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本控制的程序
企业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定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成本控制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1)制定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在成本发生前,预先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和依据技术方法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作为员工努力的目标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从而起着成本的事前控制作用。具体包括:对成本进行预测,为确定目标成本提供依据;在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目标成本;把目标成本分别按各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级和个人,实行归口分级管理,以便于管理控制。 (2)监督成本的形成 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将成本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对比,严格按照成本目标对一切生产耗费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审核,把可能产生损失浪费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地揭示和分析实际成本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且把各种成本偏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有关的责任单位,以利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及时纠正偏差 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归属,从而制定有效措施,以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和损失的再次发生。进一步修订成本控制标准,改进各项成本控制制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控制的方法 由于成本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经过差异分析进行的价值控制方法,也有利用技术革新、组织结构的协作制约功能的非价值控制方法。人们从中归结出以下几种。 (1)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法是指以具体的责任部门、单位或个人为对象,按照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对其可控成本进行成本控制。采用责任成本法,对于合理确定与划分各部门的责任成本,明确各部门的成本控制责任范围,建立责任成本制,进而从总体上有效地控制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将各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责任成本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可将降低成本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部门及个人,使其自觉地把成本管理纳入本部门或个人的本职工作范围,使成本管理落到实处。由于建立责任成本制,可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个人主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设备,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来降低成本。 (2)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以作为控制成本支出的依据,考核成本支出的方法。标准成本法是一个包括制定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包括实物量标准和价格标准)、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 标准成本法事先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产品成本以标准成本计价,同时设置材料价格、数量差异、人工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等核算科目,以核算各项成本差异,期末企业一般将各项差异转入产品销售成本科目。 这种核算法的优点是将成本差异核算得非常明细,对企业的内部成本考核有一定的帮助。缺点是会计处理过于繁杂,成本核算过于简单,忽略了企业管理所需的精细化的实际成本数据,无法做到对生产经营过程的详细指导。标准成本核算法较适用于标准型号产品的成本核算,不适用于客户个性化要求高、设计变动频繁的产品。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简化存货核算的工作量,对于存货品种变动不大的企业尤为适用,而对于单件、小批量和试制性生产的企业比较少用。 (3)作业成本管理法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法的具体操作是将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各个作业中心,将间接成本费用按照合理的方法划分到各作业中心,然后根据各产品在各作业中心的作业量,将各作业中心的间接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业成本法并没有将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纳入到作业中心核算,关注的是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性,忽略了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的精细化核算。因此它只适用间接费用占较大比重的企业。实施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时,统计工作量较大,操作烦琐,需要额外增加大量人力资源,因此在企业的推行中遇到了较大阻力。 (4)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对有独立的制造过程的产品进行利润预算控制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法的目的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及设计阶段设计好产品的成本,而不是试图在制造过程降低成本。在计算目标成本时供应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需要降低特殊组件的成本,厂商需要询问它的供应商降低成本的渠道,有的厂商已经开始应用一种被称之为供应链管理的方法。供应链管理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发展合作、互惠和长期的关系。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正像买方和卖方之间开展信用一样,怎样解决成本降低的决策也可以通过买卖之间经营的各个环节开展信息共享来实现。买方甚至可以破费在某些业务问题上培训卖方雇员,或者卖方也可派遣人员加入到买方的工作中去,以便了解新产品,以达到共同控制成本的目的。 综合练习 (一)基本概念 控制 前馈控制 集中控制 分散控制 后馈控制 预算控制 成本控制 (二)选择答案 1.下列有关“控制”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控制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B.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一个与计划阶段紧密关联的阶段 C.控制是发现、分析或解决问题的过程 D.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纠正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活动 2.管理人员指导和监督实际正在进行的业务活动,以保证业务的运作符合计划的要求。这种控制方法属于:() A.前期控制B.同期控制C.反馈控制D.间接控制 3.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 A.前期控制B.同期控制C.反馈控制D.直接控制 4.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衡量什么B.制定标准C.如何衡量D.A和C 5.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 A.选择关键点B.拟定标准C.选择控制技术D.建立控制系统 6.“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控制方式中,最重要的是()。 A.前馈控制B.同期控制C.反馈控制D.直接控制 7.控制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是:() A.建立控制标准B.分析偏差原因C.采取矫正措施D.明确问题性质 8.管理控制工作的一般程序是:() A.建立控制标准、分析差异产生原因、采取矫正措施 B.采取矫正措施、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建立控制标准 C.建立控制标准、采取矫正措施、分析差异产生原因 D.分析差异产生原因、采取矫正措施、建立控制标准 (三)判断正误 1.控制过程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属行为进行评价考核的过程。 2.管理控制最重要的是对人的控制。 3.控制职能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4.通过建立控制系统对被控制对象进行的控制属于直接控制。 5.通过提高主管人员的素质来进行控制工作属于间接控制。 6.最佳的控制就是防止问题的发生。 (四)问答题 1.计划和控制的关系是什么? 2.在控制过程中“衡量什么”和“如何衡量”有什么联系? 3.纠正偏差的行动有哪几种形式,它们的差异是什么? 4.试比较几种控制方式的差异。 5.有效的控制系统的特性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成本控制的程序与方法: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1171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诠释情感的经典表述09-13
2 买主的懊悔09-12
3 经典句子:传递温暖的深情话语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到让你笑出腹肌09-12
5 摆脱习得性无助,走出受害者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