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咨询经验,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内在模式。
要成为安全型依恋的恋人,需要确认两个基本的安全认知,那就是:
第一,我不会随时被人抛弃,我周围的世界是安全稳定的。 第二,我值得被关注和被理解,我周围的世界是充满爱和理解的。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能够确信对方是爱自己的,并直接表达自己想要跟对方亲密的需求,那么对方便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两个人的关系会更好,因为任何包容、理解、耐心等品质,都是建立在一个稳定且让彼此都感到被重视的感情基础之上的。如果相互之间缺少信任,习惯责备,很容易会让关系陷入恶性循环。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在模式是不是安全的,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或责怪对方,把对方推得更远。 当我们能够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需要时,往往会发现很多情绪来源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对安全感的渴望。而亲密关系会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份未被实现的童年渴望便成了我们的需要。 比如第一个案例中的来访者,在我的引导下终于发现了自己隐藏和被压抑的渴望。原来她小时候,母亲忙于工作,对她的陪伴与关注很少,同时对她要求又很严格,所以她始终不能确认母亲是真正爱她的,骨子里既有一份怕失去母亲的恐惧,也隐藏着对母亲的恨意。而这种情绪在她的亲密关系中很容易重演。她男友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件小事就会让她抓狂,其实是因为触动了她童年的旧伤,她被压抑的受伤的感觉又被激活了。当她对自己的情绪与需要有了更好的觉察以后,学着运用情绪ABC的调节方法来逐步管理自己的情绪,两个人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是接纳自我,学会自我关怀。 很多时候,我们的纠结恰恰来自自责和抵抗。就像第二个案例中的来访者,其实她自己也不喜欢那个在关系中如此卑微和依赖对方的自己,她很清楚,如果放任自己的不安全感泛滥,不仅会毁掉一段关系,也会毁掉她自己的尊严与价值感。 终于意识到自己亲手打造的悲剧轮回后,她失声痛哭,哭得非常伤心,她为自己感到深深的不值得。但是,要跳脱这个悲剧轮回,她必须学会放下,放下童年时期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怒,学会自我关怀,走出内在模式的困境,找回自己的力量与勇气。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我关怀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练习。自我关怀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1. 冷静地观察,不急于摆脱痛苦或与其争斗,而是学会臣服 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摆脱痛苦或与其争斗,而是要带着承认的态度,去感受此刻我们体内正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压力与负担。 就像我提到的那个小时候被父母忽视的来访者,每当她特别想去联系对方的时候,都会很自责,觉得自己无可救药。我建议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包括童年时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和内疚,全部写下来,逐渐去了解自己习惯的依恋模式下的真实感受,尝试理解这个感受的来龙去脉,体会这个模式给自己生命带来的情绪感受,发掘这个感受背后被压抑的自我愿望与需要。但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评判,而只是观察。 2. 连接共同的人性,在内心建立连接感和归属感 痛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会经历艰难的时刻,这是我们共同的人性,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修的一门功课。这么想,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内心建立起必要的联结感与归属感。 比如第一个案例中的这位来访者,当我引导她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生命力与渴望改变的动力,让她明白经历这些挫折其实是有意义时,她的认知和韧劲就都被激发出来了。我进一步引导她与父母完成和解。她通过写信沟通,终于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她,只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她敏感的内心,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她终于找到了内在的联结感与归属感。 3.对自己友好,用友善的态度和自己打交道 自我关怀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某种令人压抑的痛苦体验,同时也有能力去感知这种体验带来的感受,并且还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用足够的爱与善意来照料自己,照料的方式可以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身体上的,也可以是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你自己来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比如在两段感情里都遭遇出轨的来访者,她很容易因为自己做不到一些事情而自责。我引导她想象如果是她女儿犯了这些问题,她会怎么说。她说会选择去安慰女儿,告诉她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引导她对自己的内在小孩给予同样的安慰,比如“亲爱的,我很高兴你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需要与底线。你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小小的一次偏离目标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希望你能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 当她真正找到一些积极体验后,我发现她开始有了信心,从谷底一步步往上爬,后面开始去参加读书会与朋友分享,自己也开始重新创业,尤其是开始用心照料女儿。她让自己的内在模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也逐步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安全感与价值感。 依赖与控制 另一半控制欲太强怎么办? 上一讲介绍了如何解决在关系中因缺乏安全感而过于黏人,并导致感情出现裂痕的问题。我们从内在模式的角度分析了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增加安全感,成为安全型恋人。其实,在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还有一个非常极端的表现,就是变得喜欢控制对方,希望对方完全依赖和顺从自己。而作为被控制的一方,往往会很矛盾,一方面被对方控制得喘不过气,觉得心累,另一方面好像又觉得对方很在乎自己,舍不得分开,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纠结之中。 “受害者监牢”,控制与依赖关系的困局 我的一位来访者,她的老公就属于控制欲极强的类型。她老公能力很强,喜欢操心,也比较追求完美,所以他对我这位来访者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惯和职业规划等,全部都要管。刚开始,我的来访者还觉得老公这样是因为关心她。因为父母做生意很忙,从小对她缺少陪伴和照顾,所以当有一个如此关注和在乎她的人出现时,她还挺庆幸的,并且觉得老公是真的很爱她。但是,慢慢地,她的窒息感越来越强,因为一旦不按照老公的建议来,对方就会不依不饶,甚至会采取指责、冷战、谩骂等各种方式逼她就范。她觉得心越来越累,很想逃离,但是又觉得对方还是很在乎她的,舍不得,而且他们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她不想让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 这样的情况在亲密关系当中并不少见,我把它们统称为控制与依赖的关系模式。在这样的关系中,谁都不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既是迫害者又是受害者。大家都困在“受害者监牢”的三角关系中。“受害者监牢”这个概念由卡普曼提出,又叫作卡普曼戏剧三角理论,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代表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三个角色。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非常稳定的结构,所以一段关系中这三个角色也会形成稳定的纠缠关系,同时角色之间还可能发生互换。在一段病态的纠缠关系中,往往会呈现出受害者、迫害者与拯救者的三角关系。 迫害者的主要表现特征是爱指责,他们比较缺乏同理心,会使用各种语言暴力和挑剔行为来贬损对方,不断指责与打压对方,降低对方的价值感,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概括来讲,他们的行为逻辑就是“我行,你不行”。 而拯救者的特征是包办,有求必应,并且无原则地帮助对方。但这种看似慷慨行为的背后逻辑还是“我行,你不行”,他们通过帮助对方来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感觉。和拯救者相处,因为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分内之事也无须操心,被帮助者会变得越来越无能,从而越发依赖拯救者的帮助。 受害者则经常以懦弱和依赖的形象出现,其心理逻辑是“我不行,你行”。他们经常在接受对方帮助的同时,内心又充满委屈与抱怨,但因为他们认定自己是无能的,所以也只能忍受迫害者的挑剔指责,或者寻求拯救者的帮助。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中,他们内心的价值感又会进一步降低,从而被牢牢地控制而无法自拔。 就像我刚刚提到的案例,男方最开始是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的,对女方的关怀无微不至,提供全方位帮助。女方一开始很享受这种状态,也慢慢习惯了对男友的依赖,但随着控制与依赖关系的进一步加深,男方开始表现出“迫害者”的特质,内心“我行,你不行”的逻辑贯穿在两个人相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个时候女方有点受不了了,开始出现反抗,而男方往往会控制得更厉害。女方越来越觉得自己成了“受害者”,但是骨子里面其实已经缺乏自信,也习惯了依赖,加上反抗往往引来更强烈的控制,所以慢慢地她感觉反抗是没有用的,于是形成了心理学上“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指的是因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对现实失望,从而出现任人摆布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上失败,认为凭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结果时,他就会放弃在这件事上再做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然后又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结果就变成了破罐子破摔。比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长期遭受家暴的来访者,比起奋起反抗暴虐行为,往往更容易选择消极被动地接受,因为他们认定了即使反抗也无法改变现状。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改变内在模式,成为安全型恋人: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714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文风即本质09-13
2 熟知正能量语录大全的文化传承09-12
3 经典句子,笑料不断的精彩合集!09-12
4 经典句子,每一句都能戳中笑点!09-12
5 职场加油语录攻略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