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其实是承诺管理:其一是拿到一个好承诺,作为绩效统计的基准;其二是确保实现这个承诺,统计实际的绩效。做精、做细、做到位都是围绕这两点来进行的。比如海尔的“倒逼法”,就是以客户需求为绩效目标,一级逼着一级给出承诺,兑现承诺。不管是逼着对方给承诺,还是逼着对方兑现承诺,这都不是件很“和谐”的事,容易伤感情,超出很多人的舒服区。
在责任体系不完善的企业,人浮于事,不愿做出承诺;事浮于人,承诺了也不兑现。一团和气,也是一团糨糊。我后来发现,在有些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员工长期生活在同一社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一团和气”,承诺管理也是一团糟,运营水平自然也不高。
相反,在那些指标驱动、干劲儿十足的企业,比如以前的通用电气、后来的华为,围绕指标的承诺管理是员工的基本功课。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比竞争对手做得好,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都重视指标,重视承诺,把一件件的事做精、做细、做到位。作为本土企业的两面旗帜,海尔和华为都是典型的指标驱动企业。当然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并不会舒服。通用电气、英特尔的文化非常富有侵略性,华为的完成绩效就上,完不成绩效就下,也不是人人都能忍受的。但是,企业要做得好,做得与众不同,往往就得做些看上去不流行、不和谐的事儿来。对于职业人来说,你要么是找个“一团和气”的企业养老,但要面临经营不善而丢掉饭碗的风险;要么是找个让你时时受到挑战,但经营业绩好,职业发展更有前途的地方。钱多、活少、离家近的活儿,没有。
但是,指标体系做到极点,就成了下面要说的“孔雀效应”,物极必反,需要提防。 指标管理要避免“孔雀效应” 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雌孔雀择偶时,会以雄孔雀的尾巴大小为标准:尾巴越大,表明雄孔雀越健康,越有优势。这样,大尾巴的基因得到保护,一代代传下去。刚开始的时候,这是优胜劣汰;很多代以后,这种单向选择给优胜者也带来了问题:尾巴越来越大,需要营养和维护,而且“尾大不掉”,行动慢,更容易被天敌猎获。于是到了一定阶段,孔雀的数量就下降。这就是“孔雀效应”。 在公司里,孔雀效应同样随处可见。例如重视KPI,其初衷是好的。KPI越好,公司绩效越好,能够做出好的KPI的人得到晋升也就顺理成章。但以KPI绩效作为单向选择,KPI就成了“孔雀的尾巴”,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数字专家。这些人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干活,而是在玩数字。玩熟了,知道怎么对付了,到处就是“手术很成功,病人却死了”的现象。例如美国的金融业,银行在亏本,高管们的KPI都挺好,千百万的奖金照拿。做到极致,就是炒账本,做假账,走上了不归路,安然、世通就是例子。 管理层如此,操作层也不例外。例如,为达到年复一年的降本目标,有些采购经理就睁只眼,闭只眼,听任供应商报个高价,然后逐年降价。结果这些人每年都达到了降本目标,奖金照拿,产品却贵得卖不掉。有些深陷“红海”的公司为了驱使不断地降价,要求每个季度都得降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来年初就能拿到的降价,为了“每个季度”都有得降,采购就分作几个季度来拿,心甘情愿地让供应商多赚几个季度的钱,结果反倒是皆大欢喜。KPI对员工行为的副作用可见一斑。这就如狗生来是要咬狼的,没有KPI的时候,它是见狼就咬;如果给它定下指标,说每周都得咬一个狼,下次来了三只狼的时候反倒得想想了:万一把这些狼都咬光了,以后的指标可怎么完成呢? 大多美国公司的成功离不开KPI。但这KPI越养越久,就成了“孔雀尾巴”,除了扭曲了员工的行为,还得花很多时间维护,到最后就成了为KPI而KPI,有时候连KPI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我曾经在一个会议上,一位总监做汇报,说仓库的绩效不达标,目标为98%,现在只达到96%,而且最近3个月呈下降趋势。这总监搬出一堆的幻灯片,说这是今天早晨仓库经理才发来的改进计划,这是最近几个月已经执行完的改进措施。喋喋不休地讲了5分钟后,老板开口了:98%的啥是目标?总监诺诺,张口结舌。这老兄是财务出身,数字游戏远胜干活能力,可老板是干活出身,别想给他的眼睛里揉沙子。结局你八成能猜得到:没过几个月,这老兄就丢了饭碗。 KPI做到极点,就成了美国一些上市公司的怪现状。成绩不是你取得了多少成绩,而是你取得的是不是你说过要取得的。低了是高估冒算,自然不行;高了也不行。你还想藏着掖着怎么着,难道就不知道,华尔街的那帮精英最不喜欢的就是惊奇,哪怕是惊喜都被视作欺上瞒下,罪不可赦。结果这些公司成天算计的不是如何开发最好的产品,交出最好的绩效成绩单,而是自圆其说,让自己的实际数字与预测完全匹配,这与那些孔雀精心维护自己的大尾巴有什么区别?这些公司大多难逃灭亡的命运,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灰心丧气?满篇讲的是指标和绩效考核有多么重要,但真的讲究起来还有这么多的问题。且慢,让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个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就建议乞丐干点活,挣点钱。乞丐问有钱干什么?富翁说,有钱可以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更多的钱,买更多的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就这样成了富翁。乞丐问,那成了富翁后干什么?富翁说,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呗。乞丐答曰:我这不就是已经在晒太阳了嘛。我想大家都为乞丐的智慧而击节叹息,但轮到自己头上,我想没几个人愿意像乞丐那样做吧。你知道,同样是晒太阳,却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啊。 有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对绩效管理和流程有种天然的排斥,认为这些都是条条框框,约束企业的创新和及时响应,还振振有词,说索尼什么的就是被绩效管理害死的。我想说的是,那些见诸报端的大企业,是因为绩效考核走过头而死,可以说是撑死的,但这不是很多本土企业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绩效考核太少、规范化的做法太少,缺乏计划性,系统地造成混乱和低效,面临的是饿死的风险。有趣的是,人们看到的大都是撑死的,因为那都是些全球性的大公司,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其实,更多的企业是饿死的,只不过因为还没成长为大公司,从来没有进入大家的视线罢了。 所以说,饿死的概率要远大于撑死的概率。企业跟人一样,总免不了一死。你是选择饿死呢,还是选择撑死?或者说,你想作为乞丐,还是作为富翁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对于众多的本土企业来说,饿死的风险远超撑死,特别是在快速发展后,规模上去了,管理却没跟上的情况下。动辄几千、几万人的公司,连基本的绩效统计都没有,有多少库存都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也不知道。组织分工不清,计划职能薄弱,企业习惯性地处于混乱状态,注定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竞争力缺失。 这就是为什么要导入基本的规范做法,先得从计划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做起。可以马上打天下,但没法马上治天下。打天下是行动导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计划赶不上变化;治天下就得更加规范,虽然说不能丧失锐意开拓之心,但守成也占很大的比例,需要兼顾稳定和效率,切忌随意“量一下、剪两下”,进三步、退两步。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指标是责任体系的核心:选择“饿死”还是“撑死”: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236.html
推荐文章
09-20
1 体悟汉字悲喜,经典句子大全正能量长篇09-12
2 情感精力——把威胁转化为挑战09-12
3 职场金句大全,指引成功方向09-11
4 职场语录精粹大全09-12
5 深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