也不要同时严厉,使子女觉得无路可走。严厉的角色,尽可能让父亲来扮演。父亲严厉责骂子女,妈妈先不说话,看看子女的反应如何。若是承认错误,就告诉他向父亲说出自己的错误,并且要表示改过。再向爸爸说:“孩子那么孝顺,不希望你生气。我知道你生气是为了孩子好,现在他明白了,要改过,你就不要再生气了!”父亲说:“他要改过,我当然不生气。我只是想起我的父亲,在我小的时候,也常常为我做错事而生气,到现在我还觉得很对不起父亲,很不孝。” 父母应抓住机会,刚柔配合。因为孩子在身边的日子实在不多,如果不能随时注意教养,很快就要入学;长大以后,想教也没有机会,所以必须妥为把握。 若是子女不服,面有怨色,母亲就要从旁开导,不能说:“不要惹爸爸生气,赶快去道歉!”这样会养成子女表面敷衍、圆滑应付的不良习惯。子女的感受是“这么晚了,大家都想睡觉。妈妈不希望我再熬下去,所以要我不管心里服不服气,也不管爸爸所说的有没有道理,赶快去道歉,让爸爸不再生气,大家都好睡觉”。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道歉,不过是形式,毫无实质意义。中国人的事情不能够道歉了事,必须有实际行动来证明,才能够真正相信其有悔过的心。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亲子互动共同成长: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041.html
推荐文章
09-20
1 品味汉字温情,早上给人美好感觉的高情商祝福语09-12
2 经典句子,展现着人生的精彩09-12
3 经典之语,诉说着心灵的温暖09-20
4 轻触汉字温度,每日一句名言09-12
5 管理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