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方政府的存在,族长的管理是宗法层面上的,而不是行政层面的,这是讨论近世宗族管理体制的前提。行政权与宗法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政权在国家,宗法权在家族之宗公。镜川杨氏有着完备的宗公制度,宗谱中完整地记录了明以迄民国时期的宗公系谱。这样完整而详尽的宗公系谱,在全国各地宗谱中是不常见的。藉此,可以对近世的族长制度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1.宗公制度
镜川杨氏宗族制度的建立,大体在明代前期。杨范说:“吾族旧不立大宗,新五朝奉重兴以来,当立小宗,亦竟不立。吾义房一派,吾父与吾,迨吾子自惩、孙守陈,皆是宗长,当绳绳主祭。或仕宦远游,众子孙摄之可也。五世服尽,各立小宗是当,其各房亦如此,切记切记。”(1)由此可知,宋元时代的镜川杨氏,既没有大宗,也没有小宗。到了明代前期,西杨首先建立了小宗制度。规定五世为服,一旦分支达到五世,就可以分小宗。每一个小宗,可以设立一个宗长。宗长如外出,可由庶子代理。第一任宗公是仁房的杨起敬,约建文元年至永乐十六年(1399—1418)间,担任宗公20年。第二任是智房的杨复初,第三任是杨复初之子杨自惷。这个时间点,大体是正确的。因为,洪武时期,镜川杨氏屡次受挫,难以顾及内部的宗族管理。建文时期重视宗族管理,与方孝孺引导的仁政改革有关。方孝孺强调化天下的关键是睦族,主张修宗谱、祭始祖、行亲亲之礼。因为政府倡导,于是,镜川杨氏建立了相应的族长即宗公制度。
何以要进行宗族管理?一是人口众多。“我宗族硕人繁,派分支别。苟宗法不行,其何以为子姓之表率乎?”(2)宗枝多了,就得有宗族管理。二是出自士大夫理念。自从古代宗法制崩溃以后,小家庭观念越来越盛行,宗法观念越来越淡,人情越来越冷漠。这样的现实状况,显然是让士大夫担忧的,他们希望在民间建立小共同体,以维持社会的稳定。由于宗族观念的影响,他们选择的自然是宗族共同体建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宗枝多,为管理奠定了基础;而宗法共同体的建构理念,则使宗法制度得以实现。 宗法管理的优势不少。尊族中长者为宗公,可使族中子弟接受约束。“族之受成于长也,其权不啻与官师等。假令宗法不废,不出家而仁让之教成,所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非欤?”(3)族长如官师,宗法权如行政权。“立爱惟亲,为始而立敬,必以长为先。长幼之序,所以惇宗而睦族也。”(4)“家之有宗公,犹国之有官师。故鼎族名家,必尊一人以为之长,斯昭穆之序倏分,而彝伦之典罔斁也。”(5)“虽后世族繁支盛,散处不一,宗法之废久矣,然名号尚存。统宗之人,诚不可一日无者。”(6)据记载,杨起敬为宗公以后,“子姓循整,宗族和谐”(7),可见效果明显。 宗公的选择标准。“故序齿而行,立族中之最长者,以为家督。俾后生小子奉为仪型,循循于礼法之中,而莫或违。为宗公者,慎毋以徒拥名号而忽诸。”(8)这里表明,年纪是宗公的第一条件。由于宗长为族之望,所以要求结婚生子。“不娶无后者,不可居宗长。盖宗长为一族之望,既不知有身,又何知有族?故无后者,宜先立继,方可统族。”(9)这是从责任角度立下的规则。 宗公的职责。一是主持祭祀,“我族宗长,向以拜炒槠墓为主。……另加宗长一位,则族老之义定,亲亲长长,百世勿替矣。”(10)“故仍其旧制,以拜炒槠墓为主,而一族之长领子孙参拜惟谨。”(11)二是处理纠纷,“同族子姓,倘有争夺等情理,宜向宗、房禀明,开祠公论,剖分曲直,其是非自昭然不爽。家法何殊乎国法,断不宜两涉公庭,致伤同宗之谊,且以免外人扰累。清夜思之,自然警悟,其毋蹈讼凶之灾。”(12)由此可知,强调家族内部处理,而反对上官府处理。三是主持族人出入告拜祠堂仪式。“凡子孙出入,必告祠堂。遇朔望日,为家长者,置备香烛,率各房子姓拜讫,家长退坐于堂上,诸子弟叙班作揖。礼毕,东西依次序立,各相员揖毕,论以齐家治国之道,爱亲敬长之事,与凡有关于伦理者,俾其浸淫日久,德性自然成熟也。”(13)由此可知,有伦理教育之实。这些均属宗族内部公共事务管理。“东、西杨各遵矩镬,亲亲长长,而孝弟之心以生,庶本支百世统承于勿替焉。”(14) 镜川杨氏的宗族制度,明中叶达到鼎盛期。弘治十二年(1499),杨守阯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弘治十三年(1500),杨茂元将西杨历代有名的族人刊刻于铭(15)。弘治十四年(1501)十月,秩满三年,杨守阯回宁波省墓。这次回家,拿回了十套冠带衣被,给过世的家族成员,让宗子们世守。尤其是建立了大宗制度,修复了祖坟,拜炒槠墓,祭祀六世祖与五世祖。 杨氏宗法制度建立初期比较有权威性。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茂清接任宗公。在外做官的族侄杨美冕来信祝贺,称“于鄞南路,名宗不越数家。我族西杨之季,必推一长。虽宗子之法不立,而族老之义犹存,得惟艰哉,不偶然也。盖有德位兼全而年罔倏待,其或耄期可重而教鲜克从。人之所以徒高年,家之所以无善俗也。故以文懿公(杨守陈)之起家振族,卒老于京;如碧川公(杨守阯)之谢事累年,终拘于次。德堪振俗,溘先朝露之晞;才可吭宗,徒切晨星之望。夫惟康简(杨守随)与以及默庵(杨守隅),皆迈八旬,统兹一族。于时,贪鄙自不觉其善良,抑或矫虔渐梢,归于纯笃。良由德也、齿也、爵也,时已通尊,故其动焉、言焉、行焉,族罔勿式。自时厥后,殊忝于前。不有哲人,孰回故习?恭惟芝山叔父,宽裕温柔,慈祥恺悌。至诚接物,行与字相符;退让守身,卑洎尊而一致。……悬车以归,方书集于指下,老不停披;载籍富于胸中,暇犹博览。月入耆英之会,付理乱于三休,时惟诗酒之娱,等升沉如一梦。本源义切,督修祖墓之庵;桑梓情深,自致先茔之饰。凡诸善行,足启后人,宜未逮乎古稀。”(16) 杨茂清回复说:“古人宗法之立,将崇本而重源;后世族老之名,实统属而范众。殊文异事,其贯同条。自夫派衍支流,情不能以相协;而门分户别,势不足以相维。溺于比昵之私,则威严莫振;挠于强悍之辈,则规矩谁遵?率踵弊风,是以乡无善俗,孰端懿范展也,家有哲人,肆我西杨,夙推右姓。仰自栖芸、梅读,俱能积善敦良,人望倏归,天休滋至。镜川翁、碧川翁,夙专时美,文章德业齐名,垂裕后昆,父子兄弟足法,尊逾一族,泽洽千年。文湖翁、默庵翁,暮龄遂解组之情,德与寿而并重。至晚岁,膺统族之任,恩与威而互施。是皆立教以身,子姓消非僻之习;正己率物,云礽荷衣被之休。在昔有闻,于今为烈。……义学、义庄、义田,空仰前人之遐举;慎言、慎行、慎动,勉为后进之仪型。然族硕而人繁,志向不能以协一;习俗而情异,举动多见其乖张。心切隐忧,势难变格……”(17) 杨茂清、杨美冕叔侄间的对话,可见镜川杨氏鼎盛时期的宗法管理。杨守随、杨守隅是“部省”级官员退休,比较有权威,可以恩威并施,管理自然有效,义学、义庄、义田均建立起来了。杨茂清继承前人余泽,慎言、慎行、慎动,也可以成为后进之楷模。不过,杨茂清也道出了宗族管理的难度。“族硕而人繁,志向不能以协一;习俗而情异,举动多见其乖张”。要想在一个大族中建构起共同的行为规则与习惯,难度是相当大的。 进入晚明以后,镜川杨氏的宗法管理有式微趋势。杨德周称:“郡中诸鼎族,无不尊尚宗公,而吾宗康简公曾长我族。本支不亿,无不循纪而趋之。闻吾尊大父沔阳公(杨茂清)时,尚不失长长之意,而长长之令尚遵之惟谨。后虽名存如赘,若东迁之君,位号不甚振,名号故在也。吾愿幼幼者笃知长长,原宗法第一义,则孝弟忠信之心油然以生。且有事则家长得薄惩于庙,免入官师,为宗祖羞,不甚善乎?”(18)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与杨氏科举式微有关。没有了科举强人,镜川杨氏的凝聚力自然下降。杨德周生活的时代,宗公制度形同虚设。为了强化宗公制度,杨德周首立《宗公传》。乾隆间,杨永赞修谱时,保留了宗公一门。此后修谱,均保持了这一传统。 2.历代宗公 《宗公表》所列宗公,都是一些什么样人物?带着这份好奇心,笔者根据名单,逐一检查了他们的生卒年月,发现问题不少,故有必要先就所记时间做一个考订。在考订基础上,制订出一份相对精确的表格。 宗公表所见首任宗公杨起敬,字茂卿,行兴六。宗谱仅作“自己卯至戊戌,统族二十年,寿七十二”。据此,有可能是建文元年至永乐十六年(1399—1418),也有可能是天顺三年至成化十四年(1459—1478)。到底是哪个时间段呢?杨范有《哭墓诗》:“族大尤难统,公逾二十年。谦和居众下,明敏出人前。共拟朋三寿,那期入九泉。同宗皆惆怅,谁不泪涟涟。”(19)考虑到杨起敬是杨范的伯父,则应是建文元年至永乐十六年(1399—1418)间的20年。假定杨起敬卒于永乐十六年,寿七十二,则其生卒年应是1347—1418年。杨范父亲杨起汶生于1349年,行兴七,小兴六公杨起敬二岁,则这样的推断是可以成立的。 继杨起敬而任宗公的是11世祖杨复初,字九德,号栖林。宗谱作“自己亥统族,凡二十余年,寿八十二”。古汉语的“余”,按照传统的四舍五进原理,应不超过“四”。如此,“二十余年”的上限可以理解为“二十四”。假定此“己亥”是永乐十七年(1419),则杨复初从永乐十七年起的二十余年,下限应是正统七年(1442)左右。从理论上说,这个任期的推断是符合逻辑的,但据此而来的杨复初生卒年推断则出现了问题。宗谱没有杨复初生卒年记录,假定杨复初卒于正统七年,寿八十二,则应生于1361年。考杨范是老二义房杨景修长孙,杨复初是老四智房杨景常长孙,理应杨范大于杨复初,而实际上杨范生于1375年,则可以肯定杨复初生于1361年的推断是错误的。杨范卒于1452年,享年78岁,则杨复初应卒于景泰至天顺年间(1450—1474)间。由此可知,杨复初1419—1442年间统族的推断也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任杨复初儿子杨自惷(讷庵公),宗谱明确作“弘治甲寅统族,凡十八年……寿八十九”,则应是弘治七年至正德六年(1497—1511)的18年。宗谱没有杨自惷生卒年记录,假定杨自惷卒于正德六年,则他应生于1423年。这个推断也是错误的。因为杨自惷弟弟杨自忍生卒年有记载,在永乐十年至成化十四年(1412—1478)间。兄的生年不应小于弟的生年。而且,从杨复初到杨自惷的继任时间正统七年至弘治七年之间有一个51年的时间空档,按照杨氏宗公制的父死子继规则,不应有这么长一个时间空档。假定“己亥”是成化十五年,也有问题,自成化十五年至弘治七年,至多15年,这与宗谱所谓“凡十八年”不合。总之,在杨起敬—杨复初—杨自惷前后继任时间上,宗谱的记录存在严重的错误。 通过详细的考订,发现这份宗公表有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残缺不全。这份表格,部分人物没有精确统族起讫时间。如隆庆元年至万历四年、万历四十四年至四十八年。杨承选、杨承逵、杨文杰三位,则不知房派。其实,有一部分据谱系是可以补齐的。如杨美玢,原表仅说“万历间统族”,没有精确时间段。据谱系,杨美玢(1525—1616)是万历四十四年卒的,享年92。如果从万历二十九年算起,其下限应是万历四十四年,统族16年。杨文贞(1668—1752)“乾隆初年统族”,据谱系,卒于乾隆十七年,则下限至少是乾隆十七年。其上限,如果从雍正七年算起,统族时间长达22年。如此,杨学淮的统族时间应在乾隆十七年至乾隆二十年间,共4年,符合“乾隆时统族数载而卒”记录。杨文汉起自乾隆二十二年,杨文禁起。乾隆二十九年,中间只有8年,不符“十一年”,不知何故。杨美瑜、杨美文、杨美玠三人的统族时间也有问题,都在天启,间及崇祯年间。后面的杨承谕明确始于崇祯二年,如此,在万历四十四年至崇祯二年之间,有一个14年的时间空档。假定杨美瑜统族七年在万历四十四年至天启二年之间,则杨美文在天启二年至七年之间,而杨美玠应在天启七年至崇祯二年。这应是一份不完整的名单。 顺序颠倒。顺序的排列,有颠倒现象,不完全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杨茂清统族18年,下限应是嘉靖四十五年。如此,嘉靖间统族的杨茂山就无法安排了。考虑到杨守陻下限嘉靖十四年至杨茂清嘉靖二十七年接任之间有一个14年的时间空档,杨茂山统族6年似应在这个时间段内。所以,下表将杨茂山移到杨茂清前。杨式韬应在杨文杰之前,这是由于这份表是按行次排列的,非按自然时间,所以出现颠倒现象。又如杨守钿正德十五年,正好可与杨守随接续。如此一来,正德间统族的杨守隅、杨守阶就无法排序了。 略有错误。表格所列时间,有一部分与谱系图出入较大。杨美木(1509—1593)的统族时间也有问题,他卒于万历二十一年,不可能是在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除非谱系图的记载有误。据卷六《智房五七派世系》,杨学宫(1641—1721)。据卷六《三世房派世系》,杨文贞(1668—1752),享年85岁。杨承传顺治十一至十三年的统族时间也有异同,据卷六,杨承传卒于顺治元年(1580—1644),享年65岁。杨德沛卒于顺治六年(1649),与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统族不同。杨学汉(1684—1764),卒于乾隆二十九年,82岁,正好与杨文禁接上。可见,乾隆二十一年为“二十九年”之误。当然,更多的记载与谱系是可以吻合的,如杨式勇(1715—1795)、杨式璜(1741—1806)、杨承瀛(1576—1654)正相同。 宗公享年统计也有一些错误,如杨美木实际是85岁,非“七十一”;杨学宫享年96,非“八十三”;杨文贞“八十余”,实际是享年85;杨文汉(1684—1764),享年82,非“八十”。也有时间用语的错误,如杨承谕(1542—1634),卷六作“甲午”,实为“甲戌”。 统族时间统计错误。第四任杨守随是正德六年统族的,这可与杨自惷的下限对上号,问题是,统族时间“十五年”有问题。据宗谱,杨守随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至多9年。杨秉暲(1645—1729)“凡二年”,实际上有11年,除非中间统族时间有交叉。 根据以上所考,我们将《宗公传》重新制成以下《宗公表》。 材料来源:杨存淇《镜川杨氏宗谱》卷一三《宗公》。 镜川杨氏的宗公制度,至迟建立于明中叶的天顺三年(1457)。据卷六《罂湖后房派世系》,杨伟钊(1837—1920),国学生,民国九年十月十五日卒,享年84岁。又据民国三十二年修谱名单,当时的宗长是青山上杨的杨学富,由此说明,到20世纪40年代末,仍有宗公制度。 从来源来看,晚清以前的宗长都由西杨担任,“杨氏自迁居镜水以来,东、西二族循次毋争,宗公向属西杨”(20)。从上列表也可知,宗公均来自西杨,似可验证此论。据最近发现的材料,此论可能是值得怀疑的。笔者从卷一四《寿考》发现一位来自东杨前宅的“自华府君,寿八十五,轩豁劲直,富而好礼,统族多年,少长有序”。再查卷六《前宅大房派世系》,知杨自华是杨熙道长子,字敏忠,“生于洪武廿七年甲戌二月十三日,卒于成化十四年九月初七日,寿八十五岁”。由此可知,杨自华生于1394—1478年间。卷一四《寿考》“式虎府君,文祍公子,统东杨族,正直无私,寿八十三,受恩顶带”。再查卷六《前宅大房派世系》,杨式虎生于1716—1803年,“寿八十八岁”,与“寿八十三”有异。再据修谱名单,乾隆六十年时宗长,东杨是杨式虎,西杨是杨式勇;道光二十五年时宗长,东杨是杨益麟,西杨是杨永清。杨式勇、杨永清可以对上号,但东杨的杨式虎、杨益麟不见。复查卷六《前宅大房派世系》,杨益麟生于1779—1862年。由此可知,东杨也有统族之人。再查,民国时代有青山上杨的人来担任宗公。 关于宗公的传承原则,文献没有说明。从有关情况来看,似乎是家庭间传承更多一些。或父子,如杨复初与杨自惷、杨守钿与杨茂枋、杨文陆(1704—1787)与杨式璜(1741—1806)、杨学宫与杨学淮,均是父子。或兄弟,如杨守钿与杨守阶、杨学淮与杨学汉、杨益铨(1811—1876)与杨益鳌(1820—1888)。或伯侄,如杨守陻与杨茂山是伯侄,是杨循初后代。他们的传承似十分简单,如杨永寿(1810—1863?)在同治二年(1863)“被粤匪掳去,未归”(21),于是弟弟杨永祥(1811—1874)继任。 宗公上下任间是可以接续的,原则上是当年,出现次年的情况是特殊的,如杨益铨(1811—1876)是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二卒,已经是年底,所以杨益鳌(1820—1888)是光绪三年继任的。据卷六《三十房世系》,杨伟璵(1825—1901),享年77,正与上表同,说明宗公以卒年为结束期,是终身制的。杨学富生于咸丰五年(1855),至1943年时,已有89岁,绝对是杨太公了。 宗公的人选,多为普通宗族老人,退休官员并不多,仅杨守随、杨守隅、杨茂清三人。 乾隆六十年、道光二十五年两次修谱时,宗长分开,东西杨各有一位,说明统一的宗公制度是晚清建立的。光绪十年修谱时,宗长之外增加族长,青山是杨伟金,东杨是杨伟俦,西杨是杨伟铨;民国四年修谱时,青山是杨学富,东杨是杨伟达,西杨是杨伟清;民国三十二年修谱时,青山是杨学信,东杨是杨学程,西杨是杨学校。其中的杨学富,民国四年时尚是青山族长,民国三十二年时成为宗长,可见,宗长级别高于族长。再加下面的房长,由此可知,晚清以来,杨氏的宗族管理制度,由宗长、族长、房长三个层次构成。 以上所列宗公表,能否梳理出活化史实来呢?这可能有较大的困难,因为宗公卷十分简略,只有一些描述性语言,没有详细的事实。譬如杨文陆“性仁厚,待族以宽,族有以非礼事告者,公只婉言劝谕,故人亦乐从之”。杨茂枋“寡言笑,慎取与,允称人世羽仪。……率族以正,人不敢干以私”。杨永清“静默端方,处事蔼然有礼,遇少长必敬以临之,康健不息”。杨益鳌“和平处世,勤俭克家,见人有困则恤之,有难则排之,……宗人仰其仪型,莫不奉以为法”。杨文淮“生平好读书,无故不出门,惟静室安坐而已”。由此可知,都是十分普通的族人,连读书人都很少。他们没有太多的权力,遇到族中的麻烦事,只能做一些劝导工作。他们更多的工作似乎是监督民间礼仪的执行,而要做到这些,自己先得以身作则,甚至要做一些亲族人的工作。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杨氏宗族的管理体制: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42.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名利于我如浮云09-11
2 林则徐经典语录大全09-11
3 林则徐经典语录语句摘选09-13
4 汇聚正能量的语录,给你力量!09-02
5 晚安晚安有个性句子说说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