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
王道和平恰恰最好的点出了少林武功的精神本质,也就是佛法禅理的精神本质。
禅宗讲究性相一如,体用不二。佛门修行与武学修行是一致的,迷于武学而荒废禅定正业必是误人歧途或半途而废,达不到武学至高的境界。武学修行中必须加深心性修炼,才不违佛门宗旨,获得武学与哲学的双重进境。故少林武学的正宗修法正是武学与禅修齐头并进,以武修心,修武人道。
金庸先生关于武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和定位一直贯穿在他的小说中。几乎每一部小说中都会出现“晏坐名山,澄神邃谷,德冥性海,行茂禅林”的有德高僧。《倚天屠龙记》里的空见大师自愿接谢逊十三拳七伤拳来化解他的怨气,虽被谢逊用计打死却绝无怨尤,只是希望谢逊“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正是这“有时想起”的一念之仁,使谓}逊放过了张翠山和殷素素,使世上有了张无忌,也使自己一生的怨愤被无忌激起的慈爱之心所化解。《神雕侠侣》中一灯大师感化慈恩的过程更令人感慨丛生。原铁掌帮帮主裘千仞已皈依一灯大师门下十载,但在摄魂大法的引诱催迫下,又生恶念,连毙两人。一灯大师一再口宣佛号、偈语,仍不能阻止他大开杀戒、欲取杨过、小龙女性命的念头。此时情势已不是武功高下之争,而成了慈恩(即裘千仞)心中善念与恶念的争斗。一灯大师挡在慈恩和杨龙二人之间,任凭慈恩一掌一掌击过来,直到口吐鲜血,“仍抱着舍身度人的大愿大勇,宁受铁掌撞击之祸,也决不还手,只盼他终于悔悟。”性命攸关的时刻,一灯大师仍柔声劝导慈恩:“须得胜过自己、克制自己!”空见大师未曾料到自己会死,但虽死而无悔;-灯大师对慈恩能否克制恶念也就是自己是生是死并无把握,却当死而不惧。将两个例子并列在这儿,并非要比较他们孰高孰低,而是要并颂他们八风吹不动、舍我化众生的大慈悲。 最能体现金庸先生对佛法禅理深湛研究的当属《天龙八部》,其书名便直出于佛经,以八种神道怪物来象征诸多人物的爱恨纠葛。扫地僧、枯荣大师、玄慈、玄苦、玄难、鸠摩智等固是高僧大德,萧峰、段誉、虚竹等主角都与佛家有着甚深的渊源,萧远山、慕容博等也是终归佛门。 南北少林遥相呼应,千头万绪的故事由此展开、绕此延宕,堪堪一部佛文化的活灵活现的普及教程。 被称为金庸全部武侠小说中武功第一的扫地僧,便是功法练到无形无相、心地修到大慈大悲的少林高僧的代表。这无名老僧,在少林寺四十二三年,身份名姓皆无从查询,本寺僧众也并不熟识。他身形枯瘦,白须稀疏,位卑职低,出场极少,但对少林七十二绝技和少林武学精神的理解却可谓至高至深,彻悟上乘,抵达禅的本质,几成佛祖化身。他不但能悠然周旋于南慕容、北乔峰、明轮法王这样一等一的高手之间,而且于瞬间就能“击毙”萧远山慕容博这样的绝顶高手,又能令他们四手相握,阴阳互济,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转一大圈。无名老僧的点化,终使这一对大冤家抛却王霸雄图,泯除血海深仇,从此后大彻大悟,遁入空门。藏经阁中,他开示众人:“本寺七十二项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 这道理本寺僧人倒也并非人人皆知,只是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那便叫作‘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天龙八部》】 可见少林武学的宗归要旨是天道行仁,神武不杀,而禅的境界,在强调四大皆空的同时,便是慈悲为怀,以天下苍生为念。武以禅为根基,才是沧桑正道,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天龙八部》中还有很多心地光风霁月、容止端穆慈蔼的高僧。玄慈方丈虽然早年未能勘破情关,犯了佛家大戒,促成一个专夺人婴孩玩之杀之的第二大恶人叶二娘,留下一个后来成为灵鹫宫主人、西夏驸马的“孽种”虚竹,但他在群雄齐聚少林寺,昔年往事大白于天下之际,白请戒律之惩,之后又自断筋脉,从容就死。以少林方丈之德高望重,万众钦仰,而能当众忍辱受刑,坦承众人之诧异、惊骇、鄙视、愤怒、恐惧、怜悯等等形色,实在是大勇大义且大彻大悟。书中写玄慈至少悟透三:其一,自心之苦。面对同样儿子被掳、无情揭穿自己的萧远山,他将心比心:“萧老施主,你和令郎分离三十余年,不得相见,却早知他武功精进,声名鹊起,成为江湖上一等一的英雄好汉,心下自必安慰。 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 这道理本寺僧人倒也并非人人皆知,只是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那便叫作‘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天龙八部》】 可见少林武学的宗归要旨是天道行仁,神武不杀,而禅的境界,在强调四大皆空的同时,便是慈悲为怀,以天下苍生为念。武以禅为根基,才是沧桑正道,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天龙八部》中还有很多心地光风霁月、容止端穆慈蔼的高僧。玄慈方丈虽然早年未能勘破情关,犯了佛家大戒,促成一个专夺人婴孩玩之杀之的第二大恶人叶二娘,留下一个后来成为灵鹫宫主人、西夏驸马的“孽种”虚竹,但他在群雄齐聚少林寺,昔年往事大白于天下之际,自请戒律之惩,之后又自断筋脉,从容就死。以少林方丈之德高望重,万众钦仰,而能当众忍辱受刑,坦承众人之诧异、惊骇、鄙视、愤怒、恐惧、怜悯等等形色,实在是大勇大义且大彻大悟。书中写玄慈至少悟透三点:其一,自心之苦。面对同样儿子被掳、无情揭穿自己的萧远山,他将心比心:“萧老施主,你和令郎分离三十余年,不得相见,却早知他武功精进,声名鹊起,成为江湖上一等一的英雄好汉,心下自必安慰。 我和我儿日日相见,却只道他为强梁掳去,生死不知,反而日夜为此悬心。”悬心是苦,放下即解脱。 其二,自胜之难。面对指责自己能明察秋毫之末却不能见舆薪的慕容博,他明鉴心障:“明白别人容易,明白自己甚难。克敌不易,克服自己心中贪嗔痴三毒大敌,更是艰难无比。”自胜殊难,看见便超越。 其三,放下是安,解脱为乐。面对曾经至爱而今至亲的叶二娘和虚竹,他坦陈肺腑:“过去二十余年来,我日日夜夜记挂着你母子二人,自知身犯大戒,却又不敢向僧众忏悔,今日却能一举解脱,从此更无挂碍恐惧,心得安乐。”诚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便远离颠倒梦想。 “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玄慈这最终一偈,看起来是在宿敌所迫、众目睽睽之下的顿悟,其实更是数十年勤苦修为的结果。正是日日经诵不歇、年年禅修不止,才能参透情关、欲关乃至生死关,真正懂得了放下,选择了解脱。不仅从过去解脱出来,也从当下解脱出来,甚至从未来解脱出来。常人看,是个悲剧;高人看,焉知不是一生修行终成正果?他慢慢闭上眼睛时脸上露出的祥和微笑,谁又能说不类佛祖拈花时那一笑? 禅面对的不是庸常的世俗,而是本真的心灵。一念迷,心在阿鼻地狱;一念悟,心在清凉世界。禅是悟,佛是觉,开悟之前须有佛学佛法细流般的浸润,开悟之后尚需佛资佛性空气般的滋养,将每一刻的觉知逐渐绵延开来,使自己活在觉知中的时间越来越多,活在无明中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此才能铸就一生大觉,以正心、正念、正见、正精进活在每一个当下。 二、死生之际澄明了脱在顿悟相对于漫长的深积厚累的渐修一途,顿悟之功显然更具戏剧性,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现实关怀。 禅宗经典((坛经》中记载了惠能这样一段话:“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成佛也。” 六祖所说的“顿悟”,就是在某种机缘促动下,于突然之间醒悟佛法,懂得缘起性空的奥义,明了自己的真如本性。禅宗公案里比比皆是顿悟的例子,有的遭当头棒喝后而悟,有的因举头望月而悟,有的跌落马下通身汗流而悟,有的见树倒叶堕而悟,有的因挑小时折断了扁担而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念之差,就是佛与凡夫的距离。 复仇是几乎所有武侠小说的母题,是人物生存的背景和氛围,道义和责任,但在金庸小说里,复仇只是故事表层的热热闹闹的推动力,充满佛法大义的宽恕包容、慈悲喜舍才是每一个故事深层的价值选择。他所塑造的诸多正面形象,都能跳出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以善念仁心化解仇恨、泯除恩怨,一灯、空见、玄慈、扫地僧等高僧大德固是如此,郭靖、张无忌、令狐冲、萧峰等也不例外,而那些曾经诸恶集身、我执甚固或贪欲难除的人物,诸如裘千仞、谢逊、鸠摩智、萧远山和慕容博等,他们于方死方生之际求得解脱的道路更能给人以关于顿悟的启示。 其一,顿悟的最初和最有力的动因是顿悟者获得深切的自身体验。 看见了,经验了,便由开始悟走向开悟。“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然而孔子也好,王羲之也好,将死生感受如此深切地说出来,并不代表着芸芸众生就能明了其中的况味。知识可以习得,体验却只能如鱼饮水。 不是亲身来到生死的边缘,不是亲历一番生死的滋味,人往往就是不肯放开自己的执着,也就不能真正体证无常。不体证无常法印,也就不能彻悟什么叫作“不生不死”,什么叫作“永恒”。作为铁掌帮的帮主,裘千仞曾在生死鏖战中穿行千百次,但真正让他明白死是何物的,还要等到他在杨过剑下翻身跌倒的时刻:慈恩双目被雪蒙住,忙伸手去抹,猛觉玄铁剑搭上了右肩,斗然间身上犹如压上了千钧之重,再也站立不住,翻身跌倒。杨过剑尖直刺其胸,这剑虽不锋利,力道却是奇大,只压得他肋骨向内剧缩,只能呼气出外,不能吸进半口气来。便在此刻,慈恩心头如闪电般掠过一个“死”字。他自练成绝艺神功之后,纵横江湖,只有他去杀人伤人,极少遇到挫折,便是败在周伯通手下,一直逃到西域,最后还是凭巧计将老顽童吓退,此时去死如是之近,却是生平从未遭逢,一想到“死”,不由得大悔,但觉这一生便自此绝,百般过恶,再也无法补救。一灯大师千言万语开导不了的,杨过这一剑却登时令他想到:“给人杀死如是之惨,然则我过去杀人,被杀者也是一样的悲惨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经典武侠哲学思想大全合集精选28: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008.html
推荐文章
09-03
1 笔记本怎么用12-21
2 有关爱国的文章09-12
3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17509-13
4 充满热情的励志语录,释放无限潜力09-12
5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