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离三国时代非常久远,很不容易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现代人把跳槽看成正常的现象,所以才以吕布为例,来说明跳槽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谈《三国演义》,应该以人物的品德志节为中心。历来评论三国风云人物,大概都不会褒奖吕布,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他不是正直诚实的人,品德很不好。
有才能而无品德的人,注定一生不会有好结果。这种说法,现代人大多不相信,所以社会才会这么错乱。通过我们长期观察,时至今日,这个道理仍然适用。以吕布为鉴,是我们的建议。作为领导者,意念真诚,心自然就能够端正。诚信的重点在一个“正“字。只有先端正了自己的心,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吕布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后来他又得到董卓的爱马赤兔,更是英雄配良驹,为什么搞得后人不愿意提起他的名字呢?原来他年轻的时候,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追随丁原作战,建立了很多战功。和董卓对阵时,杀得董卓大败,引起董卓的惊奇和恐惧。于是由吕布的同乡李肃出面劝说吕布,希望他改投董卓的阵营。李肃为什么敢于承担这样的重任?因为他素知吕布有勇无谋,又见利忘义,于是建议董卓以赤兔良马,加上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这些厚利引诱吕布。这和今天的公司,以高职高薪,配以名车、豪宅,要人家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是同样的情况。所不同的是,丁原和董卓这两家公司,前者是老字号,一切合法,而后者则是不合法的仿制品工厂,当然不能够随便携带公司的秘方,为利而跳槽。
结果,吕布为了获得董卓的重视,竟然把丁原杀死,提着丁原的首级前往请功,并且一见面就认董卓为义父,更是令人觉得无耻至极。财关固然难过,也不致为财而不仁不义到这种地步,难怪后世的人不肯提他。 赤兔马是名马,吕布应该想到董卓为什么舍得给他。他听从虎贲中郎李肃的片面之言,说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说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日久必成大业。他也不想想卖主求荣,已经为人唾弃,居然还杀主求荣,而且马上改变原本以董卓为叛贼的观念,认董卓为义父,足见其完全不知道“义”是什么。 董卓要吕布,不过是为了废少帝改立陈留王,自己可以完全操控大局。他本来也舍不得赤兔马,经不起李肃“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的劝告,才答应送给吕布。董卓舍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吕布为马杀主,是毁掉自己的前程。成也赤兔,败也赤兔。这一句话将来应在关羽身上,也是同样的状况。赤兔终竟是马,好坏全看骑马的人,不能把责任推在马身上。 如果吕布稍微改变一下,赤兔马照收,投董卓不干,将来骑着赤兔马斗董卓,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恐怕我们也不会认同他的做法。因为我们评断一个人,不会就赤兔马这一个案来论定,而是大多采取综合的考量,从一个人的生涯历程,来看这个人的品德修养,然后再行评论。关羽赤兔马照收,投曹操不干,骑着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把他捧得天高。换成吕布,我们一定把他骂成贪取不义、光收礼不办事的小人,仍然是无耻至极。 领导力箴言 作为领导者,意念真诚,心自然就能够端正。诚信的重点在一个“正”字。《大学》指出:有所忿怒、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又换的时候,新旧不得其正。一旦领导者的内心,过分忿怒、有所恐惧、有多好乐、有所忧患的时候,心就不得其正。一旦领导者的内心,过分忿怒、恐惧、贪者忧虑,就会造成心不在焉的现象,因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做出来的计划,就会十分偏差而不可行。忿怒、恐惧、贪忧虑都是常见的情绪,必须适当加以节制,使其发而中节,才能正心。 心端正了行事才能端正。我们常听人说:“那个人心术不正,品德败坏。”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心术端正、品德高尚比什么都重要。人们认为品德不好但才能很高的人危害更大,因为他们更有能力作恶。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用人选人和自身修行方面,一定要格外注意品德修养。 刘备放徐庶:安人措施需要及时调整 刘备是个称职的领导,“情、理、法”兼顾得当。合乎中庸之道的管理,称为中道管理,目标是追求恰到好处,以便安人。依照“老天爷赋予人的本性”之道来管理,最合乎人性的需要,所以是人性化的管理。 徐母殉节,是谋士程昱的诡计。神仙打鼓,有时候也会出错。徐庶再高明,这件事情突然发生,也使得他方寸大乱。偏偏孙乾劝告刘备,必须留住徐庶,以免为曹操重用而危害我方。还说什么徐庶不去,徐母必为曹操所害,徐母一死,徐庶就会力攻曹操为母报仇。说得很有道理,刘备一句也听不进去,所以也没有办法冷静地分析利害得失。徐庶一片孝心,刘备仁德为先,两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徐庶到许昌,徐母便能得救。刘备大方地祝福徐庶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徐庶则发誓终生不设一谋,使曹操白忙一场。两人仁至义尽,但徐母仍自杀殉节。 一个人应该用理智来指导感情,不应该以感情考虑事情。由徐母殉节这件事情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刘备和徐庶都冷静下来,相信会进一步推论出后来水镜所说的:徐庶不去,徐母还可以存活;徐庶一去,徐母必定殉节。 这件事刘备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徐庶是孝子,一心一意求去是必然的。但刘备应该冷静地为他分析,帮助他用理智指引感情。 最不应该的,还是孙乾,说一些反效果的话。难怪水镜说他不过是白面书生,并非济世之才。跟着刘备那么久,那么近,居然不了解刘备。 领导力箴言 刘备想让徐庶为己所用,那么就要让他安心地和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但是,情况却随时发生着改变。虽然徐庶也愿意为刘备匡扶汉室出力,但却受制于曹操对其母的控制,这是刘备没有想到的。刘备知道徐庶是个大孝子,却没有理智、冷静地考虑一下其母的为人。最后,刘备为了成全徐庶的孝心,保证徐母的安全,让徐庶去曹操阵营,但还是没能保护徐母。 可见,安人的目标是固定的,但是安人的状况则是变化的,必须随着当时的人、事、地、物来衡量,采取不同的安人措施,才能见效。中国人被误认为“做事不讲原则”,“凡事五分钟热度”,其实是“有原则却必须权宜态度”“一阵子不改变却无效果”的表现所引起的误解。 安人的原则不变,安人的措施必须随时空而调整。安人就是要把部分“合”起来,“合”成一个整体,而且促成“整体大于部分和”的成功。透过“己安”和“人安”,来合成“人安己安”的和谐。安人的历程,便是“有开心的交心,结交新人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的变化,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管理是“心连心”的过程,而安人则是“心连心”的结果,应无疑义。因此不管什么时候安人都要从实际出发,做切实可行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刘备的决策没有能够和徐庶、徐母连心,所以才失去了徐庶这员大将。 刘备携民渡江:以人为本才能成大事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很被动,其实不然。中国人很喜欢主动,只有不会领导的人才会把所有的人都领导成被动的,而且使自己非常辛苦;会领导的人不仅能让大家都变得自动自发,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刘备正是抓住了这个重要规律。 诸葛亮建议,曹操大军当前,樊城守不住,不如去襄阳暂住,再作打算。刘备说百姓相随已久,实在不忍心弃他们而去。诸葛亮表示不妨公告:愿意留下来的,自便;想要一起走的,同去。想不到百姓的反应竟然是宁愿死,也要追随刘备。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在船上,看见这种悲惨的景象,大为悲伤。为了他一人,使百姓遭此大难,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他想要投江而死,幸好左右及时阻止。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更是痛哭不止。 刘备投江的动机究竟如何,唯有他自己知道。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加以猜测。因为说来说去,都找不到证据,岂不等于白说?刘备来到襄阳,刘琮不敢见他。蔡瑁令军士乱箭射下,魏延大骂蔡瑁卖主,砍死守门将士,大开城门,欢迎刘备入城。文聘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造乱。刘备说他本来想保护百姓,现在两下军兵自己打自己,反而害民,决定不入襄阳,改走江陵。众将建议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样一路看来,刘备应该是真心爱民才对。由此可见,他和曹操相比较更显得仁义。 领导力箴言 曹操靠天时,孙权靠地利,刘备靠民心。中国的管理思想,以儒家为主流。而孔子论道,大抵以仁为主,仁就是爱。员工的人性,要以关怀、关心、珍惜、真情、爱心来组织和感化,而这些都应该合理,不可以过分,以免造成滥情的恶果。 “仁”引申为安人之道,只有爱心的管理,人才能安。管理的一切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能安才做,不能安便不要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安人,只要人不安,其他的其实都不太管用。使员工由不安而安,是领导者最主要的责任。因此,安人之道是管理成败的先决条件。每一个人,只有合理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才能产生合理的规范、制度。 管理合理化,要从管理人性化而来,人人都能安,才是真正的合理。事实上,管理是离不开人情的。空喊制度而未能合理,即是“恶法”。标榜合理却不能为同人力挺,便是未得人心,大概有违人情。所以如何“安人”,才是管理的最终目标。“安”就是“大家好”,领导者以“大家好”的“公心”来感应员工,员工有了“大家好”的意识,才能有好心情,对于一切“理”“法”,自然接纳。管理人性化,其实就是合乎人“情”的管理。 人性化与合理化是制度化顺利有效的基础,领导者不重视人性化而追求制度化,乃是“舍本逐末”。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领导者“克己”(去私)“复礼”(循理),便是返显“仁心”。具有“仁心”的领导者,在创立、修订与执行制度时,员工才会信服。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吕布投奔董卓:谨慎对待有才无德的成员: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01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CEO面临的大关键决策09-12
2 那些不曾预料的失败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09-12
3 利率风险缺口管理09-12
4 经典句子:温暖内心的经典语09-02
5 微信俗语个性俗语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