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狐外传》】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以虚以空攻坚攻强,学武者岂可不知几!
几之所成,如春起之苗,日不见增,月有所长;如少年之成人,日日顽皮,忽焉俊伟。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日积月累中蕴蓄了气势、凝聚了力量、明确了方向。有人说只需七千年时间,尼加拉瓜瀑布就能将周围山川化为平地,而瀑布本身也将消失。天之老,地之荒,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消长转换中,风云的突变,山崩海啸的形成,也总是各种力量蓄积到一定程度而达成的质变,就如社会的革命,总是各种矛盾蓄积到一定程度时,看似突然实为无可避免的爆发。个体的改变又何尝不是如此。目标的达成,性情的转化,关系的分合,都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都像康德所说的按照“无目的的合目的”运行。《周易·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张三丰在强敌来袭时才会淡淡一笑,说道:“我武当开派以来,行侠江湖,多行仁义之事,以大数而言,决不该自此而绝。”正因为几的运作以静、慢、柔的方式进行,所以人们很难察觉几的变化,等到结果大白于天下时,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了。从历史的片段、人生的片段看,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精明强悍者占尽天下便宜,憨直柔弱者忍辱负重,但若从永恒的时空视角考察,不管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这个世界一定是静以制动、慢能克快、柔弱必胜刚强的。只要有足够的觉知和智慧,重视和把握几的运行,一切无需刻意、无需钻营,就可以做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为而成。
邵子有诗日:“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味淡方需细品,希声更要聆听。意欲捕捉“几”的表达,成就几的把握,达到几者其神的境界,务需着情尽意,万分用心。宏观上要求我们能够彰往察来,见微知著,钩深取极,显微阐幽,对个体生命及整体运势进行有效探究,致力于揭示事物发展背后冥冥中运作的法则与规律;微观上要求我们早辩早觉,有预有策,当机立断,重视因果,学会用立体联动思维来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两者结合,方可研几于无形无相,知几于幽末微渺,慎几于环环相扣,成几于守弱微行,凡事皆可达到玲珑八面、游刃有余、不为而成的境界。 知几,其神乎? 力发展决定论。对这一理论基本点的完整的“一”的表述是:一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就是说,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对相依、各安其位,才能使社会良性运行。反作用再大,也不是决定作用,也是在决定作用之下的作用。坚守这个“一”,就是大道至简。如果把这一理论基本点的论述繁杂化,通过增加一系列状语,来强调反作用的重要性,那就会适得其反。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始终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复杂化的结果,是完全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这不仅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回落的根源,也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所谓:“道之华,而愚之始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所以,要坚守大道至简。“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使道运行,无所积滞。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庄子·天道篇》)题例大道至筒,主要是表达人对自然的效法越贴切越好,越贴切越质朴,越质朴越简单。而现实中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是背道而驰,今天尤甚。而金庸的小说却多给我们大道至简、回归质朴的观照,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郭襄见这人长脸深目,瘦骨棱棱,约莫三十岁左右年纪。她向来脱略,也不理会男女之嫌,从花丛中走了出来,笑道:“适才听得先生雅奏,空山鸟语,百禽来朝,实深钦佩。又见先生画地为局,黑白交锋,引人入胜,一时忘形,忍不住多嘴,还祈见谅。” 那人见郭襄是个妙龄女郎,大以为奇,但听她说到琴声,居然丝毫不错,很是高兴,说道:“姑娘深通琴理,若蒙不弃,愿闻清音。”……郭襄见这琴古纹斑斓,显是年月已久,于是调了调琴弦,弹了起来,奏的是一曲《考槃》。她的手法自没甚么出奇,但那人却颇有惊喜之色,顺着琴音,默想词句:“考在榘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勿谖。” 这词出自《诗经》,是一首隐士之歌,说大丈夫在山涧之间游荡,独往独来,虽寂寞无侣,容色憔悴,但志向高洁,永不改变。那人听这琴音说中自己心事,不禁大是感激,琴曲已终,他还是痴痴的站着。 郭襄轻轻将瑶琴放下,转身走出松谷,纵声而歌:“考檗在陆,硕人之轴,独寐独宿,永矢勿告。”招来青驴骑上了,又往深山林密之处行去。 【一《倚天屠龙记》】 高山流水,知音千古。原本是可遇不可求的相知相酬,却是一曲终了人影翩然,没有挽留,没有回眸,只留蹄声得得,清歌盘桓,说不尽的澹泊无羁,随性自由,郭襄孤影只身少年远游,想“终南山古墓长闭,万花坳花落无声,绝情谷空山寂寂,风陵渡凝月冥冥”,满怀心事无处诉,内中自有痴绝时。但她生性爽朗豪放,痴而不缠,拿得起,放得下,心思百转而不失自在天然,一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又潇潇洒洒,疏疏朗朗,恰与幽林鸣泉、皓月清风浑然一体,给纷攘江湖留下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并且,其中贯通着大道至简的哲学况味——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至简方为大道。 道是我国古典哲学中第一个本体观念,也是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对于道的理解,其名相同而内涵殊异。总领中国古典哲学之纲的《周易》,以阴阳、刚柔、仁义来表征天地人三才之道,对君子、小人之道,居家治国之道也多所涉及;率先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以五千言的((道德经》深刻探讨了宇宙本源和普遍规律,所提出的道是从“天道”转化而来,主张人要遵循道而生活;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所倡导的道,是不偏不倚、允执厥中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中庸之道,“推天道以明人事”成为儒道两家共通互补的思想根基;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后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三大源流之一的佛家,理涉中道,缘起性空,其所强调的道已是中观正见,至高真理。 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的把握,则是一种主观必要,玄之又玄,广说不尽,是彻悟宇宙人生的必经之途,是渐修顿悟而至明心见性的重大关节。 金庸先生所学兼及儒道释各家之长,对天与人的关系,生与死的意义,常与变的化转,善与恶的厘定等等,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把握,其武侠小说中自然而然地贯通着既是本体论又是方法论的道。作为文学化的创作,他没有图解道的概念,主观意念上也并未刻意表现道的内涵,然而在千变万化永无止境的武学精义之中,在爱恨情仇极尽纠结的人性悖论之中,在千曲百折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之中,道的表达无处不在,并且呈现出高度的内在完整性和无穷复杂性。而与其内在完整性和无穷复杂性相伴生的,是其本质的极端简单性。金庸先生以神来之笔,在诸多人物形象、武功由来、情节细节的刻画描摹中揭示了大道至简的哲理。 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是博采众长后的顿悟升华,是处世之道的归约化简,是老顽童的玩乐心态,是小龙女的赤子之心,是一针见血、一招制敌,是自由的思想、不羁的心灵,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由此而使金庸江湖从熙来攘往的俗世生活进入到超拨开阔的精神领地,从自然、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天地境界——那正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一、道的综合抽象:离于万法,得于自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和不同种属、门类的事物中蕴含的基本法则、具体事物呈现的具体规律不同,道是对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全面探求和高度概括,是从万事万物万法中抽象出的总规律。抽象程度越高,涵盖层面越广,人对理式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全面,人对道的把握就越逼近真理。 对宇宙大化的客观规律性,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从来没有停止探寻的脚步。虽然大家无法确切地描述它,但都能强烈感受到它的存在。日本剑圣宫本武藏在参禅时悟到:“在更高的地方,有一对眼睛,看着我们。” 康德和普里高津也都曾表达过同样的思想——我们越是凝视宇宙,越会对其纷乱事相之上的秩序感和统一性深怀敬畏。文明演进到21世纪,我们对世界上一些具体规律、类规律的认识几乎已经达到极致,而对大规律、总规律,对事物内涵的基因组合、事物背后的演进模式尚不能精准描述和全面把握。因此((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第二十五章)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道不远人,因为道法于自然,贯通于自然,服务于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老子说的:“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来阐释道与万物的关系。但与其说道生万物,不如说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之中所含万法,那些具体的规律、规则、规范,无一不是道的派生物,而又无一能称之为道。道是整体,道是一。惟有离于万法而又得于自然,才有道的综合抽象,才能一一贯通,俱为妙道,才有道的无边无际、无形无相、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哲学满足于证空,可以得意而忘言,文学则执着于色相,无论惜墨如金还是泼墨如土,都要有声有形,有意有境,直至文质交辉.情理相融。虽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大多数的文学作品还是止步于色,难见于空。文学若能让人见色思空,遇色人空,那一定是兼具哲理之思与文学之美的上乘之作。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确可以让人在意态飞扬的人物形象和武打场景中,感受到人对自然的效法,以及在自然中升起的大道真实不虚的存在。 1.清绝脱俗,淡看生死对人来说,唯一能够肯定的自然法则便是有生必有死。死生之事大矣。不知死焉知生?最具恬淡心境乃至淡看生死的金庸人物,要数一生下来就被抛于终南山下,长在活死人墓中的古墓派传人小龙女了。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经典武侠哲学思想大全合集精选12: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98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与五代作家409-12
2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27809-12
3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6701-02
4 中秋节传说故事简介02-28
5 不一样的你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