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的网站上有篇文章,名叫《六张的中国经济》(China’s Economy,in Six Charts),[1]说在过去30年里,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源,远远高过劳动力和生产效率。如示,比如2003~2012年,中国GDP年增长率为9.7%,其中3/4来自资本投入,比1990~2002年的比例更高。文章指出,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经济增长的放缓,未来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和管理创新。
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这些年的资本投入多为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业务在增长,过度投资带来的固定资产成本也水涨船高,而且增长得更快。相应地,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比如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仅为4.24%,连续3年下降,大企业利润增长落后于营业收入和资产增长速度。中国企业500强的营收利润率不到美国500强的一半,资产利润率更是连续4年下降(见,2015年只有1.3%:就净资产回报来说,其中近1/4的本土企业不如商业银行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2] 中国500强资产利润率连续4年下降 一旦行业陷入低迷,或者宏观经济放缓,本土企业的盈利压力就更大,面临“增长陷阱”的威胁,即高成本下的低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这是本土企业的普遍问题:重资产驱动下的扩张,获得了市场,失去了利润;做大了规模,丧失了成本优势。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不是明亏也是暗亏。有的账面盈利,但不是来自主营业务,而是卖掉一块地,剥离一些子公司等的结果。 除了简单的扩大再生产,重资产运作的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并购,走竖向集成的路。比如这几年,为打造“全产业链”,中粮集团不断出击,收购了不少国内外企业。从本质上讲,并购是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的替代品:当没有能力借助市场来有效获取资源的时候,企业就会走竖向集成的路,通过并购把外部资源变为内部资源,把市场调控变为内部调控。企业对外来资源的管理能力越是低下,就会越依赖竖向集成。但问题是,从能力角度看,管理外在资源和管理内部资源的能力是相通的: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能力有效管理外在资源,其整合和管理内部资源的能力也不会强到哪儿去。这就是为什么竖向集成形成重资产运作后,资产的回报率不高,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中粮集团便是典型的例子。 不仅是中粮,放眼全球,在竖向集成的巨无霸企业中,业绩好的屈指可数,也是同样的原因。 或许有人会说,三星采取竖向集成的供应链,为什么绩效那么好呢?其实三星的这种经营模式已经几十年了,而大家把三星与一流公司相提并论,也不过就是这几年的事。确切地说,是智能手机出来的这几年。看看三星的财务报表,手机占总体运营利润的2/3。这表明其他竖向集成的业务大都很挣扎,其“成功”模式,与其说是精心设计的,不如说是运气,套用英语中的一句话,就是“每条狗都有走运的那一天”。不幸的是,三星在手机上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被蚕食,运营利润连续四个季度下降,相比于一年前,2014年第三季度的运营利润降幅达60%。在股价上,三星的表现也不及大盘。比如2011~2015年,三星的股价仅上升44%,而纳斯达克大盘则上升了105%。[3] 相反,竖向集成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讲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 法国巨头圣戈班是年营收400多亿欧元的大公司,它的一个子公司曾经是我的供应商。2000年前后半导体行业火热,圣戈班在硅谷买了好几个中小公司,进入半导体设备行业。巨无霸做事,速度慢,决策保守,运营水平低,一个灾难接着一个灾难,可以说是在圣戈班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入行时,没有选在行业低迷期,而是在行业到达顶点时进入,所以在这些公司市值最高时买进它们(像不像一般老百姓买股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半导体设备行业急剧衰退,给圣戈班迎头一棒,并购的这些企业大都亏本;小一点的竞争对手都在纷纷裁员,降低成本,圣戈班迟迟不动,一亏再亏(再次体现了巨无霸的迟缓);等到行业开始复苏,走上坡路的时候,圣戈班终于熬不住了,把先前并购的公司一个个出手,低价抛售(像不像一般老百姓卖股票?)。有趣的是,其中有一个公司被原来的老板买进,这老兄高价卖出,低价买进,把公司进一步包装后,在行业再次景气的时候又转手高价倒卖掉。不过这次换了个冤大头,卖给了伟创力。以后如何,我就没有进一步跟踪。 大公司竖向集成,构建所谓的“全供应链”,如果无法形成垄断或市场主导的话,往往很难在成本和速度上与中小型对手竞争。2005年前后,半导体设备行业巨头应用材料高调进入零配件清洗领域,并购了好多供应商,也给我带来了大麻烦。我在硅谷的一个重要供应商就被他们买走了。但零配件清洗市场分散、地区化严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又有很多本地小公司竞争。应用材料规模大,管理费用高昂,所以在成本上并没有优势;公司大,流程复杂,交期也做不上去,所以自始至终就没有竞争优势。挣扎了几年,耗不下去了,就走了圣戈班的老路,把这些公司一个个又出手了。当时应用材料买这些公司可是花了不少钱,比如我的一个供应商被他们买下来时,小小一个公司,就付了两三千万美元。也不知道卖了多少钱,但可以肯定做的是“一马换二羊,二羊换四兔”的生意。 这与中粮集团有什么关系?它们虽说行业不同,但初衷都一样:走重资产之路,打造行业的供应链,给客户一站式服务。比如应用材料的如意算盘如下:英特尔、台积电等大客户,你们买我的设备,买我的备件,也买我的备件清洗和服务。甚至对于竞争对手的备件,我也可以给你们清洗、维修。在备件占半导体设备公司的业务比例越来越大时(正常情况下30%左右,行业不景气时甚至超过50%),这种思路颇具吸引力,是一帮自我膨胀的高管和纸上谈兵的MBA们的最爱。 企业资金充沛,决定做什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难时,一个个灾难就这样给制造出来了。但问题是,这些巨无霸看上去都是赫赫有名的公司,其实管理水平低下,虽然并购了不少企业,但对这些企业的管理跟不上,重资产运作,投资回报率低,没有竞争优势,注定没法长久。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硬件,即资产;轻视软件,即管理。这其实是工业时代的传统思想。比如20世纪初,你在钢铁行业,如果能控制大部分的产能,你就有定价权。但在后工业时代,在服务行业,或者入行门槛较低的行业,这种经营模式很难奏效。于是,重资产的公司屡屡受挫就不难理解了。 这也就是说,在后工业时代,你很难通过重资产运作来弥补供应链管理上的不足。如果你没法通过软实力,即供应链管理能力,来整合外在资源取得业务成功,竖向集成的重资产运作也注定不会好到哪里去。重资产运作是工业时代的特点。在后工业时代,更重要的是软实力,即对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和管理的能力。即使波音、空客这些传统上的重资产公司也在走外包之路。例如在波音梦想787上,波音主要依赖一级供应商投入资金和开发技术,自己主要承担系统集成者的角色,整个787有2/3左右的工作外包给供应商。而在汽车行业,北美也一直在走竖向集成的解体之路,供应链分级分层,整车厂早就走上了轻资产之路,比如通用在20世纪就剥离了零部件制造业务,成立了德尔福公司。 作为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的应对方案,后工业时代的重资产并购只能使企业更臃肿,投资回报率更低。比如中粮旗下的中国粮油,总资产从2009年的360亿港元一路飙升到2014年的785亿港元,营业额也翻了不止一番,但年度净利润却从19.5亿港元一路下降,直到2014年亏损7亿多港元,净资产回报率也由两位数一路跌到负数。如示。当然,对于中粮来说,这只是噩梦的开端。 中国粮油的总资产与净资产收益率(2003~2014年) 重资产的并购、投资和整合,结果往往只剩下一堆不良资产,不管是当时获得的就是不良资产,还是并购后管理不善。把现金转换为资产容易,把资产转换为现金困难。就这样,这些不良资产成了公司的负担,让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一路下滑。这不仅是中粮集团的问题,国有企业普遍面临投资回报率太低的问题。自1998年以来,国企的资产回报率一路上升,到2007年达到顶点(说是顶点,其实也就7%左右),然后又一路下滑到4%左右,也就是说比钱存在银行里稍微强一点点,而且与民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如示。但考虑到其风险更高,你还真难说是否比存钱到银行更值得。 国企与民企的资产回报率对比 其实这些企业需要的资源,市场上大都能找到,但出于种种原因,企业选择了内在投资或并购,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取外来资源。对于国企来说,政治因素,以及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是根本的驱动器,比如做不到行业的第一或第二,就可能被并购,直接造成大型国企央企的进一步“虚胖”,这里不予详述。供应链管理能力薄弱,没法通过市场机制来整合供应商资源是另一个主因,这是我们在这里要谈的重点。 举个例子。大约10年前,我在硅谷管理供应商,有一个公司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某项特定技术上合作。有一次,他们的副总联系我,要求给我们做钣金机箱。我问他,你们不是做高科技设备嘛,为什么还有自己的钣金车间?钣金技术含量不高,市面上不是有很多供应商吗?这位副总说,这些钣金供应商绩效不可靠,所以他们就自己开发了这项能力(竖向集成)。我当时管的就是钣金件,一年直接或间接地采购几千万美元的钣金,熟悉那些钣金供应商,不管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绩效都没问题,一听就知道是这个公司的供应商管理能力不到位。我让他们报个价。不用问你都能猜到,他们的成本结构高,报价显著高于专业的钣金供应商。这个公司小而全,啥都做,啥都做不好,供应链管理和整合能力低,没几年就处于破产边缘,自然也就不惊奇了。 这几年,本土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公司都想进入供应链管理领域。这无可非议。但是,有些公司的做法不是提高管理能力,整合、管理外在的供应商资源;而是竖向并购或直接投资的重资产方式进入,走上一条风险很高的路。这跟北美企业正好相反。在北美,这二三十年来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确,公司走的是轻资产、专业外包的路。比如耐克、苹果,自己没有生产设施(轻资产),都是依赖合同制造商(重资产)。它们也没有物流、仓储设施,同样依赖第三方。本土企业进入重资产运营,大而全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看上去好,但管理水平低下,竞争力薄弱,既无法给客户真正的价值,也无法为公司带来好处,最终会让企业不堪自重而垮掉。 [1] https://hbr.org/2013/11/chinas-economy-in-six-charts. [2] 张澄.中国大企业“虚胖”制造业500强利润率创6年新低[J/OL].华尔街见闻,http://www.wallstreetcn.com. [3] Yahoo!Finance,三星股票SSNLF价格截止2015年8月17日。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重资产运作到了穷途末路: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238.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顺逆刚柔要合适09-12
2 控制指标的特性09-12
3 经典句子,探索生命的精彩奥秘09-12
4 经典句子: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录09-12
5 经典句子,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