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另一个是强制性制度变迁。
所谓“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对现行制度的变革、替代由学校中的个人或者群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其特点是盈利性、自发性和渐进性。所谓“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对现行制度的变革、替代由学校管理层发起和制定,通过行政命令来实施和落实。应该说,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进程和收效要更快一些,但是投入的管理成本也更高一些;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实效性更强一些,但是其进程和收效要慢一些。
学校制度创新的三种形式
学校制度创新有三种形式:一是制度废除,就是废除学校当前存在的、不符合学校现实情况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二是制度变革,就是对学校当前存在的规章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学校发展中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变化,促进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是制度新建,就是创建新的规章制度,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管理中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变革和制度新建两种形式上。同时,在学校管理中的不同领域,也有不同的变革形式。 学校制度系统建设中的误区 在中小学办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制度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做了很多探索,这其中既有鲜活的经验,也不乏各方面的问题。学校制度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注意以下方面的误区: 形式化 在中小学办学实践中,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有很强的建章立制意识,也非常善于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调整现有制度、出台新的制度。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制度就像精美的摆设,并没有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实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制度本身的可行性有问题,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对制度的“执行力”不够。总而言之,制度只是一种形式化的规定文本。制度建设的结果是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述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制度体系建设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只进行制度系统建设而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制度不健全还要糟糕。没有制度、制度不健全,人们对于制度还抱有一种强烈的尊敬和期待,但是,如果进行了制度创新而不贯彻执行,制度在人们心目中的严肃性便不复存在,因而整个制度体系的实效性便难以实现了。 避免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形式化,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重视制度的可行性 学校管理者应该立足于学校现实情况,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进行制度创新;要关注、思考与制度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情况,要综合分析、权衡利弊。 (2)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 学校管理者应该自始至终坚持对制度创新的贯彻执行,在贯彻执行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3)关注制度执行的反馈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学校领导者要注意随时随地了解制度创新的实效,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必要的调整。 跟风追潮 在中小学办学实践中,很多学校管理者非常关注教育政策层面和管理理论以及实践层面的新鲜事物,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因而在进行学校制度建设时,总是希望创出新意,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这个主观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体现在制度建设的行为上,往往表现为跟风追潮,为创新而创新,这就脱离了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比如陕西一所中学,为了强化教师考勤纪律,受有些银行建立客户指纹识别系统的启发,在学校出台了“教师指纹签到新制度”,规定教职工每天上午和下午上班后必须到教务处办公室的签到器上按指纹;学校领导还不定期对各办公室进行巡查,如果发现没课的老师不在办公室,就会留下一张“销假单”,如果当事人不能在15分钟内去销假,就会受到相应责罚。 [1] 这一制度招致教师的反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的结果也是半途而废。 避免制度建设中的跟风追潮,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对学校情况要“深思考” 面对教育改革带来的新鲜事物,学校管理者还要对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做深入思考。在进行制度创新时,不要盲目求新求异,要发扬学校的特色,守住学校发展的“魂”。 (2)对新鲜事物要“冷思考” 在当前这个激烈的教育改革年代,教育领域的新鲜事物有可能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规律,也有可能是昙花一现,最终变成过眼烟云。所以,面对新鲜事物,要热血沸腾,但不要头脑发热,要有冷静的头脑、冷静的思考。 局限思考 中小学管理工作是由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组成的,所以学校管理中的制度建设也往往指向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具体事情,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学校管理者往往容易专注于具体事情本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和学校工作运行的整体背景,这就导致制度体系建设中的局限思考。局限思考的制度建设往往缺乏与学校其他制度的匹配和融合,难以融入学校的制度系统,因而在制度的实施环节也就不可避免地遇到问题,最终导致制度的实效性降低。 避免制度建设中的局限思考,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借鉴科学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个体以其主观思考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主观意识会影响和制约思考的内容和角度,从而影响思维的质量。高品质的思维有三个重要表现:一是全面,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主体地思考问题;二是深刻,能够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地思考问题;三是整合,能够有效地进行取舍与选择、综合与提升。思维工具是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考问题的科学、有效的逻辑框架、操作流程和方式方法。借鉴和应用思维工具,能够克服思维的主观性、突破思维局限性、避免思维的混乱和无序。借鉴和借助一些科学、严谨的思维工具思考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在实践案例中不断训练思维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应变性。 (2)提升校长的思维品质 校长的领导力是影响和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校长的思维品质又是影响和决定校长领导力的关键因素。只有想清楚才能做对、做好。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高品质思维是高质量工作的重要保障。思维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通过实践和一定的方式有意识地得以提升的。所以,提升校长的思维品质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脱离群众 学校制度系统的建设其最终结果不是建立、健全一整套制度体系,而是在中小学办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这个制度系统。所以,学校制度系统建设需要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小学办学实践中,很多管理者认为,学校制度系统的建设是校长的职责,也代表了校长的权力,不需要也不应该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其结果是制度建设成为高高在上的、弥漫着神秘感的奢侈品,广大教职员工可望而不可即。 避免在学校制度系统建设中脱离群众,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鼓励全体教职员工成为制度创新的主体 在进行学校制度系统建设时,要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形成制度方案时,要普遍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完善方案;在实施制度方案时,要注意来自基层的反馈信息,而且要主动寻求来自基层的反馈信息。 (2)制度建设的过程要透明 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学校管理者要把制度建设的背景、目标、程序以清楚的方式呈现给全校教职员工,让大家心里有数。有一个管理法则叫“鱼缸法则”,倡导管理者要像鱼缸中的鱼一样,让被管理者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管理者的行踪。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学校制度系统的建设。 缺乏人文关怀 学校制度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呈现出来,强调严格规范,不掺杂情感因素,代表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整体利益。管理学上的“南风法则”说明了人文关怀胜过高压政策。在中小学管理实践中,很多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往往只重视制度形式的非人格化,忽视制度内容的人性化。最后的结果是制度中严格限制有余,人文关怀不够。比如,有些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虽然促进了教师的工作,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学校的人际关系。 避免学校制度系统建设中人文关怀的缺乏,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以教职员工的整体发展和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 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学校管理者不能从管理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要从被管理者的需要出发,就像一位校长所说“校长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事业”。 (2)要切实考虑制度的可接受性 在进行制度创新时,要把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对制度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考虑进去。 (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制度变迁是学校制度系统建设与完善的常规形式,有效地推进制度变迁非常重要。制度变迁的两种形式,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各自有其特点和价值,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学校制度变迁的两种形式: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100.html
推荐文章
09-18
1 【知足的心灵才能有恒久的快乐】09-12
2 管理供应链的“效率边界”09-12
3 像个专业选手那样暂停09-12
4 关于OKR软件的问09-12
5 薪酬激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