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和面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失去了联系,就叫分离或者分裂。分裂的面具通常轮流上场,即一个面具在场时,另一个面具暂时受到压抑。过一段时间或者换了一个情境后,另一个面具上场,而原先的面具退到幕后。有时候分裂的面具会同时上场,各行其是或互相对抗,给人一种“分裂”的感觉。分裂的面具也可能不只两个,而有好几个,令人眼花缭乱。面具分裂见于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边缘性人格障碍、双相障碍等。
多重人格和多重性格是两个概念。多重人格是分裂的产物 ,多重性格是分化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许多人格面具,为了适应环境,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从而表现出多重性格。但是,这些不同的面具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和睦相处,形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多重人格就不同了,各个面具之间失去联系,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整体。
面具分裂的主要原因有1。独立形成,在时间、空间等方面与其他面具没有联系;2.差别太大,没有“共同语言”;3.也是差别太大,不但没有“共同语言”,而且“话不投机”,互相对抗,只好轮流上场,形影参商;4.精神分析认为分裂是创伤的结果,创伤会留下一个遇难者面具,这个面具太痛苦而被分裂出去或者封闭起来。
自己与自己的厮杀对决——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也称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 disorder,DID),俗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病人有两个或多个“人格”,在不同的场合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当不同的“人格”出来时,表情、动作、话语都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特征。它们几乎就是完整的人,但共用一个身体。 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认为,相反的观念处于对抗状态,一个兴奋,另一个就会受到抑制。当一个观念处于兴奋状态时,与之相似或有联系的观念也会兴奋起来;当一个观念受到抑制时,与之相似或有联系的观念也会受到抑制。 相似和有联系的观念会构成“观念簇”。例如,当你在做数学题目时,有关的数学知识会被激活,而语文和物理知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如果某个观念是孤立的,与其他观念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当它兴奋时,其他观念全部受到抑制;而当其他观念兴奋时,它就彻底受到抑制。 为什么会出现孤立的观念呢?原因之一是,有些观念与别的观念本来就是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二是,它是不好的观念,不被自己所接受。例如,一个人遭遇了严重的创伤,不堪回首,就把它“隔离”起来,不与其他经历发生联系,以免由于“联想”作用而回忆起来,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因为与其他经历没有联系,所以很难被激活。但是它会被创伤情境所激发,这时候,与之没有联系的东西都会被抑制。如果时间很短,就叫“闪回”或“游离”;如果时间比较长,就叫“出神”或“神游”。闪回、游离、出神、神游,统称“分离”或“解离”。如果创伤体验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能量得不到释放,就会聚集起来。当它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会自我激活,自发或自动地出现分离症状。 致命ID 如果心理专家不是企图揪出真正的凶手,而是帮助病人恢复人格的统一,后半场的杀戮也许可以避免,心理专家和狱警也不会遇害。通过杀死人格面具来消除面具的分裂,只会加重分裂。 被杀的面具会死而复生回来报仇的。他的父母面具就是如此,四年前已经被杀,现在又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不得不再杀他们一次。真正的整合应该是让各个人格面具停止对抗,和睦相处。 挣脱不开的幻觉——精神分裂 让内把人格分裂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子分裂,一种是原子分裂。分子分裂就是“分离性身份障碍”,分裂出来的“人格”本身还是相对完整的。所以,当一个“人格”出场时,“自我”还是比较统一的,如果你不认识他,会觉得他很正常。原子分裂就不同了,分裂出来的是人格的“碎片”,支离破碎,给人的感觉是乱七八糟、疯疯癫癫。精神分裂症就是如此。 精神分裂症有许多表现,最常见的是幻觉和妄想,其次是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消退。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自我”的各个部分处于分裂状态,像一盘散沙,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心理学家R.D.莱恩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子人格”本身并没有破裂,而是轮替太快,甚至同时出场,才给人造成破裂的感觉。他在《分裂的自我》一书中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其中一个名叫朱莉亚,女,17岁,主要症状是指控她妈妈试图干掉她。 莱恩认为,朱莉亚的“自我”分裂成好几个人格面具,她的“自我”就是这些人格面具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有一个专横的“恶棍”面具,总是命令朱莉亚干这干那。 这个恶棍老是向莱恩抱怨“这孩子真讨厌,这孩子是废物,这孩子是个贱货,跟这孩子你别想干什么……”朱莉亚内部这一恶棍形象明显是一个“头儿”。“她”不大考虑朱莉亚,“她”不认为朱莉亚会变好,也不认为应该帮助朱莉亚变好。莱恩称这个人格面具为“内部的坏母亲”,她基本上是朱莉亚内部的一位女性加害者。在她身上集中了朱莉亚归咎于她母亲的一切糟糕的东西。 第二个人格面具在莱恩面前充当朱莉亚的捍卫者,反对“头儿”的迫害。对于朱莉亚来说,“她”通常把朱莉亚看作她的妹妹。莱恩把这个人格面具看作“她的好姐姐”。 第三个人格面具是一位完善的、顺从的、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会说“我是个好姑娘。我按时去洗手间。” 朱莉亚的“自我”是怎么分裂的?原来,从幼时到17岁,朱莉亚一直保留着一个玩具娃娃,她在自己屋里为它穿衣打扮,一起做游戏,但家人并不知道其中的详细情况。这是朱莉亚生活中的秘密。朱莉亚把这个玩具娃娃叫作“朱莉亚娃娃”。她母亲认为朱莉亚应该放弃这个娃娃了,因为她已经是个大姑娘了。有一天,娃娃不见了,没有人知道是朱莉亚还是她妈妈把它扔掉的。朱莉亚指责她母亲,母亲否认并反而认为是朱莉亚自己弄丢的。此后不久,朱莉亚就听见有声音告诉她一个穿她衣服的小孩被她妈妈打成了肉酱。对此,她还打算去报警。 玩具娃娃到底是朱莉亚自己扔掉的还是她母亲扔掉的,其实并不重要。这是因为对于这一阶段的朱莉亚来说,她“内部的妈妈”已经成为比外部的真实的母亲更为典型的破坏者。当朱莉亚说她“妈妈”扔掉了玩具娃娃,很有可能是说“内部的妈妈”扔掉了玩具娃娃。不管怎样,这一行动是灾难性的,因为朱莉亚显然十分认同于玩具娃娃。在她与玩具娃娃的游戏中,玩具娃娃是她自己,而她是玩具娃娃的妈妈。有可能朱莉亚在游戏中越来越变成了坏妈妈,这个坏妈妈最终杀死了玩具娃娃。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朱莉亚的精神病状态中,“糟糕的”“坏”妈妈的言行在她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果娃娃是被她实际上的母亲消灭的,并且母亲承认这一点,那么事情可能不那么具有灾难性。在这一阶段,朱莉亚本来已破碎不堪的健康状况,依赖于是否可能把一些坏的、糟糕的东西“转移”到她实际的母亲身上。由于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做到这一点,这就促使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转移”就是投射。当一个人无力整合互相矛盾的人格面具时,把部分面具投射出去不失为一种暂时缓和矛盾的方法。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你方唱罢我登场——分裂的人格面具: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486.html
推荐文章
09-19
1 唤醒文字潜能,汇聚每天都可以学习的箴言的大全09-12
2 尊重张昭:领导倚老卖老的下属09-12
3 经典句子,文学经典中的璀璨之光09-13
4 孩子们需要的只是支持、倾听与陪件09-12
5 “全勤”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