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说,两个人一起生活要比一个人生活开心,而且这种幸福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但是,也有差不多数量的研究认为,人们在度完蜜月以后就会觉得没有那么幸福了,而且这样的感觉会一直持续下去。更有研究指出,夫妻关系不和会严重伤害个人安康水平。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几个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呢?矛盾的来源之一是,夫妻关系不管是好是坏都对当事人有影响。它对人的影响力要超过其他所有因素,包括金钱、工作和健康在内。而且,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爱情如意,那么一切都会如意!爱情不如意,那么一切都会一团糟!所以,大多数人去咨询心理医生都是因为分手、失去珍爱的人,或者和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关系不和这爱情和友谊与幸福的关系一类事情,就一点儿也不让人惊讶了。相反,我注意到心理治疗的结束通常伴随着新交往的开始或者夫妻间的和好。当我们再次有了爱,问题便解决了!
也有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矛盾的来源:那些对个人生活很满意的人——婚姻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不算在内——可能从夫妻生活中受益较少。我们当然可以怀疑这些结论的正确性,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们的广泛适用性,但是,如何解释这个让人懊恼的理论呢?快乐的人经常有很多朋友和可爱的家人,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需要已经得到很大的满足了。因此,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学者理查德·卢卡斯(Richard Lucas)总结道:他们在婚姻中获得的益处便不如那些苦恼且又孤零零的人,后者可以从中得到他们所缺乏的爱和支持。
这个推断主张的是:如果你本就是生活的宠儿,那就得花点儿时间才能感受到婚姻生活带给你的好处。而如果你的幸福主要来自于另一半,那么失去他就会让你失去很多。当然,爱情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不是说它可以给人带来移山造海的勇气和力量吗?同样,它也可以打碎一个人的生活。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亲朋好友来帮我们把打碎了的生活碎片再捡起来。 著名的"但是……"爱情是一种比友情更强烈的感觉,但后者更长久。另外,当一对夫妻在一起久了以后,他们感情生活中最珍贵的似乎就是彼此作为人生伴侣的默契和友谊。某个已婚男人说他太太也是他最好的朋友,这样的事儿并不少见。 【爱情和友谊的差别之处自然是有没有那种被吸引的感觉和性欲】 了。根据史蒂夫·鲍姆嘉纳和玛丽·克罗瑟斯的观点,这两种不同的关系还有属于各自的不同规则。朋友陪伴我们直到死亡,但他们对我们却没有任何责任。在我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时候,他们支持着我们,却不能对我们的努力方式指指点点,他们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操纵人生。但作为一个朋友,他也必须做到:在我们不顺心的时候陪着我们,要当一个值得信任的密友,还要能够在重要场合娱乐大家。 爱情不仅苛求以上这些,它还要求更多。它对对方有着友谊中所没有的期待,尤其是它苛求情感上的承诺。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那个著名的“但是……”了!你不会觉得意外。可是相对而言,在以前,婚姻并不需要这样的承诺。那时候的婚姻主要是建立在和金钱有关的功利需求上的。人们也会考虑是否门当户对。如果一个男人有个好职业,来自一个值得尊敬的家庭,那么他就是个“好配偶”。而且,婚姻也是法律、社会和宗教允许可以生孩子的唯一结合形式。浪漫的爱情也有,但是它在婚姻中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今天,“相爱”是一起生活和成为夫妻的基本条件。我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没有爱就没有理由在一起,更没有理由住在同一屋檐下。火热爱情的渐渐冷却常常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分手信号。然而,正如我们前文看到的那样,激情罕有经久不衰的。除了一些特殊例子,激情会慢慢变成两个人之间的默契,他们把彼此更多地视作一辈子的伴侣,而不是永恒的恋人。 【要求太高了!】 考虑到幸福所需的多重因素——尤其别忘了还有遗传的重要性——为别人的幸福负责,并期待夫妻生活给自己带来幸福明显是夸爱情和友谊与幸福的关系张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继续相信这样的合作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值得一赌。 对感情投入的苛求不是夫妻关系长久所面临的唯一问题。尤其是在今天,我们希望婚姻能够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感情需要。我们认定它要对我们的幸福负责——有时候只让它对此负责——并期待着它给我们的每一天带来快乐。我们希望爱情在我们的共同生活中不断给我们带来喜悦、浪漫和性满足。否则,就“换下一个”吧! 这是我们由衷的愿望,却也是过高的要求。对超过半数的夫妻来说,他们当初有多少期望,后来就会有多少失望。于是,过高的期望反而造成了婚姻的不幸结局。确实,离婚的人背后总有这样一个理由:“对方达不到我对他的期望”。这是对的,因为本来就没有人可能达到这样的期望。 史蒂夫·鲍姆嘉纳和玛丽·克罗瑟斯是这样认为的:试想如果离婚率仅为5%,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是个人原因造成了婚姻的失败,但如今有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收场,那毫无疑问这里有个共同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来自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对男女角色的重新审视,但也跟现今的社会福利和经济条件有关,最主要的比如,而今不同往昔,现在女性能够从事一些地位和薪水都很可观的职业,她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独立。另外,生活习惯和那些新潮的观点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爱到海枯石烂的梦想】 如今,我们再也不需要为了跟自己倾心的男人或女人做爱而结婚了。我们还可以以单身身份生孩子或买一套不错的房子。结婚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相恋,或者就算不是爱得很热烈,最起码也是相爱的。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教授杰弗里·辛普森(JeffreySimpson)问了一些年轻人下面这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他(她)身上有所有你喜欢的优点,但是你却不爱他(她),你会跟他(她)结婚妈?在1967年,35%的男士和76%的女士回答了“会”;30年后,大部分的人的答案都是“不会”,具体百分比为86%的男士和91%的女士! 对浪漫爱情的着重强调是我们对另一半期望过高,并因此造成多年后关系走上绝路的主要原因。我们说,既然已经没有那样的感觉了,就没有再在一起的理由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吗?不一定! 正如我们前面说的那样,曾经,因为经济、家庭的因素,或者甚至仅仅为了维持表面形象,婚姻关系即使受尽岁月侵蚀也能够得以继续维持。这虽然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说明那时候我们就已经明白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爱情——如果曾经有过的话——不可能永恒,而且早晚会被共同生活的实用价值所代替。 尽管如此,我们如今还是会幻想永恒不衰的爱情。永恒还有可能,但是不衰……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爱情,而且,在恋爱之初我们总以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个幻想跟大部分夫妻和恋人的实际生活差得远了去了。尤其是当两个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们各自有孩子——正在着手建立一个组合家庭——他们还有债务和一份不轻松的工作……他们之间可以有爱情,可是这样的爱情得经受在岁月中起伏的考验。 为了刻画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适应过程,得克萨斯大学爱情和友谊与幸福的关系的泰德·休斯顿(Ted Huston)和他的同事们对一些夫妻进行了13年不间断的调研。他们得出的结果显示数据有些分散:研究结束,总共168对夫妻中有45%的人说和另一半生活得很开心,35%的人离婚了,另外还有20%的人觉得相处得不开心。因此,对他们中一半的人来说,爱情已经完全消失了,至少也是变得沉重得让人不堪忍受了。 【一夫一妻是个新现象】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长时间保持夫妻生活和睦是个挑战,而且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自然而然的事。关于这个课题,男女关系历史学告诉我们,一夫一妻是当今社会才有的现象。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作家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在他写的《爱(Amours)一书中解释道:目前一夫一妻的夫妻关系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生活——的存在只有400年的历史。就连现在,也还有国家存在女人群居、男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和女人交往的现象。 你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吗?你大概会说不是很想吧,虽然这也是可以想象的:说到底,谁没有想过闺蜜或许更能够理解自己,如果一起生活也可能比和男人在一起更愉快更有趣;又或者虽然女人很迷人,但是和自己的至交一起生活或许会更容易?有些人觉得这样的话男女间的性别之战也可以避免了。在这一点上,有研究证明,对于成功的爱情而言,和谐要比感情更重要。 言归正传,面对男人和女人在他们现今社会的新身份和他们各自相对独立的生活,怎样才是维持如今这种夫妻关系的最好做法呢?幸福二人世界的奥秘如今,幸福的二人世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它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重新树立对夫妻关系的看法。为此,首先我们要改变对彼此的要求和期待;其次,我们还要明确个人需求,以便于考虑用新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最后,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还需要时不时与对方一起分享一些新鲜事。 越来越多的人用打破传统习惯的方式相爱。有的人谈了很多年恋爱却不住在一起,他们选择了“朋友兼情人”的相爱方式。有的人一起生活着,但是两个人之间有彼此默认的时不时还会更新一下的协议;要么一个人或者和别的朋友一起离开一段时间,要么时不时分房睡,这些都可能是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概念听上去可能跟假结婚似的毫不浪漫,然而,当岁月流逝,它们却显得更为现实。 不管用什么方式相爱,互动可以使爱情“持续”得更久。很多书和流行杂志都帮着出谋划策让夫妻更相爱,且爱得更久。举个例子,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各种主题,比如“夫妻幸福的秘诀”、为你量身定做的"完美二人世界"建议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夫妻"采访录,以及“幸福夫妻的床上生活秘诀”。也有论坛供会员们提问:幸福的夫妻存在吗?夫妻生活的幸福是什么?为了幸福我们是不是必须每天见面?我们必须要浪漫吗?到底是应该为了快乐背叛自己的爱人还是应该为了忠贞而不快乐?是不是为了保持夫妻关系和谐而最好避免跟对方家人见面?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两个人若要幸福,其秘诀——这些爱情和友谊与幸福的关系秘诀对于其他关系,不管是爱情、友谊或者工作上的关系,肯定也是适用的——就是几个很简单的小办法:强迫自己在指责对方之前先表扬他(她)三次(表扬和批评的比例为3:1)。谈话以“积极”的方式开始,以“积极”的方式结束。 建立一个过错分享的平衡。对于对方身上的任何一个缺点,我们也要承认自己身上的一个缺点。要承认有时候我“并不比他(她)好”,还要承认自己在另外一些场合也有缺点。 要公正。每次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的同时,也要承认对方身上的某个优点。要记得两个人第一天在一起时他(她)身上吸引你的地方。回想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并试着重新创造这样的时刻。 不要想着我们的不同之处是水火不相容的,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来进行互补。我们可以问问对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处理的。如果他(她)问我们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成功摆脱困境的例子来指点他(她)。 给他(她)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而不是限制他(她)的创造力和他(她)花在爱好上的时间,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她),并且也问问自己有没有什么爱好和特长可以发掘。 学会一天最起码笑一次,笑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要创造一起欢笑的机会,和孩子和朋友一起笑。 要用心说话。学会说“我”很伤心,而不是“你”令我很难过。 不要把过去的指责留在心上,用更美好的感觉来代替那些陈年旧账。 要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退一步看事情,并且能够冷静地商讨这些事情。夜晚,我们的情绪更敏感,思维也会因此打折,所以最好还是忍一忍,等到第二天再讨论遇到的困难。 要认可他(她)的处境。学会对他(她)说“我理解”,并花时间听他(她)说完,然后再回答: “对,可是……”而且,如果可以,最好还是避免用“对,可是……”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学会把那些“忌讳”的事说出口。如果两个人的做法是让彼此不舒服的,想办法用新的方法来代替。抛却那些关于沟通和共同生活的陈旧想法;只要是对我们有益的,且不会伤害任何人,我们就可以把曾经“忌讳”的话题说出来,也能做曾经“忌讳”的事。 有时候要花些时间独处。而在其他时候则要给彼此在一起的时间,有时候还有孩子,有时候就两个人。不要总待在家里,时不时去户外走走,在外面吃吃东西,玩玩,或者去旅行……试试这些小办法,看看在我们与人的相处中是不是有用! 【选择的悖论】 跟过去相比,现在的相爱可以有很多选择。我们可以结婚也可以同居。我们可以住在同一屋檐下,可以住得很近,也可以很远地交往着。比如有些夫妇,因为工作原因,两人的住处相隔200公里,甚至夫妻两人住在不同的大洲,只有放长假的时候才会在一起。如果我们直觉地以为越是有选择自由我们便越开心,那我们就错了!《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在它2009年2月的刊号上说, “各种选择令我们很痛苦”! 用《纽约时报》社论评论员和作家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的话来说,这是选择的悖论。他解释说,“选择越多,我们反而越不快乐”。我们自然不同意施瓦茨先生的说法!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安康的感觉! 但选择的悖论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存在:拥有的选择越多,我们便越怀疑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完没了地用一眼看上去似乎更合适的第二、第三或者第四选择来代替我们本来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对那些不去夜店的人而言,“寻找……中的虚拟单身超市”是找到灵魂伴侣的好办法,那么,它们同时也可被视作是祸害。选择越多,做个“好选择”的压力就越大。如果我们的选择最终不是“最好的”——而我们一般也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来判断它到底是不是最好的——我们就有可能会责怪自己,并且更觉得遗憾。这样的经历可能会让人觉得很沉重,很难接受。 有时候我会想起我儿子五岁时发生的一件又好笑又可悲的事。我们在某个“一元店”玩具部给他挑玩具,当时他脸上是多么惶恐不安啊!在花了好几分钟把每个玩具都翻来覆去看遍后,他终于选择了其中一个。然后他转过身来看着我,很烦恼的样子,说: “妈妈,如果我后悔我的选择了怎么办?"更何况是选择“一生的”伴侣!虽然这比起《苏菲的选择》——威廉·斯泰伦一部被搬上了银幕的小说——中的苏菲要在两个犹太血统的孩子中选择一个交给纳粹,只是小巫见大巫。 有些决定要比其他决定更令人心碎,也更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选择一个一美金的玩具、一部我们要看的电影或者睡房墙上油漆的颜色,这些都可能挺困难,并且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这些和苏菲的那些是比都不能比的!如果有可能,让别人来选择就不用这么紧张了。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做出的决定,我们就只能责怪我们自己了。美好爱情——或其他事情——的秘密,归根结底可能就在于我们接受不完美的能力,在于我们能够满足于做出“足够好的选择”,而不强求自己永远要做最好的选择,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如是说。 如果选择把我们的生活复杂化了,那么,到最后,是不是束缚——而不是自由——反而成了我们的救世主?不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欧洲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说,和大众流行的观点相反,那些受社会责任和其他约束牵制较少的人反而更不开心。他们中有些人最后甚至选择了自杀。 孤僻的人自杀的可能性更大。有爱人的人自杀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爱情和友谊与幸福的关系但可能性最小的还是有家庭的人。可见,人类生存需要某些约束。与做事只从私利考虑出发相比,建立有意义的归属感和尊重社会制度更有利于个人生存,爱米尔·涂尔干说。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幸福的人是不是从夫妻关系中获利比较少?】: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453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展现生活韵味的优美诗篇09-06
2 超有个性四字网名,个性十足09-19
3 唤醒文字潜能,每天都能学习到的一句经典的名言09-13
4 【排列梦想目标的优先顺序】09-11
5 【有多少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