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和表演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混乱,当事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人是由精神和肉体或心和身两个方面构成的。关于两者的关系,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一元论认为两者是一个东西,二元论认为两者是两个东西。一元论又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唯物论认为身是本、心是末,先有身、后有心,身是第一性、心是第二性;唯心论则认为心是本、身是末,先有心、后有身,心是第一性、身是第二性。二元论主要有笛卡尔的交感论和莱布尼兹的平行论。笛卡尔认为,心和身是两个东西,但是互相有联系,互相影响,保持协调;莱布尼兹认为心和身没有任何关联,各自按一定的程序运行,由于程序相同,因而互相“平行”,就像两只精确的时钟,总是报出相同的时间。
除了平行论之外,一元论和交感论都认为心和身是“统一”或一致的,莱恩把这种情况称为“身体化”。身体化的心或“自我”与身保持一致,当身受到刺激的时候,心就会有相应的感受;当心有所动的时候,身就会有相应的反应。 这样的心是活的,身也是活的。
但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和身是分裂的,莱恩称之为非身体化。他认为判断一个人精神是否正常,有三个标准自我是否统一,与环境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心、身分裂是自我不统一的一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莱恩抓住了精神病的本质。 非身体化的心置身事外,远远地看着身。当身受到刺激的时候,心没有感觉;当心有所动的时候,身没有反应。这种体验类似于“灵魂出窍”,或“人格解体”。这个时候,身体变成了机器,虽然没有生命,但能正常运行,俗称“行尸走肉”,类似于僵尸,或机器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心、身分裂呢?莱恩认为,原因是生存性不安。当一个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逃跑。如果身体逃不了,就只能“精神逃避”,譬如动用心理防御机制,或者直接“灵魂出窍”,出现“情感休克”。很多人都有过短暂性的心、身分裂,如果长期分裂,就离精神分裂症不远了。莱恩就是这样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的,他把“过渡状态”称为“精神分裂性”,以别于精神分裂症。 莱恩认为,身体化和非身体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或者说各有优劣。身体化的人活得比较真实,同时也很痛苦,他被困在身体里,备受生老病死的煎熬;而非身体化的人比较超脱,也容易出现精神分裂。 灵魂出窍 按莱恩的分析,身体和精神本来是一体。当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精神为了逃避痛苦而暂时离开身体。恍惚一下,这就是人格解体,也叫分离障碍。如果精神回不来,身体和精神就会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精神得不到身体的反馈,只能靠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行动。这些程序来自“他人”,是从“他人”那里输入进来的。 迷恋病人角色——做作性障碍 做作性障碍又称“住院癖”“手术癖”,病人制造一些症状,诱导医生让他住院、吃药、打针,甚至做手术。这样做不是逃避责任,不是获取好处,不是要挟别人,仅仅是为了装病而装病,可能是喜欢当病人,迷恋病人角色。有些病人专门装心理障碍,夸大自己的精神痛苦,对心理咨询上瘾。 十八世纪,德国有一位伯爵,名叫孟乔森,他喜欢装病,而且装得非常像,骗过了所有的人。他装病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制造各种症状。后人把以此为目的而装病的现象称为“孟乔森综合征”。 孟乔森综合征不同于自虐。自虐者是从伤害自己而得到快感,孟乔森综合征患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而伤害自己。两者都有可能弄巧成拙,致人死于非命。孟乔森综合征病人有一个强大的“病人面具”,他们喜欢当病人,以便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这个面具可能是在某次生病的时候获得的,因为生病而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病人面具受到强化而保留下来。当他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照顾时,或者说,当别人不够关心和照顾他时,这个面具就被激发出来了。 还有一种代理孟乔森综合征,不是自己装病,而是让身边的人生病,然后予以悉心的照顾。在外人看来,他们是非常有爱心的照顾者。他们很喜欢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为了给自己“制造”照顾的对象,他们会故意伤害对方,稍不留神,就会出人命。一般说来,代理孟乔森综合征病人都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甚至自己就是医生或护士。 病人面具稍强的人只对身体的变化比较敏感,这种情况见于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患者。他们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的确有身体不适,只是把症状放大了。而孟乔森综合征病人是纯粹的装病,他们杜撰症状,甚至制造症状,误导医生,使医生误诊,其实他根本没有病。医生(护士)面具稍强的人比较适合当医务人员,因为他们对别人的健康状况很敏感,很喜欢照顾别人,但仅限于别人的确生病了。代理孟乔森综合征病人的医生(护士)面具比医务人员还强大,不只是喜欢照顾有病的人,还会把别人弄出病来,给自己“制造”病人。江湖医生也喜欢制造病人,把没病说成有病,把轻病说成重病,但他这样做是出于经济的目的。而代理孟乔森综合征病人一点儿功利心也没有,纯粹是为了照顾别人而照顾别人。 也有人认为,代理孟乔森综合征病人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是控制别人,包括控制照顾对象的身体和精神,也包括控制别人对他的印象,即认为他是一个富有爱心、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病人(或家人)的人。其实,这不是目的,而是医生(护士)面具的“职责”,他只是把医生(护士)的职责发挥到极致而已。 心理障碍的治疗:面具重建技术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人格面具展现的,心理障碍也是如此。一切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心理治疗就是对人格面具进行整理、修复、重建和整合。 和其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样,面具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诊断阶段、治疗阶段和巩固阶段。其中,诊断阶段的任务是建立咨询关系,搜集资料,做出诊断,讲解人格面具理论,进行面具分析;治疗阶段的任务就是面具重建。 面具重建的基本原理是分化和整合。分化就是把纠缠在一起的各个面具区分开来,整合就是把疏离或对立的面具统一起来。面具重建可以通过想象或谈话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游戏和“实战”来进行。想象,就是通过思考或观想,对面具进行分化和整合,或者新建一个人格面具。如果是自我治疗,单纯想象就可以了;如果是心理咨询,则要借助于语言,通过谈话,在咨询师的协助下处理面具。游戏是指在虚拟的情境中,把人格面具展现出来,然后予以处理。展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表演;一种是请别人代替,或者叫“替身技术”。“实战”是指在真实情境中处理人格面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分裂的心与身——面具混乱: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39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父母要教导子女服从父母的引导09-20
2 奏响汉字乐章,那些短小却充满人生感悟的句子09-12
3 经典句子,幽默演绎的人生至理言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的韵味,深邃的智慧09-12
5 经典句子:感悟天地的智慧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