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两代人之间观念冲突的解决之道,我想给大家几个大方向上的建议。
1.明确边界,权责清晰
两代人之所以容易处成相爱相杀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边界不清。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买房的首付款都是双方父母倾囊相助,生了孩子以后也要靠父母带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说服父母接受自己的观念确实有点底气不足,就更别说要求双方父母尊重自己,想只过二人世界,需要收入和独立能力做支撑才能自由选择,当然,夫妻之间及两代人之间的默契与相互尊重也是促成这种独特相处模式的原因。
我和妻子Emma也是这样,当初没有选择要求父母给我们买房,经济上也非常独立。我更是从18岁以后就基本没有花过家里的钱,我们也会明确和父母说明自己的边界。所以父母尽管本身很传统,但是从来没有过度干涉我们的生活,不管我们出国,还是要不要小孩的决定,父母都很尊重。这对我的父母来说其实非常难得,因为我父亲对我几个姐姐的生活干涉还是比较多的,但在我这边却很有边界感,很尊重我们。所以,边界的划定真的和自己是否足够独立以及是否有足够清晰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可是如果确实没有办法脱离父母的帮助和影响,那么至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们要跟父母确定,你们夫妻双方才是管教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很多年轻人生完孩子后就成了甩手掌柜,全靠双方父母带孩子,又嫌父母一辈的育儿理念陈旧,那真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明确自己是孩子的第一养育人,父母是辅助角色,对于哪些事情需要老人帮忙,哪些事情必须自己来,最好一开始就确定大致范围。刚开始老人可能有点不习惯,但坚持下来就能形成清晰的边界,反而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这个边界最好能够用家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在确定之前可以先和老人讨论,征求老人意见,然后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来确定执行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夫妻二人首先要有严格的执行意识,如果老人的执行情况不理想,对他们尽量不要用惩罚的手段,而要用奖励。慢慢地,老人知道你的家规不是针对他们,也会逐渐接受。毕竟清晰的规则谁都愿意执行,只是要让规则有温度而已。
2.懂得感恩,真诚以待
对于老人帮忙带孩子的行为,年轻父母一定要心怀感恩,毕竟这不是个轻松的活儿,老人因为见识的差距确实可能有些观念落伍,但这绝不是挑剔或者指责老人的理由,毕竟老人是在用心帮你带孩子。所以,随时肯定老人的付出,看到老人做得好的方面随时鼓励,并且花点钱让老人参加一些育儿课程,花点时间陪老人一起体验育儿和娱乐活动,这些投入是你们应该做的,要让老人觉得为你的付出很值得。
我有个朋友在这个问题上就处理得非常好,尽管和比较强势的公婆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双方相处得很愉快。而她就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
在对待公婆的态度上,她始终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始终做到尊重。这里的尊重是指如领导般的尊重。她一直强调,不能把婆婆当亲妈,随意甚至放肆地对待,而是要把婆婆当领导,要恭敬有加。二是真正关心公婆,对公婆的健康与喜好很上心。比如她婆婆平时会犯风湿性关节炎,不能走远路,她到日本旅游时就会给婆婆带一副很好的护膝。她公公耳背,她会带着公公去配助听器。过年过节她也会给公婆准备礼物。公婆刚开始还会推辞,后面也习惯了,了解了儿媳的为人,在她怀上二胎时,完全是尽心尽力地在照顾。
她还告诉自己做好60分妈妈就行,和公婆相处,在育儿理念上有一些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要接纳。比如她公婆特别心疼孙子,儿子参与冒险的体验很少,在幼儿园里都不敢滑滑梯。但她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对公婆有抱怨,因为公婆能够尽心尽力带孩子她已经很感激了。至于孩子的这个问题,她有时间和耐心来慢慢影响孩子,这是孩子成长本身就需要修的功课,无须焦灼。
这是真正的内心自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更强大,所以她收获了与公婆一家其乐融融的三世同堂的生活。
3.注意语气,把握时机
和老人沟通,语气如何比内容正确与否要重要得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在交流时候的印象,内容的影响只占7%,余下的93%是由说话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决定的。
所以和老人沟通时,要始终提醒自己注意语气。
一是尽量用“请、谢谢、好吗?”等礼貌用语,用询问与商量的语气给予老人尊重。
二是要积极倾听。要能够听懂父母的弦外之音,理解父母唠叨背后的需要,按照我在积极倾听中提到的技巧对父母的感受进行确认,对其需求给予有效的反馈。
三是要简明对话。简明对话对于和父母的沟通太重要了,尤其是对比较注重权威和敏感的老人,尽量用“我怎样”来代替“你怎样”,避免评价与指责,学会温和而坚定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确认对方的感受与需要。
除了语气,和老人沟通的时机也很重要,我在前面提到“先讲情,后讲理”,和老人的沟通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我们的父母辈接受的还是非常传统的孝道教育,他们很少能正面表达情感,对于子女也是全身心付出,但付出的背后其实是期待子女的感激和认可的。所以,老一辈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如果我们说话不注意时机,很可能不经意间就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我专门讲过“窄化效应”的应对,和老人沟通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当他们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你的观点再正确再科学,他们也无法真正接受,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们。这个时候,做子女的一定要注意冷静下来,等他们情绪平复了再温和地和老人沟通,效果会更好。
尤其是针对敏感的婆媳关系,更不要因为被情绪淹没而撕破脸,因为撕破脸再挽回就非常难了,更需要注意谈话的时机和语气。
4.先说优点,再谈问题
很多老人其实越活越像孩子,需要被哄着、被肯定。如果要指出老人的问题,我推荐一个心理学上非常有用的沟通方法——“三明治”沟通法。
所谓“三明治”沟通法,是指先说优点(表扬),再谈问题(建议部分),最后再回到表扬肯定。具体来说,就是把谈话分成三个部分:先给一个正面的评语,中间夹一个不那么入耳,不过对对方有帮助的建议或内容,最后再以一个正面的、鼓励性的结尾,不让对方难受。大多时候,“三明治”理论能让人听得进你的建议、评价或看法。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情绪倾向,每个人都喜欢得到赞美和肯定,害怕被人批评,尤其是爱面子的老一辈。因此在给他们好的建议时,要先去赞美对方的优点,再给他一些建议,最后再送上对他的期许。如此一来,人在接受别人给他的意见时,面子比较挂得住,心里感受到尊重,对建议的接受度也会比较高。具体到我前面提到的案例,其实女方可以这样对婆婆说:
先说优点——“妈,您一直尽心尽力,对小朋友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真的特别感激您。尤其是我,本来因为孩子和工作要两头照顾,累得不行,您来了以后,我真的轻松了不少,每天回家也有热饭吃,现在状态好了很多,我都经常和老公说,妈真是给我们帮大忙了!”
再说问题——“不过呢,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我们一直在听×××育儿专家的课程,她的孩子上了清华,并且各方面习惯都特别好,她特别强调我们年轻人不要偷懒,一定要做孩子教养的第一责任人,就是让我们负起责来,这样以后在帮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的时候才能真正树立权威。”
最后表扬肯定——“我和老公都非常欣赏她的教育理念,也特别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栋梁之材,为我们家争光,所以有机会您和我们一起去听听她的培训课程,我觉得对于我们在培养孩子理念的一致性上肯定会特别有帮助,我也很愿意和您齐心协力把孩子的习惯真正培养好。妈,您看如何?”
这对夫妇经过几次咨询,学以致用,在跟老人的沟通中注意用对方式方法,特别是尝试用“三明治”沟通法,和老一辈的沟通效果非常不错,真正开始体会到三代人其乐融融相处的感觉。
三角关系
老公总替婆婆说话怎么办?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代际问题,有法可解: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705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幽默的力量无法抵挡!09-12
2 职场拼搏语录秘籍大全集09-11
3 职场智慧语录集09-12
4 人才学习等级差异的重点说明09-12
5 经典句子:经典语言的高雅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