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海尔堡
一、贡奈尔·林德(GunnelLinde)
贡奈尔·林德(1924—),瑞典当代儿童文学女作家,又是一位记者以及受过专门艺术训练的艺术家——她从事雕塑工作,还永久性地受雇于瑞典广播公司和电视事业。她生于斯德哥尔摩,1945—1947年曾先后在瑞典广告公司、艺术协会和报社任职,1947—1964年在瑞典广播电台任节目制作人和制片人,1964年起任瑞典电视台制片人,1973—1975年任瑞典保护儿童委员会副主席,1976—1980年任该委员会主席。
1958年,林德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无形的大棒和鸡窝船》,从此开始了创作活动。评论界对这本书的反响相当冷淡,小孩子们却十分欣赏它(年龄稍长的少年可能会对它不感兴趣)。林德非常关心儿童在当代瑞典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这一点既反映在她的社会活动中,也同样反映在她的作品里。
林德的作品已被翻译成捷克文、丹麦文、荷兰文、英文、法文、芬兰文、德文、挪威文、波兰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斯洛伐克文以及西班牙文等。yipindushu.com
正如其他许多儿童作家一样,林德具有一种想象的天赋,她首先从描述儿童的日常生活领域入手。1959年发表的儿童小说《烟囱小巷》就是一例,其故事是围绕着斯德哥尔摩的一座公寓楼展开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9岁的小女孩莱娜·玛丽亚·约翰森,她同她的妈妈一道住在那里。在故事的开头,小莱娜刚刚跟着妈妈搬来,还没有结交新朋友,但是儿童好幻想的天性帮助她摆脱了寂寞。小莱娜忙着与公寓周围屋顶上的“烟囱猴子”们交谈、躲在房间里的“洞窝”(壁橱)中探险……不久,莱娜认识了一些邻居孩子,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们都是些充满幻想、精力旺盛、天真而不乏淘气的孩子,他们一起玩各种游戏、做各种调皮可笑的事儿,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1962年,林德出版了这本书的续集。1959年林德还发表了另一本专为幼儿写的书《噜哩吐哩》,1961年也出了续集。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表现出了她描绘儿童自己创造的与其日常生活的世界相邻的幻想世界的能力。在《噜哩吐哩》这部书中有许多诗,可读也可唱。林德对于歌曲和童谣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她常常把它们穿插在自己的大部分作品中,用来解释情节的梗概或成为情节之间的转承桥梁。1963年林德发表了另一部十分有趣的童话《独自在家的小姑娘畅游摇椅仙境》。在这部童话中,小孩子天真而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再一次呈现:一个小女孩在妈妈外出的时候,从房间的摇椅上削下7片神奇的小木片,于是她与玩具熊们及幻想的动物们去旅行,奇异的情景一幕幕出现,而当妈妈再回到家时,房间却已经恢复了老样子。
林德最重要的作品是1964年发表的儿童小说《白石头》。小说描写了两个处于下层的儿童在贫困和受压抑的环境中以天真纯洁的童心建立起来的温暖世界:菲雅是个11岁的女孩,她和她的当钢琴教师的妈妈一起住在法官家的后院,常常受到管家小姐的刁难,日子对菲雅来说单调而又无聊。假期的一天,菲雅偶然在街上结识了一个淘气而又有趣的男孩,他自称是马戏团的催命王子。两个孩子很快就相互信任并发明了一项有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秘密游戏,即轮流给对方出一个难题,比如菲雅要催命王子在教堂钟楼的钟面上画出人脸、将马戏团的大象牵到女教师家的草坪上,而催命王子则要菲雅做到一整天不说一句话、在咖啡馆当众演奏钢琴等等,而每次当他们千方百计地完成了对方出的难题时,就可以赢得菲雅最心爱的玩具——一块白石子。这种富于想象力和冒险的游戏使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刺激和快乐,并且使他们做出了一些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奇迹。后来,游戏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了。菲雅为了难住催命王子,要他把一个鸡蛋悄悄放到法官的床上,再趁法官睡觉的时候把鸡蛋神不知鬼不觉地取回来,而催命王子则指令菲雅四处收集“财宝”,诸如邮政局长办公桌上的几颗玻璃弹珠、邻居太太家旗杆顶上的圆球、修理师傅院子里的彩色碎玻璃、旧自行车的反光镜之类。他们俩的种种诡秘行动引起了法官、管家小姐等的怀疑,以为他们在搞什么犯罪活动。两个孩子感到大祸临头,便采集了许多毒蘑菇准备一起去死,幸亏被人们及时找到,法官了解了事情真相后原谅了他们。新学期开始了,菲雅重返学校,却意外地发现催命王子成了她的同班同学,原来,他是新搬来的鞋匠家的侄儿。他们相约一起保留那块记录了友谊和快乐的白石子。
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小说,它出色地表现了少年人之间纯洁、无猜的友谊和刚刚萌动的朦胧的爱情,出色地表现了少年人个性的成长变化,尤其出色地表现了少年人混合着情感与忠诚、冲动与蒙昧、天真幼稚而又渴望独立和挑战、渴望成人理解和改变单调生活的梦幻世界。菲雅和催命王子秘密进行的一系列游戏和恶作剧,正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极其真实的反映。小说洋溢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向上的情调,充满了活泼的趣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但是,正如林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本书也涉及成人在接近孩子时的那种盲目性,并隐约涉及一种人性价值的毁灭感。这部小说发表后获得了瑞典尼尔斯·豪尔耶松金匾奖,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出版,并被拍摄成了电视连续剧。
有关埃娃斯亚姆的三本书,发表于1967年和1968年中,涉及了男女同居的问题,这部作品也许是林德的作品中最具说教性的。在1972年发表的《我是小狼仙》中,她巧妙地模仿了中世纪童话,而这时期中世纪童话正在西方的一些作家笔下重现。
1976年发表的《妈妈爸爸故事》也是林德的一部重要作品,这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笑话的滑稽童话故事集,同时又是一部有着深刻寓意的童话故事集。作家以幻想的形式把现实家庭中的父母关系十分真实地进行了一番透视和嘲讽,诸如他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存在的坏毛病之类,林德对此做了揭露并予以矫正。例如其中的一篇《洛德的妈妈和魔术师》,讲述了一对父母分居又复归和好的故事,林德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宽容、爱心和鼓励能使人变得更加美丽、能干和坚强。又譬如《找爸爸》,小阿洛斯天真又执着地每天到火车站去寻找他从未见过的、在他出生以前就已经与妈妈分手的爸爸,这种纯真可爱的情感终于感动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叔叔,小阿洛斯从此多了一位愿意像爸爸一样爱他的大朋友。林德十分善于描绘儿童的心理世界,而且这种本领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她对语言的成功运用上,例如《找爸爸》中的一段有趣而又隐隐透出辛酸的描写,将一个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表露无遗:
阿洛斯刚下站台就来了一列火车。这次从车上下来好多爸爸,其中有一个夹着文件包的大个子爸爸,看上去挺神气。阿洛斯往前走了几步,斯诺夫也跟着往这人身上扑,想闻一闻这个人是不是阿洛斯的爸爸。
“拉住你的狗,别把我的裤子给弄脏了。”拿文件包的叔叔说。
阿洛斯赶紧拉住斯诺夫,心想这个人这么凶,肯定不是爸爸。
……
“我不找爸爸了。”阿洛斯说,“他爱来不来。”
“你找爸爸干什么?”叔叔问。
“我想跟他一块玩。”阿洛斯说。
20世纪80年代,林德又创作发表了《秘密电话》(1983)、《可怕的夜晚》(1985)等作品。
在许多作品中,林德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他们的爱和恐惧,还有他们在不合理的成人世界中间自己寻找快乐的能力。这正构成了林德的儿童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她的柔和流畅的行文中,时常会冒出一些意料不到的自造的新鲜词语给作品增添趣味和魅力。在林德的几十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不少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颇受欢迎。
二、汉斯·埃里克·海尔堡(HansEricHellberg)
汉斯·埃里克·海尔堡(1927—),瑞典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多年来曾一直担任瑞典西部中心一家报纸的文化版主编。1958年,他以一个少儿读物作者的身份初登文坛,从此为少年儿童写了数十部作品。他还就儿童读物方面的问题写了许多文章,经常参与瑞典儿童读物问题的讨论。
海尔堡的著作已经被译成丹麦文、荷兰文、英文、芬兰文、德文和挪威文等。
在他的第一部作品《詹当了一回爸爸》(1958)中,他讲述了一个行为古怪的教授被卷入一次绑架事件的故事。就在这部作品中,他已表现出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传达情感及描绘人物相互间关系的才能,他自己曾讲过,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厌倦了所读到的那些书,因为它们大多都是讲述抓坏人或追踪财宝的事情(他的童年阅读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而那些年在瑞典是不鼓励儿童文学创作的)。在《乔基姆,又叫乔克》(1962)和续集《米克的敌人》(1963)中,他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并扩大了自己的主题群,他用一种细腻的格调表现出了一个孩子的孤独感。1965年,海尔堡发表了儿童小说《贝恩的幸运帽》,在这部小说中,他坦率直接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对死亡的恐惧和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在《玛丽亚》系列作品中,他又回到了死亡主题,这一系列作品是1969年出版的《玛丽亚的爷爷》、1970年出版的续集《玛丽亚和马丁》、1971年出版的《我是玛丽亚》。在这个三部曲作品中他再一次地、非常直率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一次死亡,他还直截了当地描述了生活中其他复杂的情感纠葛。
小说《贝恩的幸运帽》典型地体现了海尔堡的创作风格,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贝恩是一个患有高度近视的男孩,他行动迟缓,性格内向,小朋友们大多不愿意和他做游戏,只有邻居孩子萨米与他形影不离。贝恩有一个小秘密,即干什么事都要先捏一下小圆木头“伍迪”来增强信心,这个秘密只有萨米才知道。可是,萨米在一次车祸中遇难了,贝恩变得更加孤独。一天,贝恩偶然捡到一顶帽子,并且戴上它后碰巧又遇上不少让人高兴的事,于是,贝恩把这顶帽子看成是有魔力的幸运帽。可是,帽子却被两个欺负小孩子的少年抢走了,为了要回幸运帽,一向胆小的贝恩鼓起勇气与那抢帽子的少年比赛爬树。贝恩咬紧牙关,竭尽全力爬到了公园里最高的一棵树的树顶。贝恩终于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赢得了幸运帽,也赢得了小伙伴们的刮目相看和友谊。在这部小说中,儿童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深入的开掘和细腻的描绘,特别是贝恩起初试图借助于一块木头、一顶帽子来壮胆,以至最后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冲破了怯弱和自卑的心路历程,得到了合理而生动的展示。小说虽然没有十分曲折紧张的故事情节,但其真挚的内在情感仍然能够打动读者。
海尔堡笔下的男孩性格——至少是在早期作品中——常常是沉静而内向的(这或许与作家本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女孩们则是生气勃勃、独立坚强的。在1966年发表的《安妮卡的新角色》中,海尔堡把握住了这本书的主人公安妮卡的性格,改变了传统的家庭角色分派方式:为什么女孩子就总是被认定是去做饭的?比大多数人都更早地,海尔堡就曾为了新的男性角色而参加辩论,而且也提议改换一下家庭中固定的角色模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谊和爱情,都是海尔堡书中常见的题材。早在1965年,他就在一部小说中用一种敏感微妙的方式描绘了儿童的性冲动。在少年小说《小东西》(1973)中,他坦率地描写了一对年轻人之间的性爱,在续集《给你一个吻》(1975)和《爱情,爱情,爱情》(1977)中,他也接触到了两性关系中道德的和性的方面。他甚至还在1974年与《艾丽维拉·布丽吉塔·霍尔姆》一同出版的《禁令》一书中试图冲破有关同性恋题材的禁区。1975年他又发表了《禁令》的续篇《禁令解除》。
由于性格沉静和不喜欢张扬,海尔堡不想使自己的作品被当作一种宣言来评论,他想要尽可能直接地接触年轻人并赢得尽可能广泛的读者群。由于这一原因,他在一些作品中频繁地采用那些实际上属于通俗文学的主题和题材。海尔堡并不介意评论界对此的微词,他的目的是直接与儿童和年轻人沟通,他用一种他认为少年儿童能够很好地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这样做。他想说明生活充满着使人感到痛心的、可怕的、悲哀的、平凡的和有趣的各种事物。生活的复杂多变特性在海尔堡的创作中得到了忠实的、热情的记录。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瑞典的儿童文学8: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7065.html
推荐文章
09-06
1 没那么简单下一句歌词09-12
2 经典句子:经典之句,温暖记忆09-12
3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7109-12
4 经典句子,演绎思想的华丽乐章09-12
5 经典句子,璀璨智慧的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