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愈之前,作为创立私人讲学学派的伟大教育家孔、墨、孟、荀都有关于为师之道的论述。《礼记•学记》更有关于为师之道的系统论述。汉代扬雄还提出了“师者,人之模范”(《法言•学行》)的经典命题。“师说”是韩愈的重要理念,也是他一篇著名文章的题目,《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
(1)师与“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八个字真是谠论箴言,它是论述教师标准的,意思是教师应该有为师之道,而且要信守其道,“师道”是教师存在的基础。“师”与“道”不可分离,道是师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在韩愈看来,“道”就是对于儒家仁义礼智等项道德的信仰和坚守;此外,还应把“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在这二者之间,前者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后者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必须承认,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的,离开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的教师群体是不存在的。
(2)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yipindushu.com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论断,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任务进行了论述,这个论述千百年来一直在鼓舞着千百万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韩愈所言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同时亦可理解为一种主义、道理。那么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不就是传道吗?
传道,指传儒家道统,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传仁、义、礼、智美德之道。授业,是指讲授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代典籍,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提高智力智能水平。解惑,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问困惑。韩愈认为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连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把道传好,就要授业、解惑。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传道、授业、解惑,有主有次,有阶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职守,不仅完善明确地表述了教师的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中的传、授、解是一个过程的不同作法。作为教学过程,传、授、解强调的都是教师的作用,把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得这样明确,这是前所未有的。
(3)“圣人无常师”
韩愈在《师说》中关于“圣人无常师”的说法,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引申。《师说》中引孔子拜郯子、苌弘、师襄为师作为例证,又引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话作为根据,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而孔子却拜他们为师。这说明韩愈重视和信仰的是“道”,而不是无条件地迷信某一个人。韩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以谁为师,完全是以“道”之有无和“业”之有无为标准,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师。韩愈又反对以社会地位和资历作为取师的标准,他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只要闻道在先或有专长就可为师,而不要管其他条件。此外,他还认为师生关系也是相对的,学生也会有比教师高明的地方。这一思想是深刻的,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他注重引导学生以主要精力求“道”学“业”,而不盲从某一教师的说教。显然这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于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光辉论述的继承弘扬,为我国古代智德知论增益了宝贵思想财富。
关于韩愈的“进学解”
关于学生如何进学益智的问题,在《进学解》一文中有着很多精到的论述。
(1)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韩愈在《进学解》里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要达到“精”的要求,取决于“勤”;德行要实现“成”,取决于“思”。前人对这些简单的道理都有所论述,但它是学习成败的规律。韩愈的贡献就在于他用明确、形象的语言,把这种认识固定下来了,对后来人们的学习和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成为人们的座右铭。自古以来,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和独创。韩愈在文学上的较深造诣,就是靠这两条得来的。在《进学解》中他谈到自己如何孜孜以学,长年不懈的情形: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他手不离书,以读书为乐:“平居虽寝食未尝去书,怠以为枕,餐以饴口。”(皇甫是《韩文公墓志》)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讲述了他的文学修养过程,如何经过精研覃思,从模仿到独创,从迷罔到自得。开始时,“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一心于学,如醉如痴,不暇旁骛,但思想尚不成熟,虽欲去陈言立新语,“戛戛乎其难哉”。数年之后,认识深入了,能够识正伪,辨白黑,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时进行写作则“汩汩然来矣”,比较自如了。若干年后,文思如泉涌江泻,达到了“浩乎其沛然矣”的境地,创作进入丰收季节。这种描述符合创作实践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说明一个人要使自己在学业上成熟并有创造性的贡献是十分艰难的,超乎常人的学术成果必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独立思考,才能获致。
(2)提要钩玄,含英咀华
在读书方法方面,韩愈很有心得,他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这就是说,阅读纪事的书,必须提炼其纲领,阅读义理的书,必须探索它的隐微大义。“提要钩玄”,就是要深入其内,洞晓本质含义,掌握书中的要旨和奥妙,这就是“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就是要多读,要“博”。读书既要博又要约,由博而约,由约而博,博约结合,方能造就博雅学人。另外,读古人的文章时,还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就是要沉浸在文章的浓厚馥郁的味道中,细细地咀嚼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精华。
(3)教法灵活,重视写作
韩愈给学生讲课,不是千人一面,照本宣科,而是采用多种形式活跃教学。“讲评孜孜,以磨众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皇甫是《韩文公墓志》)他除了讲解义理外,有时作诙谐发笑之语,有时深情地吟唱诗歌,使学生们沉醉在他的讲学之中。这表现出韩愈作为文学家的特点,也是他爱才育才,热心提掖后生,注重师生感情的表现。教学是一种感情的艺术,这种感情不仅来自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来自对教育事业、对青年一代、对人才的深情笃意。韩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学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写作教学上,他作为著名文学家当然是更有见地。从“文以载道”的观点出发,他教学生做文章,首先要求辞理充沛,即所谓“闳其中”“以道弘文”。就是说写文章首要的是理深道正。韩愈说他自己就是因为好古道而为古文的,并不是为古文而好古道的。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同时为了宣传道、论证道,对于文笔上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他说,写文章文笔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势不可当。他本人写的文章都不长,但是条理清楚,很有力量。这是文与道的很好的结合。在《进学解》中,他将历代古文的艺术特点指示给学生说:“周诰殷盘,诘倔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他对于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的文章很佩服,并向他们学习,也要求学生向他们学习。他作文还要求有创造性,反对“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而能够“抒意立言,自成一家之语”。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还说过“师其意,不师其辞”的话,意思是在写作过程中不必拘泥于章句,也不要照搬前人他人词句,而要融会贯通,自立新意,写出有创见、有个性的文章。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关于韩愈的“师说”: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1558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目标设得好,干劲儿会更足09-12
2 手指磁片09-12
3 职场成功语录集,开启辉煌前程09-12
4 暴露与反应阻断治疗09-19
5 解读文字深意,具有经典韵味的励志短语录的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