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内涵三:组织需要打开内外边界。我们身处在一个转变的时代,无论这种转变是以互联网为标志,还是以中国日益强大为标志,转变是事实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知识和信息是个人和整个经济的主要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经济学家认定的生产要素还在起作用,但是已经不再是核心要素。因为拥有知识的人,以及互联网技术,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可以移动和聚合。
伊丽莎白•拉威尔在其“利用群体智慧”一文中说:“无论公司是否喜欢这一点,它们都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除非公司承认自己与其他‘物种’,包括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NGO、创业公司、大学以及学术机构是互相依存的,否则将越来越难以存活。”[4]在这个互联时代,企业需要获取整体的力量,需要能够集合更多人的智慧,有人把其称为“受启发的个人结成的网络”。[5]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组织需要有能力集合这一切,无疑需要组织有开放、集合创新的管理范式,这一范式使企业能够更加柔性,并可与环境做出协同;可以使企业能够组合新的成本结构,不同的价值创造并拥有足够的灵活性。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企业在今天以及今后可以存续下去,我想就是上述的这样企业,即把合作能力整合到管理之中的企业。
我还记得2007年阅读《平台领导》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安娜贝拉•加威尔和迈克尔•库苏麦诺[6]两位作者在研究英特尔、微软和思科如何推动行业创新的研究中,提出了有关平台领导的概念。“我们所说的平台领导,是指以推动自身行业创新为目标的公司。”“没有哪家公司可以获得一个市场中所有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当需要创新的工具和知识比以往要更加广泛的时候。结果,在我们了解的平台当中,首先创建最基本的应用产品,然后再为新一代产品创建补足品。不管怎样,平台领导和补足品创新者具有很强的合作动机,因为他们联合起来的创新成果,可以为行业每一个参与者提高潜在收益。”
英特尔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典范。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以及个人电脑本身)的价值完全由其他公司创建的产品决定,这些产品包括软件产品(如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硬件产品(如键盘、显示器、存储设备等)。也许因为英特尔公司只是一种部件生产商,顾客又是为了能够实现应用价值才会购买其部件,所以英特尔公司处在一个极其被动的位置,因为它要取得市场上的成功,必须极大地依赖于其他公司开发的产品创新策略。英特尔公司选择利用补足品创新的力量以及与外部公司合作的方式,来促使它的新产品走向成功。同时,英特尔公司还大量地投资各种活动,以推动整个平台体系结构的改变和协调行业中其他公司的创新。在英特尔公司的平台策略中,英特尔体系结构实验室(Intel Architecture Lab,IAL)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协同内部和外部的合作关系,英特尔公司在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实施平台领导战略并履行承诺的问题。为了与第三方团体保持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平台领导内部组织结构设计决策相当重要,英特尔公司无疑解决得很好。当有人问,英特尔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时候,英特尔公司的回答是:当顾客提出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组合20个供应商在两个小时之内回复顾客。 今天的组织需要不断调整自己,需要不断寻找到与变化共舞,甚至超越变化的能力;它往往不再能选择通过建立组织壁垒的方式获得成功,而是更需要形成开放与合作的组织结构,让外界容易纳入,或者让自己的组织更具弹性。 有关组织管理命题的讨论,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并回答在互联时代,组织管理需要做出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组织面对的新挑战,组织具有的全新属性是什么?组织变革需要的内在驱动力量是什么?随着观察和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 组织新挑战 互联网移动技术推动下的全球化所导致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推动人们走向生活方式的变革,而是彻底改变着我们的产品、服务、工作方式,进而更是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对组织的期待以及对组织架构的理解。互联网摆脱桌子上的PC不过是刚刚开始,谁知道它未来还会在哪里发挥它的工具作用!但是这已经让一些明星一般的企业暗然失色,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公司,如苹果、阿里巴巴、华为,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其他一些公司,如柯达、诺基亚,却走入了困境,甚至无法自拔。正如德国媒体惊呼的那样:“在科技面前,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欢迎加入罗友书社,微信:15535237487,罗辑思维,得到APP,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系列海量书籍与您分享 正在发生的未来 任何组织都是存在于其所处的环境中,环境本身一定会成为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要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是需要真正理解环境,明确理解外部环境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这既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也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如果倾听身边的声音,不难发现,人们对于今天所处环境的描述是那样的统一,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多边性、复杂性这些特征被确认为是环境的主要特征;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这些直接代表生活方式的术语,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IBM的研究报告,直接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智慧地球”,认为更加互联互通、更加透彻感知、更深入的智能是智慧地球的根本属性。而从我的角度去看,我用“正在发生的未来”作为目前我们所处环境的基本特征描述。 为什么今天的环境是“正在发生的未来”?我最近看了两部电影《超体》(Lucy)与《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前一部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动作片;后一部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这两部片子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认为可以很好地表达我对于环境认知的描述。 吕克•贝松的《超体》在约2个小时的时间里探讨了“时间与生命”这个宏大的命题。教授说:细胞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胞选择繁衍,成为大量个体的集合;在恶劣的环境下,细胞选择永生,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是否就是生命最终的意义呢?我还无法诠释。 什么才可以衡量生命?什么才能够表明生命的意义?什么才能够真正具有生命力?看这部片子得到的答案是:唯一可以衡量生命的是时间;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传递下去;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知识。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拥有完整开发大脑的露西与原始人露西手指对触,与上帝之手的画面极其一致。吕克•贝松是想隐喻上帝版的露西生成了?然而我更愿意理解为当人类大脑开发到100%时,更接近自然属性而远离了人的属性。 露西消失了,留下来的是一个巨大的闪盘,电影结尾响起露西的画外音:“生命在10亿年前被赋予我们,现在你知道能用它来做什么。”的确,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而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我们生命的力量和美妙,是透过我们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去感知的。只要我们在行动,生命就在焕发魅力;只要我们传承人类的知识,生命就在不断延续;只要我们让每个时间充满价值,生命就拥有了意义。所以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于未来的选择,无论是选择繁衍,还是选择独立个体生存,每一个选择都是对已发生的未来。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通篇只是最真实的目的、最艰难的抉择和最现实的挑战,这就是触手可及的未来、人类最可能遇到的麻烦。 片中的科学概念,我应该未能很好地把握,虽然影片里相当形象地解释了虫洞,我很佩服导演能够如此诠释这些抽象的概念,但我也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有个基本的认知,比如拉撒路任务最关键的部分“虫洞”。这个概念多少可以让我明白一点点,超远距离的飞行还是有办法解决的。不过,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未来似乎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更多的人为此努力,我们的足迹一定会行至更远。 片子给我真正的启示是,人类返回家园是最初的选择。Brand教授反复念及的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这就是指引人类的明灯,同时也是诺兰向观众传达的意思,所有遥远的未知都不及Cooper对女儿突破次元的爱。爱是推动一切的关键要素,影片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爱与重力,唯有这两者可以穿越时空。所以当影片出现两个空间中父亲看女儿的画面时,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也是未来发生的一切。 “正在发生的未来”是我对今天环境的基本特征描述,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 我在晨练时,满眼看到的都是变化。一天天树不同了,一天天天空不同了,一天天花儿不同了,一天天小草不同了。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和时令、气候以及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没有谁刻意地宣扬自己的变化,也没有谁刻意地占有资源,每一个自动自发的变化都是为了与周围的一切相和谐。 是的,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自我调整。我常常为小区中的各种植物所感动,时而粉红一片,时而碧绿荡漾,无论春风秋雨、盛夏寒冬,它们都展示着各自的多姿多彩,也正因为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栖居的环境总是处在生机盎然的勃发中。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载体。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生命本身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变化着。一呼一吸之间,很多东西都悄然不同了,没有痕迹,不露声色,但是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而适应这种变化,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已经根植于我们生命体中。但是,另有一些变化,在我们的社会中、组织中、生活中等,人们为什么一片茫然、不适应了呢?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组织打开内外边界: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298.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检验和试点阶段09-12
2 经典句子,展现着生活的画卷09-12
3 经典句子,书写着生命的传奇09-12
4 经典句子,是智慧的明灯照亮前路09-12
5 经典句子,编织着情感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