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
正是亲身体验了濒死之际的凄惨,对以往被自己逼至死境的人感同身受,慈恩才从迷狂状态中幡然醒悟,扑翻在地请师父恕罪。
其二,顿悟的前提条件是在特定机缘下学会放下和懂得宽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安详一直是世界各种文化共同的夙愿。不论这个人生前怎么样,他都会有这种美好的盼望。还说慈恩,与金轮法王恶斗一天一夜后重伤濒死,但对掌击周伯通与瑛姑之子致其死亡一事耿耿于怀,临死之际不能瞑目。他期盼能获得瑛姑饶恕,偏偏瑛姑积恨难消,见到他恼怒愈增,既不杀他,也不饶他,使他生生咽不下这口气。直到杨过和郭襄请来周伯通,成全了瑛姑的夙愿,事情才有了转机:瑛姑向慈恩望了一眼,低声道:“倘若不是他,我此生再也不能和你相见,何况人死不能复生,且尽今日之欢,昔年怨苦,都忘了他罢!”
周伯通道:“这话也说得是,咱们便饶了他啦!” 慈恩伤势极重,全仗一口真气维系,此时听周伯通和瑛姑都说恕他杀子之仇,心中大慰,再无挂怀之事,低声道:“多谢两位。”向一灯道:“多谢师父成全!”又向杨过道:“多谢施主辛苦。”双目一闭,就此逝去。 【——《神雕侠侣》】 慈恩安心而逝,死而瞑目,死而安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获得深刻的自我认知,死生之际的彻悟犹未为晚。他这一辗转千里请求宽恕的行动,不但成全了他自己,也使周伯通和瑛姑放下了心中仇恨,解开了数十年的恩怨牵绊。 江湖日月,多少英雄,拿不起,放不下。人若放不下,即便天纵机缘,佛祖助力,也难以走向顿悟之途。主因助缘,学会放下,是有了深刻的内在体验后获得顿悟的一个前提条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本是佛家的典故和期许,用来形容金毛狮王的轰然转身,当是最合适不过:谢逊突然坐倒在地,全身骨骼格格乱响。张无忌大惊,知他逆运内息,要散尽全身武功,忙道:“义父,使不得!”抢上前去,便要伸手按上他的背心,以九阳神功制止。 谢逊猛地里跃起身来,伸手在自己胸口狠击一拳,口中鲜血狂喷。 张无忌忙伸手扶住,只觉他手劲衰弱已极,显是功夫全失,再难复原了。 谢逊指着成昆说道:“成昆,你杀我全家,我今日毁你双目,废去了你的武功,以此相报。师父,我一身武功是你所授,今日我自行尽数毁了,还了给你。从此我和你无恩无怨,你永远瞧不见我,我也永远瞧不见你。” 【——《天龙八部》】 看起来谢逊的放下和宽恕是有条件的,不是纯然的、彻底的宽恕,然而他毁成昆双目、废成昆武功并且自废武功的行为,却符合宇宙间能量平衡的法则。留住双方的生命已经是最大的慈悲,以往的恶业,要每个人自己的担承与消解,谢逊的选择,既是豪义之士性情的选择——惩了恶人,报了师傅,又是开悟之入智慧的选择——祸从武功出,尽归武功去,从此后无欲无求,得大解脱。 有条件的宽恕也好,无条件的宽恕也好,宽恕不是包容别人,而是解脱自己,是容许自己将一切放下,还自己以全部的可能性,以及彻底的自由。 其三,顿悟的发生都需要去除自己内心的魔障。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内心魔障。贪、嗔、痴、慢、疑,是一切拿不起,放不下的根源。 如一灯大师开导慈恩时所说,有所欲即有所蔽。当欲望想要更多的时候,灵明便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惟有了悟空义,体证无常,洞明般若,人才能战胜五毒八风,得大自在、大欢喜。这里,顿悟的秘诀便是除欲解蔽,魔障立消。 金庸小说中顿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天龙八部》中萧远山和慕容博尽释前嫌、同归佛门的故事。他们出场不多,却是书中所有恩怨情仇的起点、源头,是所有情节转折跌宕的枢机、关窍,是一对错综纠缠、根深蒂固的大冤家。当扫地僧以奇妙手法“击死”又“复活”两人时,数十年的恩怨、功力、修为、情势将他们送至同一个境地——悟则同生,不悟则同死,此外没有其他选择:突然间只听得那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萧远山和慕容博的四手本来交互握住,听那老僧一喝,不由得手掌一紧,各人体内的内息向对方涌了过去,融会贯通,以有余补不足,两人脸色渐渐分别消红退青,变得苍白;又过一会,两人同时睁开眼来,相对一笑。 萧峰和慕容复各见父亲睁眼微笑,欢慰不可名状。只见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那老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心中可还有甚么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有甚么兴复大燕、报复妻仇的念头?”萧远山道:“弟子空在少林寺做了三十年和尚,那全是假的,没半点佛门弟子的慈心,恳请师父收录。”那老僧道:“你的杀妻之仇,不想报了?”萧远山道:“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眷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那老僧转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 那老僧哈哈一笑,道:“大彻大悟,善哉,善哉!” 【——《天龙八部》】 执念使人变态,高高的屠刀举起,也许能够夺取别人的生命,却无法解脱自己的灵魂。金庸对萧远山彻悟前的一段心理描写,也许更能揭示方死方生之际这种顿悟的由来和过程:突然之间,数十年来恨之切齿的大仇人,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按理说该当十分快意,但内心中却实是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在这世上再也没甚么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 他斜眼向倚在柱上的慕容博瞧去,只见他脸色平和,嘴角边微带笑容,倒似死去之后,比活着还更快乐。萧远山内心反而隐隐有点羡慕他的福气,但觉一了百了,人死之后,甚么都是一笔勾消。 【——《天龙八部》】 人物虽是虚构,情节也非常离奇,但萧远山的转化却让人理解和信服。由没有了对手的寂寞,转向看清楚人生意义的空洞,选择将一切全部放下,再体验与对手和解尤其是与自己和解后的宽慰,进而感知大爱升起的无边法力,也许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个顿悟的过程。如果只有放空,没有充盈,结果只能进入另一种歧途,让自己过得意兴萧索,了无生机,浪掷了、枯瘦了原本宝贵的生命。 其四,顿悟的刹那,必须有内在光明的升起。顿悟的发生,虽有赖于种种机缘,但都具有突发性,即突然出现的心智顿开,内在生出大光明。悟针对迷而言,迷可能是一念之谜,也可能是数十年之谜,无论久暂,都可能在刹那间被觉悟之光照亮。《天龙八部》中,鸠摩智是吐蕃国的国师“大轮明王”,原本是一位武艺过人,智慧超群,佛学精深的高僧形象,然而,他妄图称霸武林,一味贪图修炼武功而竟至走火人魔。 鸠摩智的出场便是一个胁迫段誉说出“六脉神剑”秘籍,并且要把段誉火祭在慕容博墓前的“恶僧”形象。后来他在大理国天龙寺的强要秘籍,在少林寺的放肆狂傲,都显示出这个有着高深佛学根底和掌握无数武林秘籍的高僧之“迷”——一个没有摆脱人性本能贪欲,强取豪夺,奔波钻营,作恶多端的人。迷于贪,迷于痴,迷于慢,终于使他恶果加身:鸠摩智拾起功法秘本,突然间哈哈大笑,那井极深极窄,笑声在一个圆筒中回旋荡漾,只振得段誉等三人耳鼓中嗡嗡作响,甚是难受。鸠摩智笑声竟没法止歇,内息鼓荡,神志昏乱,在污泥中拳打脚踢,一拳一脚都打到井圈砖上……鸠摩智只是大笑,又不住喘息,拳脚却越打越快,有时力大无穷,打得砖块粉碎,有时却又全无气力。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经典武侠哲学思想大全合集精选29: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009.html
推荐文章
09-03
1 阿里郎歌词09-03
2 北京名字的由来09-12
3 玛丽·诺顿和她的《小矮人博罗尔一家》27809-12
4 《中华圣贤经大全——千年圣贤经典08》09-06
5 秘密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