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对于银行来讲,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不但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而且还能凭借对客户的信贷支持巩固与客户的联系,以便交叉推销其他金融产品。贷款业务是银行提供给社会的金融支持,对于现代经济的正常运作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银行资产业务结构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就目前而言,贷款业务在银行的资产经营业务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西方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的比重大概在40%到50%左右,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一般维持在50%到60%之间。贷款业务中产生的风险是银行主要的资产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贷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偿还不了形成逾期、呆滞或根本无力偿还的呆账贷款,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贷款的安全性是相对的,风险性是绝对的,而且收益的多少往往与风险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如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保障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是银行资产风险管理要解决的问题。而分析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前提。
1.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国家政策的变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以及借款人的资信情况的恶化和道德风险等都会导致银行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归纳起来,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 第一,外部原因 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财政和银行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干预过多 财政和银行关系没有理顺导致财政与企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失衡,银行信贷风险加大。我国中央财政前些年连年出现赤字,国有企业的注资未能增加,因此商业银行实际上代理了财政的职能,在财政拨补不及时、欠拨甚至不拨的情况下,行政部门通过行政命令让银行通过贷款的形式弥补财政不足。这样,财政把供应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的重担压到银行的肩上。而在企业效益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贷款难以收回,利息挂账,甚至经常要求冲销企业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膨胀。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地方政府仍习惯于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将商业银行视为当地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通过点贷、保贷、摊派等手段,一方面使企业过于依赖政府和银行贷款,缺乏资金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严重干扰银行按照贷款自主的原则发放贷款,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剧。 (2)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企业负债经营过度,挤占银行大量贷款 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缺乏起码的承担财产责任和清偿债务的能力。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贷款维持生产和经营,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地转嫁到银行身上,过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和过低的有限责任能力给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带来了风险:一方面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而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应收未收的利息增加。很多国有企业不善于把握市场需求,使得大量产品积压,从而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沉淀、呆滞,贷款收不回,银行的贷款资金大量地被这样的不良资产挤占,贷款规模逐渐缩小,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损害。 (3)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银行债权损失严重 近些年,我国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不少企业借改革之名采取多种方式将银行的债权搁置、推托、逃避,导致银行债权大量受损或丧失。 (4)金融市场不完善、不规范,银行难以分散和化解信贷风险 正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不完善,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普通的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而居民有钱但没有良好的投资渠道,只能把资金放到银行,银行成了主要的资金流动通道,承担了太重的资金融通压力,一方面是对企业的软债权,一方面是对居民的硬债务,银行成了社会资金风险的聚集地。而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手段落后,难以有效地化解这些风险。 第二,内部原因 银行对贷款的发放有决定权,银行信贷风险的另一个来源正是银行自身。 (1)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过低,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8%的标准。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的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过低,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还沿用着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加上风险与利益机制不对称,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对资产损失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少预防信贷损失的有效手段,对部分项目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致使项目失败形成信贷风险。此外,部分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使一些能够挽回的损失,由于措施不对或实施不力而无法挽回。 (二)信贷风险的种类 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面临这样几种风险: (1)市场利率风险; (2)流动性风险; (3)信用风险; (4)外汇汇率风险; (5)经营管理风险; (6)政策风险。 (三)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容 1.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原则 (1)保证贷款本金的安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要保证能及时、足额地收回贷款,如果贷款出现了风险,就会影响银行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导致银行危机。 (2)保持贷款的流动性。贷款的流动性要能保证及时、足额地让客户提取现金。保持流动性与安全性是一致的、互为前提的。 (3)争取较高的收益。较高的收益是银行追求的目标,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都是为这一目标保驾护航的。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来源之一,必须保持较高的利息收入。 2.信贷风险判断方法 识别银行贷款的内在风险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前提。将贷款按风险大小分类进行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贷款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受银行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的限制,同时也受所掌握的借款人的信息是否全面的影响。只有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因素、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比照信贷风险分类的标准和特征,才能正确确定贷款质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信贷风险判断的方法: (1)信贷风险的预警信号。信贷风险的预警信号是指在信贷风险发生之前出现的,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对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银行发现和预测贷款的风险。以下归纳的一些因素可以作为预先判断信贷风险的参考:①借款人拖延报送(上市公司延期报送)财务报告;②借款人的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③借款人的长期债务大量增加;④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发生重大变化;⑤借款人的存货突然增加;⑥借款人的产品成本上升或利润下降;⑦借款人依赖短期借款来满足长期资金的需要;⑧借款人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⑨借款人的管理层发生变化;⑩借款人厂房和设备未得到很好的维修;⑪借款人的存款不断下降;⑫借款人延期支付银行利息和国家税款。 当发现借款人出现上述一种或者几种情况时,银行应及时作出反应,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协助借款人解决问题。 (2)各类信贷风险程度的判断。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对客户信用状况的总体评价,即客户资信评级;二是对每笔贷款的风险确认,主要是贷款项目风险评级。对信贷风险通常有不同的分类,如1998年以前在我国贷款的分类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大类;而以美国为例,通货监理署(OCC)把银行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目前我国也是以五级分类法的主要特征作为信贷风险程度的判断依据。①正常贷款:借款人有能力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没有有问题贷款;②关注贷款:借款人目前有能力还款但存在一些可能对还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借款人净现金流量减少、销售或经营利润下降、关注财务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等等,须加以监控;③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债,如借款人出现支付困难、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借款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套取银行贷款;④可疑贷款:借款人面临严重问题,已无法足额还贷,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部分损失,但由于贷款正在重组等原因,对损失程度难以确定;⑤损失贷款:即在采取所有可能措施和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小部分,如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抵押物的价值不确定、贷款项目已长期停建、复工无望。 以上的判断标准要结合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贷款逾期期限,综合诊断贷款各类风险。 3.信贷风险的管理措施 信贷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和信贷风险的处理。 第一,信贷风险的防范 信贷风险的发生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从内部来讲,银行自身管理不善、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有误、贷款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工作不力都是风险来源。信贷风险的防范首先从这些方面加以考虑。 (1)严格贷款政策,严格遵循贷款发放的操作程序,降低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应当集中于有经济优势的领域,并且银行的贷款不应超过其经营范围。贷款规模增加,贷款质量也应提高。应当按规定执行贷款申请,划分贷款登记、贷款审批,以及系统地评价贷款执行情况和质量等贷款程序,要按照贷款审查兼顾“三性”原则,在保证有足够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的盈利性,银行信贷人员切不可违背信贷政策,擅自向不太了解的领域或效益较差的企业投放贷款。要注重贷款决策的科学化、贷款协议签订和履行的法律化,对于未按照贷款协议使用贷款的企业要通过贷款检查及时纠正。 (2)严格对借款人的信用管理 贷款的信用分析主要包括“5C”因素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如果借款客户的各项信用指标都满足银行要求或达到行业和国际通用的比例,那么银行对借款人的放款就有了坚实的信用基础。对借款人的信用除了从其财务报表数据进行静态分析外,还要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综合考虑借款人的履历(是否有破产纪录、经营纪录是否属实)、借款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的借款目的、借款人的规章制度变化是否符合常规等因素。 (3)做好贷款的跟踪监测工作 贷款一旦发放,信贷人员就必须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定期与借款人联系,密切注意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尤其是现金流量的变化,目的是在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之前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对策。 第二,信贷风险的处理 一旦确认银行某笔贷款有风险,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信贷资产保全,保证贷款得以偿还。具体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利用贷款抵押或贷款担保,转移或防范信用风险。贷款抵押要求借款人以其自有的一定财产作抵押,并同意在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有权处理这些财产。这样,一旦借款人无力或不愿偿还,银行可以通过对抵押物的处分来弥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从而达到信贷风险防范和规避的效果。贷款担保是借款人借款时由担保人的资信保证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督促借款人履行贷款合同,保证债权实现。 (2)依法收贷。在借款人不能提供或提供不足担保或者抵押品时,银行可以通过诉讼途径收回拖欠的贷款。通常情况下,银行通过征集资产、拍卖资产、扣押收入和清算债务来收回贷款。 (3)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银行自有资本金比率,增强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完善信贷风险的内控机制,加强市场研究,开展风险预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资产风险管理: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669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经典之句,搞笑到爆09-19
2 点燃文字之光,入心文案句子09-02
3 俗语素材经典09-12
4 经典句子:富有深度的经典话语09-12
5 运用认知对策来改变强迫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