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陷入焦虑,为的是她妹妹的事。她大学毕业后留在重庆工作,就把当时还在读高中的妹妹接到身边,托关系找后门,费了很大的劲,才让妹妹入读了某重点中学。后来,妹妹如愿考上了大学。妹妹从高中到大学的一切费用,都是她承担的。妹妹大学毕业时,要想留在主城区工作难度已经很大了。她又使出浑身解数,费了不少心思,终于让妹妹留在了主城区。也正因为一直把妹妹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劳心费力,花钱无数,她一直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婚事,直到两年前才结婚。现在,妹妹又找她要钱(请注意,说的是“要钱”而不是“借钱"),说要买房子。她自己都一直没有能力买房子,住的房子是老公家里买的。当她把实情告知妹妹,妹妹不仅不相信她没钱,还说了很多过分的话。她为此特别伤心,觉得自己那么多年来一直在为妹妹付出,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
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故事,当时我还以为是编出来的。说的是大学里的两位同学,张三家庭富有,李四家庭贫困。张三每次买菜的时候,就帮李四买一份。刚开始时,李四还心怀感激。后来有一次,张三先去食堂,买了两份菜,等着李四。大学里的同学,一般都是不客气的,另外的同学见了,就把这份吃了。李四来到食堂,见“自己的”菜被人吃了,竟然当场对张三发火:“你怎么能把我的菜给别人吃呢?”这两个例子,都是助人,但最后助人者却被所助之人伤害。这是因为形成了习惯,对方就认为是“应该的”,而一日索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反倒认为帮助他的人"不应该",从而心生怨恨。所以,在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时,千万不要搞成习惯,这样就会让对方习以为常。
其实,这世上没有几样关系是完全义务的,除了抚养未成年的子女和孝敬父母。即便是对子女和父母,也不能“越界”代劳,该他们自己做的事,还得他们自己做,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其余的关系,都是平等、对等的关系。当然,这不是说需要斤斤计较付出与回报,因为平等、对等关系不等于交易关系。
有句俗话叫"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还是很有道理的。换个说法就是“救急不救穷"。给“一碗米”也罢,“救急"也罢,是“一次性"的,至少是"不规则”的,不是习惯。而一旦不断地给米“救穷”,就成了习惯。
这就与人的预期有关了。没有形成习惯,别人就对你没有预期,得到了是惊喜,没得到是正常;而养成习惯后,得到了是正常,没得到就变成怨恨了。
常说帮人有两种,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救急,是雪中送炭;而救穷,最多是锦上添花,甚至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因为人家没有“锦”。yipindushu.com
要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做,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也需要自己去解决,而其他人是不可以代劳的。此外,我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解决身边每个人的问题。特别是做父母、兄长的,更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
现在就连政府,也改变了很多扶贫的策略。原来是给救济粮、救济款之类。有的人领了救济款,拿到牌桌上,一下子就易边界:关系思维手了,贫穷照旧。后来改为从源头着手,比如说,发粮食种子、种羊等。结果呢,人家直接把种子变成了碗里的食物,而没有变成地里的庄稼和羊群。所以,现在提的是要从意识上扶贫,要让贫困人口改变意识,并下派干部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带领大家付诸行动,这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所以,中国的扶贫道路,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因为其抓住了人的本性,从而具有推广的价值,因为人性是普遍的。
你认为好的,别人也会认为好吗我妻子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经说,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其实都是很善良的人。我当时没怎么在意,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善良的人反而容易受伤呢?善良的人总是喜欢替别人着想。但他们在替别人着想的时候,是怎么替别人着想的呢?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也不应要求别人去做。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就一定也是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吗?比如我小的时候,有些同学就不愿意读书写作业,于是,他们往往就和我“交换”:他们帮我干农活,我帮他们完成作业。好在我们读小学时,课后作业很少,要不我也忙不过来。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不对的事,别搞成习惯1: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20405.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开发的两个方面09-12
2 不可忽视的“经营提示”09-12
3 寻求支持,化解亲密关系中的冲突09-11
4 职场加油语录指南09-19
5 【用假设突破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