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一、领悟哲理从哲学的角度讲,世界万物在矛盾中发展。生活中当然处处充满了矛盾,因此,要学会正视生活的矛盾,辩证地理解矛盾,品味生活,才能享受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一)正视生活的矛盾】
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想象没有矛盾的生活是幼稚的。如果没有矛盾,就意味着生活死水一潭。正因为有了矛盾,生活才是常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内在根据。正是因为有了矛盾才使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活力。因此,首先要承认生活的矛盾存在,学会正视生活的矛盾。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每一个矛盾,每一个人生|哲|学|读本矛盾的不同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好与坏,对与错,取与舍,得与失,义与利,爱与恨,生与死,苦与乐,等等矛盾贯穿人生的全过程。面对诸如此类的矛盾,我们要学会分析矛盾,才能正确地解决矛盾,改变生活,推动生活的发展。分析矛盾,就是要分清哪些是根本矛盾,哪些是非根本矛盾;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分析每一矛盾双方中矛盾是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如生物运动中包含的物理、化学等性质的矛盾,虽然贯穿于生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但它们并不规定生命过程的本质,因而是非根本矛盾。就人的生活而言,胖与瘦的矛盾是非根本矛盾,而生与死、幸与不幸、美与丑等的矛盾则是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和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对立着的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当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易其位、相互转化。因此,不仅要承认生活的矛盾存在,还要理性地认识生活矛盾,正视生活矛盾,这是享受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说,既不能无视生活矛盾,也不能夸大生活矛盾。无视生活矛盾,可能导致堂吉·诃德式的错误,夸大生活矛盾则容易陷入悲观主义的境地。 对待生活矛盾的态度影响和决定生活的质量。现代社会,我们的房子越建越高,房子的质量却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好,脾气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窄;花费越来越多,拥有越来越少;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少;专家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少;药品越来越多,健康越来越差;我们知道怎样谋生,却不知道怎样生活;我们上了月亮又返回来,却未能走过街边去看一看我们的新邻居;我们征服了外太空,却无法征服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清洁空气,却在污染自己的灵魂;我们在数量上有了优质,却在质量上走向劣质;空闲时间多了,但乐趣少了;食物多了,但营养少了;房子漂亮了,但家庭破裂了……这诸多的矛盾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提升生活质量,品味人生。 生活是需要学习的。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从认识生活的矛盾做起。认识生活的矛盾就是要运用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要求我们分析生活的矛盾时,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分析问题。即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之间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内因等等,也要看到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外因等等;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地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当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区分主次、轻重的有重点的两点论。反过来,重点论也是有两点的重点论。重点论就是要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等,并把他们作为解决其他矛盾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在生活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必然会呈现出矛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地理解生活矛盾,阳光心态对待生活矛盾,生活才会是幸福的快乐的。 从个体人生的角度看,矛盾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个人自身的矛盾,其二是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其三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看个人自身的矛盾。就自身来说,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矛盾,比如,学习上你不断地努力得到的确是与你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或者说就是现实与理想目标之间的矛盾,这时你就会调整自己,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就是在这种矛盾的解决中你的学习成绩提高了,知识水平提高了,智慧增长了。再如,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经常做着这件事情却一心想象鸿鹄将至,心猿意马,这样就产生了思想与行动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形,结果很可能是两手空空,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得不到。还有一些时候,我们想去做一件事情,却很难开头,甚至给自己列出无数的借口,就这样一天一天拖下去,以至于我们看不到起止的期限,最1人|生|哲|学|读本后的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后面这两种情形就是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方面占据了主要地位。要使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要使生活发生好的转变,必然要促使积极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是自己与他人的矛盾。人的一生有两个任务:认识自己、社会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活在由社会人组成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处理人际关系。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个性、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甚至产生分歧,形成对立。这就需要我们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另一方面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原则,即不能损人利己。 最后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存在于社会中,但这并不是说社会是容纳人的空间,如同把豆子放进盒子里一样。人与社会不是外在的二元关系。社会是随着人的出现而产生的,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没有离开个人的社会,也没有离开社会的个人。个人只能在社会中生活,社会也不能没有个人而单独存在。社会不是居于个人之上、个人之外的。社会是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体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活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个人活动的总和推动着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而人生在社会之中,并从社会中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手段。社会是人进行活动和实践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只有在这种客观条件和环境中人的活动和实践才能得以进行,作为人的人性才能得以实现。社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它怎样和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个人的利益、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而个人绝不是栖息在社会以外的某个存在物。人的自由、发展、创造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正是在社会中才形成了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千差万别的追求、迥然相异的爱好。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①离开了社会或集体,也就无所谓个人自由。个人的发展,也只能通过个人的社会化,通过人的社会本质的形成,通过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才能得到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生活,就是生活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悲观失望,而要时刻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善于解决生活的各种矛盾,才能在充满荆棘与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才会有快乐幸福的生活。 【(二)享受生活的自由】 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的天性,或者说,自由是人的基本需要。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每一个自我追求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性视为“人的类的特性”。自由与限制相对立。人只有不受限制时,才会感到自由,因此,通俗地讲,自由就是不受限制,包括行动不受限制和思想不受限制。自由需要既有心理成分也有生理成分,但主要是心理需要;自由需要的满足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更为根本。自由同健康一样,在自由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几乎感觉不到自由的存在;而当失去自由时,人立刻体会到自由的宝贵。 一切动物都有自由需要,而人的自由需要却高于动物。动物之所以为动物,就是因为能活动。如果动物没有自由运动的需要,动物就不成为动物了。不同的动物对自由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动物很懒,对活动受限制于有限的空间能够很好地适应,如狮子。有的动物很活跃,被剥夺自由后则烦躁不安。如狼在铁笼中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猴子也总是跳来跳去。动物园里许多动物寿命变短、不能繁殖,丧失自由是一个重要原因。人的自由高于动物的自由。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自由是专属于人的概念,是人对必然即规律的认识和依据这种认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人生的自由就是对人生规律的自觉认识和从容把握,是悟透了生活的哲理之后达到的进退自如的境界。 人生存于自然和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页。 【人|生|哲|学|读本】 人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并不是被动服从的,他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所在。但是,自由以必然为依据,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就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人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是人的自由的限度(这种必然性在社会人生领域中常常表现为命运)。然而,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仍然是相当广阔的,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因而必然性实现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人可以选择的。这样,人就有了自由的空间,这是人的自由的客观依据。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内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和选择,并通过实践活动把选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获得自由。在实践中,人们经常把人的自主性等同于自由,因而当不由自己,或由不了自己时就会归结于命运的不公,实质上就是不理解人生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的生活中同样有种种必然性的限制,当我们不认识、不理解人生的规律、人生的必然时,我们的行为就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就会感到不自由。只有当我们充分地把握了人生规律,认识了人生之必然,并将意志自由变为行动,实际地驾驭人生客观必然性时,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的自由。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人人向往自由,然而,正如卢梭所说:“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所不在枷锁中。”①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自由进行了限制。这些限制是公正社会所要求的,以保障任何人的自由不能妨害和侵犯别人的自由。否则,社会只能陷于一片混乱,实际上是失去了自由。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法律和道德往往过多地限制了人的自由。过去的法律是统治者制定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此不惜限制大众的自由。在很多国家,人们的自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思想自由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自由应当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因为正确的思想总是从各种不同的思想中发展而来的,限制思想自由也就消除了正确思想的源头。禁锢思想就是禁锢新思想,使思想僵化。一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页。 个人无论拥有怎样疯狂的、极端的、病态的思想,只要他没有采取行动危害他人,他就是无罪的。疯狂的思想是允许的,疯狂的行动是不允许的。思想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思想除了来自个人单独的经验、观察和思考外,更多地来自学习、批判、借鉴别人的思想。而别人的思想,如果别人不说出来、不写出来、不发表出来,我们就无法知道。说出自己思想的自由就是言论自由。允许言论自由有利于产生出新思想。 言论是一种行动。言论一旦说出来人就必须负责。威胁、辱骂、造谣等言论必须禁止,因为这些言论危害了他人。这类言论不仅对于新思想的产生毫无益处,反而抹杀任何新思想,使社会陷入混乱。言论是行动,法律可以对言论进行制裁。如果人人都对自己不同意的言论进行谩骂攻击,人人都造谣诬蔑,言论自由就变成了骂人自由,言论就变成了欺骗和谎言。只有制止这类不良言论,才能保证真正的言论自由。正像行动自由并不意味着打人自由一样,言论自由也不意味着骂人自由。言论要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与思想自由不一样。对于言论自由,立法才能真正保护言论自由,否则谁也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最后谁都不敢说。 思想自由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由需要,而行动自由则既包括基本的自由需要也包括非基本的自由需要。非基本的自由需要包括条件性自由,即需要一定条件才能达到的自由。如我想飞。我有飞的自由,天空是辽阔的、没有限制的,但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人只有用飞机才能飞上天空。这里飞机就是条件。再比如,我想四处旅游住高级宾馆,钱就是条件。钱能干很多事,很多人想有钱就是为了满足非基本的自由需要,不需要做不得不做的事情。钱代表了能力和自由。条件性自由是非基本需要,其最高境界是达到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自由状态,当然是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非基本自由需要依赖于能力。 有一种非基本自由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对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可能有几千种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限制只能选择一种或几种。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我们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父母所期望的、或周围人所追求的,但不一定是我们自己最想要人|生|哲|学|读本的或最适合自己的。为什么法官的儿子一定要当法官?老板的儿子为什么一定要当老板?人应当有多种选择。一个美国人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经历,他就等于白活了一次。因为经历着,才是活着。”①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人所能拥有的最大的自由。 在客观必然性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享受生活的自由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个性和能力。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享受生活的自由取决于我们自身。因此完善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享受生活自由的必然前提。实现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但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二、感悟心语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生活中也时时在解决矛盾,解决矛盾也就是在生活。幻想生活里没有矛盾,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是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的。正视矛盾,理解矛盾,积极地解决矛盾。不因解决不了矛盾而悲观,那只是解决矛盾的条件不成熟而已。而一种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就是生活。也不因承认生活的矛盾而烦恼、而被动。积极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在解决矛盾中发展自我,享受生活的自由。 有自由,才有快乐。不自由,毋宁死。生活需要自由,就像鸟儿需要天空。但是,"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孟德斯鸠)自由的底线和原则是无害于他人、无害于社会。 ① 江云:《生存的困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挑战命运】 你是否感受到《命运交响曲》带来的强烈震撼?那是失聪的贝多芬与命运战斗时的怒吼;你是否曾遨游《时间简史》,领略宇宙的奥秘?那是霍金用仅剩的两根手指拉开了地狱之门。我们感动,因为他们战胜了命运,战胜了死亡;我们感动,源于他们显示了人类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本性。身体的残缺或许可怕,死亡的阴影固然恐怖,但始终坚持信念,坚持人类不屈的本性,便仿佛拥有一把利剑,可以消灭一切黑暗,赢得重生。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①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①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宋苗、陈靓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①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人应该都知道她的不幸,在一般人眼里,如此不幸的人生,还会有什么收获呢?然而正是苦难铸就了海伦·凯勒坚强的性格。她作为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却有着超过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达自己对求知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热爱。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诫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类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有健康身体而没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纵然是身体残疾也不会抱怨命运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怜悯,他们会凭着自我坚强的毅力到达理想的彼岸。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生活的矛盾与自由】: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4520.html
推荐文章
09-06
1 好听好看四字网名,赏心悦目09-12
2 经典句子:经典句子,记录情感足迹09-12
3 经典句子:欣赏经典句子的文学风采09-11
4 【人生抉择智仁勇】09-12
5 控制自己的嘴巴是人类必须学会的第一个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