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某种性格特征非常突出,明显偏离常态,给人感觉比较怪异,与环境格格不入,常常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从人格面具的角度看,人格障碍就是面具单一。病人只有一个面具,不会变通,而且多半是基本面具。
精神分析认为,心理障碍就是心理幼稚,人格障碍也是如此。人格障碍的主导面具都是儿童面具,即苦命人面具、讨好者面具、叛逆者面具和幸运儿面具。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导面具是苦命人面具,依赖性人格障碍和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主导面具是讨好者面具,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和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主导面具是叛逆者面具。
上述这些人格障碍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它实际上是集叛逆者和讨好者于一身的,有时候是叛逆者,有时候是讨好者,同时还有自我否定,自我挫败,自伤,自残,自虐甚至自杀。这些都是苦命人面具的表现。因此,可以把边缘性人格障碍概括为苦命人面具,苦命人面具是它的主导面具,讨好者面具和叛逆者面具是从苦命人面具派生出来的。
边缘性人格障碍为什么是苦命人?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边缘性人格障碍与童年遭受的虐待有关。被虐就是受害,所以被虐的孩子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受害者面具。为了摆脱这种处境,他们会把自己变成讨好者,或者叛逆者,因为讨好可以平息虐待,叛逆和反抗可以对抗虐待。但是,如果受害者面具很强,它会阻止自己从痛苦的命运中摆脱出来,换句话说,它有继续当受害者的倾向。一方面表现为臣服于加害者,像受虐狂,或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心甘情愿受奴役,这一点类似于讨好者;另一方面表现为“欠扁”,也就是通过激怒别人而使自己受到伤害,这是叛逆者面具的一项功能。 综上所述,边缘性人格障碍表现出来的是讨好者和叛逆者,骨子里却是苦命人,讨好者和叛逆者是从苦命人派生出来的,表面上是为了摆脱痛苦的命运,其实是维持、巩固和重演痛苦的命运。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导面具也是讨好者面具,但与表演性人格障碍不同。表演性人格障碍是主动讨好,用聪明、能干来博取别人的喜欢;依赖性人格障碍是被动讨好,用听话、乖来博取别人的喜欢,甚至用装可怜、施苦肉计来博取别人的同情。相比之下,表演性人格障碍离苦命人远一些(靠近幸运儿一边),依赖性人格障碍离苦命人近一些。依赖性人格障碍差不多正好落在受虐狂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点上。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和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主导面具都是叛逆者面具。为什么这么说呢?叛逆者面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不该做的做,包括破坏、违纪、冲动、伤害;二是该做的不做,包括回避、抵制、怠慢、被动攻击。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该做的做,回避性人格障碍等主要表现为该做的不做。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与回避性人格障碍的另一个区别是,前者把别人变成受害者,以进攻为主;后者把自己当作受害者,以防守为主。 强迫性人格障碍也把他人想象得非常可怕,但他坚信只要把事情做好,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自我要求很高,做事非常认真,近乎苛刻。认真做事也是一种讨好,所以强迫性人格障碍兼有讨好者面具,它是回避性人格障碍和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混合。强迫性人格障碍常常把自己弄得很累、很苦,说明它的苦命人面具也很强。 分裂性人格障碍坚信现实真的很可怕,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跟别人来往。这是回避、抵制、怠慢、不屑的表现,是无声的抗议和无形的叛逆。 偏执性人格障碍是被动攻击者中最主动的一类,它会对假想敌发起攻击。但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不同,偏执性人格障碍攻击他人是为了防守和自卫,即使先发制人,也是出于无奈;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真正的主动进攻,根本不需要理由。 同是叛逆者,回避性人格障碍等离苦命人近一些,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离苦命人远一些(靠近幸运儿一边)。依次为强迫性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偷窃是让父母难看的手段——冲动控制障碍 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包括纵火癖、偷窃癖、病理性赌博、购物狂等。其特点是经常出现某种非常强烈的冲动,伴内心紧迫感,甚至痛苦,不得不付诸行动,事后有解脱感和轻松感。这种行为用批评教育和处罚是改变不了的。 冲动控制障碍和强迫症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统称为“强迫谱系障碍”。后者还包括药物依赖、进食障碍(贪食症和厌食症)、网络成瘾等。这些“强迫谱系”也称成瘾行为。 偷窃癖 偷窃癖是“小偷”面具的显现。每个人都有小偷面具,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偷过东西,但偷窃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人是因为缺少或需要某样东西而去偷,有的人是因为嫉妒别人拥有某样东西而去偷,有的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去偷,有的人是为了让某人难堪而去偷。这位求助者属于后面两种情况。 偷窃是她表达心声的一种方式。如果别人没有“听见”,说明表达无效,必须继续努力,直到别人“听见”为止。只有东窗事发,他们的心声才会被“听见”。所以,偷窃癖病人总是不遗余力地暴露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问题是,周围的人能不能“听懂”他们的心声? 对她来说,偷窃也是让父母难堪的一种手段。因为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是非常体面的人。她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但又不敢正面反击,正面反击也不起作用,只好被动攻击。如果父母没有发现,被动攻击就起不到让父母难堪的作用。所以,她必须暴露自己,让父母知道她做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 因此,偷窃癖通常都有不断升级的特点,开始小偷小摸,后来越偷越大、越来越大胆,甚至发展成公开抢夺,最后被人抓住。对于这种现象,一般的解释是每一次得逞都是对偷窃行为的奖赏,所以兴趣越来越高,胆子越来越大。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希望被抓,希望受到惩罚。 大多数偷窃癖病人的道德观念是很强的,他们知道偷窃不对,会受到惩罚,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做了坏事没有受到惩罚跟做了好事没有受到表扬一样,心里是不舒服的。只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心里才会踏实。 偷窃行为的升级就是为了暴露自己,最后受到惩罚。 挣脱束缚的牢笼——发作的人格面具 面具单一意味着相反的面具受到了压抑。如果压抑非常彻底,那么,被压抑的面具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露面。如果压抑不彻底,总有一天会冲到前台,导致心理障碍发作。所有发作性的心理障碍,包括短暂性精神病发作、癔症、抑郁症、惊恐发作、恐惧症、急性应激障碍、反应性精神病、发酒疯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有些发作是有原因的,例如恐惧症、急性应激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些没有明显的原因,例如短暂性精神病发作、癔症、抑郁症、惊恐发作等。这取决于被压抑的面具的强度。如果强度不大,则只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作;如果强度很大,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作。 对于有原因的发作来说,原因就是“适宜的情境”,它往往也是面具形成的最初情境。面具当初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形成的,一旦情境再现,面具就会“被召回”,自动登场。当然,除了原初情境,类似的情境也能激活面具,这取决于相似的程度和面具本身的强度。 发作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总是遭到进一步的排斥和压制。而发作本来就是压抑引起的,压制是无法彻底防止发作的。相反,越压抑,越容易发作。因此,一旦发作,就要让它释放,然后予以安置。发作,是发现被压抑的面具并整合这些面具的良机。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人格障碍本就是面具单一: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54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老校长遇到了新问题09-20
2 【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09-12
3 倾听建议09-12
4 招聘需求分析的意义09-12
5 父母要确立人禽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