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决定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先开始思考解决的方法,而是直接考虑如何排除问题。这会带来一种思考陷阱:想要快速解决问题的倾向越强,问题顺利解决的可能性就越低。
让我们来看一个试验。参加这个试验的人要用5分钟找出解决方法。
任务:用图中6个相同长度的木条,组成4个等边三角形。
参加试验的120个学生中,有95%的人给出了下面这个答案:
yipindushu.com
很遗憾,这个答案不正确(正确答案见本节结尾)。
但是,参试者找不到其他的解决方法。因为,他们不能从第一次找到的解决方法中抽离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烙印”。
对于大脑来说,问题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重新开始思考呢?直觉型问题解决者倾向于,通过可以让我们感觉达到新状态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这个新状态明显要比初始状态更接近目标。这个方法被学术界形容为“登山”。简单来说,就是先行动再提问题。通常,我们倾向于大幅减少初始状态和目标之间的差别。这取决于工作记忆的限制:一大步消耗的资源要比很多小步消耗得少。
再看下面的试验。
塔楼试验
现在,A上有3个垫片。目标是将所有垫片按照相同的顺序挪到在C上。此时,需要注意3条简单的规则:
(1)垫片只能放在A、B或者C上。
(2)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垫片。
(3)大的垫片不能放在小的垫片上面。
这一试验要求参试者先在脑中演练,然后行动。如果增加难度,给出4个或者5个垫片,那么参试者的大脑就承受不了了。他们无法顺利从“3个垫片版本”进入到“4个垫片版本”或“5个垫片版本”。
A解决方法:“方法—目标—分析”
电脑是一个杰出的问题解决者。当然,它也是一个问题制造者。但是问题不在它,在于SISO系统:单输入,单输出。从A到Z,即从初始状态到目标,借助了清晰的规则、公式和过程,很快就能给出答案。
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喜欢这个方法。认知心理学家迈克尔•爱特伍和彼得•波尔森表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只思考前几步,就会对这个步骤的质量进行评判:它可以让我们多快达到目标,而不是去想:这个步骤对整体关联的意义有多大。
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之父艾伦•纽厄尔及其同事赫伯特•西蒙在计算机编程基础上发明了“方法—目标—分析”。这个方法的吸引人之处在于:非常简单的递减方法。它让复杂问题逐步变得简单,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那么,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起作用呢?
比如说,你想带家人去剧院,从家里(A)去剧场(Z)。
你的解决方式(方法):开车去。
准备开车的时候发现车不能启动了,因为电池坏了,但是车库里有一个备用电池。
下一个目标:怎么把备用电池装到汽车里?汽车修理厂的人可以。
下一个目标:联系汽车修理厂。需要用手机联系。
下一个目标:拿出手机打电话。
以此类推。
三角形问题的答案
6根木条如何组成4个等边三角形的解决方法:组成一个三维锥体。{书籍朋友圈分享微信Booker527}
一叶蔽目的时候,为什么不能退回来?
本节要介绍的思考陷阱是:我们的大脑不能反向思考。用专业术语来解释就是:大脑建立了一个“倒退阻止系统”。避免倒退对我们的大脑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大脑来说,解决方法不是目标,目标才是目标。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大脑是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达到目标,紧张就会耗尽资源,既没有回去的路,也没有足够的能量重新开始。正是这个原因,思考陷阱的影响才这么有戏剧性,给人们造成如此多的困扰。
黄瓜有多重?
有机黄瓜刚摘下来的时候有500克重,其中90%是水分。但是水分会蒸发,当黄瓜中的水分只剩60%时,黄瓜有多重?
也许350克左右,这个是初步猜测。可惜不对。
再来看一个经典的移动游戏。在一个区域中有15个方块,玩游戏的人通过推动这些方块使之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游戏开始后,人们很快会发现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无法恢复原状重新开始,只能将错就错。
在这个游戏中,这个思考陷阱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良影响就大得多。这个思考陷阱会制造一种紧张状态,压缩工作记忆的容量。在这种紧张状态下,人们甚至无法继续思考。
紧张效应
紧张无处不在:在办公室中,和伴侣的争吵中,交稿日期,缺少团队合作,失败的风险,站在台上演讲,和内心的贪欲做斗争,等等。同时,还有导致一些生理反应:血压升高、心跳变快、胃酸增多,等等。此外,紧张荷尔蒙也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在血液中泛滥。它们反过来又作用在大脑上,让人们记忆力减退、伤口愈合能力明显下降、性欲降低。
为什么紧张会攻击工作记忆呢?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这是一个争夺资源的问题。紧张会夺取大部分资源来战胜当前情况。这样,给注意力和信息加工留下来的资源就很少了。而这会导致产生错误、不好的信息。进而,工件记忆会丧失更多的容量,大脑的灵活性也会降到最低。
A解决方法:逻辑树
逻辑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链条。它可以让情况变得明朗,以一种完全特殊的形式视觉化解决步骤,形成有秩序的树干和树枝。同时,这个过程还能清除掉那些无序的信息,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大脑自带的“倒退阻止系统”。
逻辑树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让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关注到了三个重要方面:
(1)将核心问题清晰勾勒出来。
(2)将核心问题与次要问题区分开。
(3)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且可以随时回想起上一步。
有两种逻辑树:一种是“问为什么”,抓住问题根源,让解决方法视觉化成为可能;另一种是“问怎么做”,并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两种逻辑树都需要遵守四个简单的规则:
(1)总是进一步提问。持续提问很重要,而且需要注意提问方式。如果已经问了“为什么”,就不要再问“怎么做”。
(2)在提问初期进行分析。这是为了更深地切入问题。所以,首先要将一个问题分解为各个子题目。然后用假设确定分析所需的信息,最后阐明信息来源。
(3)没有重叠和漏洞。千万不要重复主题,不要制造重复范畴。如果问题是“怎么从法兰克福到伦敦?”“飞”和“坐飞机”就是两个重叠范畴。分析不能有漏洞,这样才不会忽略解决方法。列出“坐飞机”“坐船”“开车”这三种方式,就不会有任何漏洞了。水路、陆路和航空是所有可选择的交通方式。
(4)利用“确认”和“核实”。不是所有的解决支线都能带来有效的信息。我在不久前就有过类似经历。我在火车上睡着了,在火车忽然停车的瞬间惊醒。“我睡过站了吗?”我不安地看向我的邻座,并问他:“我们到哪里了?”他回答说:“在从汉诺威到法兰克福的火车上。”他的回答对我没有任何启示,他应该告诉我具体的站名。
下面是一个逻辑树的范例:“一个汽车品牌如何才能长久地保持市场占有率?”
逻辑树范例
逻辑树可以让信息结构化,用一个更清晰的图像,让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这个图像越清晰,解决问题的成功性就越高。
在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情境下建立逻辑树的正确顺序是:
(1)找到核心问题(在逻辑树的帮助下)。
(2)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个假设。
(3)确定并搜集所需信息。
(4)分析并解决问题(在逻辑树的帮助下)。
这个方法当然不只适用于解决“黄瓜问题”,还可以解决“西红柿问题”,或者更为复杂的问题。
黄瓜问题的答案
通过分析题干得知,黄瓜刚摘下来时除去水的干量是50克。水分蒸发后,黄瓜的干量保持为50克不变。此时,黄瓜的干量占40%,40%对应50克,那么100%就应该是125克。所以,水分蒸发后,黄瓜的重量是125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为什么要先行动再提问?: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15583.html
推荐文章
09-20
1 拥抱汉字美好,那些情感语录中比较长的经典句子09-12
2 经典句子:触动心灵的优美语句09-12
3 根格斯医生(Dr.Genghis)09-12
4 如何事半功倍09-11
5 职场努力语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