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很多人问我,怎样保证决策是正确的,我几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寻求决策的正确性,我们其实已经偏离了决策的方向。决策是为了能够执行,而不是追求正确性;或者说决策正确性指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得到执行的结果。
我们常常在判断一家企业的决策对或错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看这个决策本身,而是看这个决策是否能够最后获得执行并取得决策的效果。其实对于决策来说,主要是看决策者做出决策的时候,能不能让决策执行到位,而且是否可以坚持到获得决策结果。所以有人常常讲,经理人其实最后是意志力的比拼,并不是对错的比拼。就是谁能挺到最后,谁能活到最后,大概谁就是对的。
所以,今天我来讲解决策,重点在于:做出决策之后,能不能够确保决策获得真正的执行。
我们来看。 看起来很简单,但恰恰是暴露了大部分决策最后没有落实的主要原因。由就可以看到问题:从步骤1“识别问题”开始,到步骤6“选择方案”,这个过程是决策过程。决策本身就是选择(步骤6),但是如果我们把决策落地执行的话,就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决策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做出选择,如果简单做出选择,只是完成了决策的过程,而决策本身是要解决问题的,只有把问题解决了,决策才会获得结果并被检验。 选择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区别 这张图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要获得决策结果,就必须保证执行决策的人从步骤1就开始参与决策,也许他们没有决策的选择权,但是必须参与决策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决策才会获得落实,也才会获得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确保决策是可以执行到位的,那么执行决策的人开始就要参与决策,从步骤1“识别问题”开始就要参与。我们绝大部分犯错误的地方,就是做出决策选择的是一组人,执行决策的是另外一组人,因此决策就无法获得实施。 我们看看英特尔公司的例子。1984年,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英特尔公司内部环境所遭遇的种种挫折使得DRAM这一产品面临巨大的危机,英特尔公司发现他们很难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回应。1984年11月,英特尔公司的管理层清楚地预见到公司应该依靠生产微处理器来实现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决定退出DRAM这一产品。对于英特尔公司来说,做出这一决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DRAM是公司15年前发明的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即便是在1984年,这个产品依然是公司的技术驱动器。但是,当公司发现该产品将要无法回应市场变化的时候,毅然决然放弃,并将这一市场让给为数不多的日本企业和美国的竞争者。在接下来的10个月时间里,大量的中层经理人员参与制定并实施退市引发的一系列决策,包括在保持客户对公司信任的同时,重新部署公司资源(包括技术、工艺和制造能力)。 安迪•格鲁夫在英特尔公司的内部分析会上将DRAM描述成英特尔公司的一个完全成功的产品,他认为DRAM业务支撑了英特尔公司十多年,为公司开发了很多资源,在最需要的时候可以在英特尔公司内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更重要的是,DRAM是英特尔公司在正确的时间选择的退出产品。正是这个选择,让英特尔公司明确了产品和变化市场的关系,也学会了如何创新地整合外部资源。英特尔公司的例子说明决策需要执行的人全员参与,这样决策才会获得成功。 这是决策的第一个重点,即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首先不是判断这件事情要不要做,而是判断能不能找到人去做。杰克•韦尔奇在带领GE高速成长的时候,很大一部分的增长是通过购并方式获得的。GE也是购并成功率最高的企业之一,而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找到实施购并的经理人,并让这个经理人从了解情况开始就参与购并的全过程。因此,做出决策选择之前,要先确定谁来执行这个决策,之后才开始展开决策的过程。 相反,我们几乎没有判断这件事谁去做,而是先把决策确定下来,再考虑谁去做合适。这个决策一旦下来之后,安排去执行决策的人就要花很多时间来理解和消化这个决策,更多的人也许会去评价这个决策,而不是去执行,一旦实施得不理想,就开始更换执行人,或者更换决策。这恰恰就是决策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其根本性的错误是把决策和解决问题区分开来,其决策本身就是要解决问题。 重大决策必须是理性决策 从管理的决策角度来说,决策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作日常决策,一类叫作重大决策。每一个管理者,都会面对日常决策和重大决策的挑战。 管理决策困难的地方是,既要面对人,也要面对事。所以管理者既要具备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要具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什么是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什么是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我用比喻来做个简单的说明。自然科学的方式就是数学的方式,微积分和极限,不断地细分或者趋近事实。正是这样,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用实验不断接近真理的方式来获得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正是这种实验的特征,可以允许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实验和调整,最后获得成功,之前的错误可一笔勾销。 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是另外一种特征,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文学、史学、哲学的思维方式。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我们无法用实验的方式来认识事物,不能犯错误,一次错就无法挽回,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刚好相反。管理科学具备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种特征,因此进行管理决策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依据数据,也就是科学的方式来判断,也不能够简单地凭借经验来做判断,对于重大的决策,我们必须考量诸多的条件和因素,才能够做出决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理性决策的过程,我们必须力保所做出的选择不能偏差太大。 我非常希望管理者既要有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应该具有文史哲的素养和思维习惯,这些训练如果都具备的话,对很多东西的判断和处理就会简单一些。 当要做一项新制度和新安排的时候,要先在局部试点,不要全面铺开。因为管理决策不能够犯错误,所以先要实验,获得成功的经验,之后再全面实施。请记住管理上任何新的变化,都不要全面展开,因为那样风险太大,也违背了管理学科的特性。 我非常欣赏邓小平先生的“经济特区”建设的策略,正是四个经济特区的成功,我们才在全国范围展开了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果没有四个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的摸索,改革开放的决策也许无法取得今天的成效。 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实际上要有两个态度:一个是要有自然科学的态度,以事实、以数据、以真理说话;还有一个叫社会科学的态度,以本质、以人性去说话,没有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决策就很难有效。所以重大决策一定要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怎么做?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训练自己掌握理性决策的步骤,一旦这些步骤成为你的思维习惯,你也就具有了理性决策的能力。 步骤1:识别问题 在决策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理性决策的第一步是识别问题,识别问题的标准是依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人没有理性决策的习惯。举个例子,很多企业每一年设计的目标都比前一年有增长。比如一家企业2008年完成9亿元销售额,希望2009年增长30%,达成12亿元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确定,我们就要确定如何实现。大部分人在做完12亿元目标的决策之后,他就开始分析怎样可以实现这12亿元。问题就出在了这里,理性决策不是识别12亿元的问题,而是分析增长的30%如何实现。做理性判断的时候,就是分析12亿元和9亿元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围绕这个差距来分析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什么限制,需要哪些资源。当把这些问题都识别清楚了,就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判断。 所以有些时候,我不太建议请专家来做决策,你可以参考专家的意见,但是一定不要依据专家的意见做出决策,更加不能请专家来做出决策,虽然我自己也多数情况下被称之为专家,但是我很清楚专家所具有的三个先天的局限性。第一,专家在分析情况的时候都是以理想性来分析的,不是理性,总是会在理想状态下,来做问题的识别。第二,专家最大的局限性,是专家并不需要对决策承担最后的责任。第三,他所依据的数据都是整理过的,专家会保证获得数据的工具是正确的,但是无法确保数据是正确和全面的。 所以识别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真实地考虑自己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才行。你不能完全借助于现实的情况做分析,必须识别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也不能完全依据理想来做分析,那同样是无法区别问题而导致决策非理性。 TCL购并汤姆逊的时候,TCL公司也做过很多咨询,几家专业的咨询公司给TCL公司做了报告,同样它也请教了行业内外的很多专家,一部分认同购并,一部分不认同。最后TCL公司根据自己国际化的理想,决定购并汤姆逊。今天这个购并案给TCL公司带来的重创还在恢复中。如果回过头来看,应该是决策非理性,没有识别判断购并汤姆逊的理想和TCL公司现实之间的差距是什么,有没有限制,还要哪些资源等这些问题,比如说人力资源的问题、法国市场的消费者习惯问题等限制,这些限制的资源没有识别,结果可想而知。 步骤2:确定标准 理性决策的第二步就是确定什么因素与决策相关。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什么因素和决策相关,这些因素是否可以观察,是否具体,是否可以测量。当一些和决策相关的因素无法观察和测量的时候,决策常常会遇到阻力,甚至决策无法得到实现并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理性决策的第二步是非常重要的。 大亚湾核电站项目确定建设之后,在香港地区引起很大震动,并提出要抵制建设的要求。大亚湾核电站成立了一个公共关系处,当时在国内的公司中没有任何一个组织结构中有这个安排,但是他们设立了这个部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预先估计到香港团体的意见会影响这个项目实施,这是一个相关度极高的因素,必须做出安排。他们把香港的各个团体的代表者组织起来,安排这些代表来大亚湾参观,了解整个设计和工程质量,实地考察电站的设置和保障工程,又请了很多专家去和代表们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核电站是安全的、可靠的,同时香港是可以受益的,于是大亚湾核电站的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确定什么因素与决策相关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要忽视。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从决策的角度来看,是把所有相关因素都考虑到了,天气、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立场、运动员、观众以及奥运会本身。 步骤3:分配权重 事实上并非每一个标准都是同等重要的,恰当考虑它们的优先权是第三步。通过对每一个与决策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明确步骤2所述标准的重要性,可以使我们更能够解决关键问题,把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地方去,以保证决策的选择是正确的。 步骤4:拟订方案 列出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无须评价,仅需列出即可。对于决策所需要的方案来说,在没有做出选择之前,越多越好,不要在决策之前就做出选择,就制约提出方案,这样会影响决策本身。 步骤5:分析方案 在列出的所有方案里面,做出分析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在这个步骤里面,我们需要分析方案是否可行,实施这个方案的代价高吗?可能遇到的风险大吗?在这里特别要注意两点:第一,分析方案应该着重于建议,而不是人;第二,需要分析社会愿望因素——取悦上司还是同事。 当你在分析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建议,不要管是谁提出来的,千万不要因为是高层管理者提出的方案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也不要因为是专家提出的方案就有更强的选择性,我们需要依据方案本身,而不是提出者的影响力。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存在不够理性的一个原因,就是谁官大谁说了算,理性决策的时候是不能这样的,我们只需要关注建议。 社会愿望因素考虑取悦上司还是同事?其实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在分析方案的时候,要考量以下因素,如果这个方案是需要所有人去执行的话,取悦同事的方案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如果这个方案是要上司批准的话,那么取悦上司的方案比较容易通过。所以要求我们不要自己评估方案好还是不好,一定要看这个方案拿来干什么用,需要获得什么人的支持。 步骤6:选择方案 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做出决策选择了。如何选择方案,就是决策本身,我们需要界定以下一些问题:这个方案是最好的吗?用前面的步骤来判断;选择这个方案是妥协的结果吗?这个方案可以让所有参与决策的人满意吗?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是否受到权力的影响?界定这些问题,只是希望选择更加理性,而不是受个人因素影响,包括权力的影响。 步骤7:执行方案 进入实施步骤,就要考虑所有执行的人是否可以接受所选择的方案,执行方案过程中资源是否受到限制。如果执行者不能够接受决策方案,决策就不会获得效果;同样,如果实施中资源受到限制,难免决策也会无法得到执行,因此在实施决策的时候,需要特别关注这两个问题:接受程度、资源限制。 步骤8:评价方案 评价决策的效果有很多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控制过程,检验后果,改善推进。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754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文字的魔法,经典的魅力09-02
2 最近经典俗语09-12
3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句子,诠释质感内涵09-12
5 采取他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