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型的员工,认为工作环境相当理想,可惜工作很难胜任,当然谈不上愉快。
工作的胜任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及工作满足感。员工的个别差异,正是领导指派工作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员工的特质如果配合工作的特性就最好不过了。例如,成长需求较高的员工,给予比较复杂的工作;而成长需求较低的员工,则不妨调派比较简单的重复性或标准化的工作。
实施在职训练,乃是促使员工由不胜任到胜任的一种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轮换,则是增加员工工作变化性的有效方式。变化性加大,可以降低对工作的厌倦程度,是工作的横向扩大。工作丰富化在垂直方向有所延伸,可以增加员工的自主责任,使其获得更为完整的满足。工作改善,自然减少员工的游离感,促使其趋向稳定型(5)。
我们考察一位领导有没有本事,第一项就是看他分配工作的能耐有多大。一般而言,十件工作当中,下属有六件以上做得不好,只有四件以下工作还差强人意,我们就会认为,他的领导对他实在不够了解。如果不是故意整人,便是缺乏知人之明,不能够适才适用。 当然,十件工作当中,下属有六件以上做得很好,只有四件以下处理得不够理想,我们会认为这位下属并未尽心尽力,才有此疏漏,对领导指派工作的能力,不致产生怀疑。对这样的下属,领导应该施以在职训练,设计各种不同的情境来磨炼下属,使其在工作中持续成长,保持可用、有用的最佳状态。游离型的员工,若能遇上这样的领导,应该可以安定下来,专心做事才对。 滚石型的员工,由于工作与工作环境俱不合适,因而身不安心不乐。这种心态如果不予以改变,员工就会变成不做事、光捣蛋的滋扰分子,令人头疼不已。 人力资源部最好和他谈谈,不必直截了当地指责他,用一个中国人熟悉的“缘”字来沟通。先说他似乎和现在的领导没有什么缘分,所以处得不愉快,工作绩效也不高。然后让他挑选认为比较有缘的领导,如果愿意接受,便调部门试试;若是不愿意接受,也让他明白,并不是大家都欢迎他。调职之后有所改变,等于救活一个人;没有改变,则问问他的感想。自愿离职最好,如不自愿离职,再由比较接近的同事劝导他;不听,和他家人谈谈;再不接受,人力资源部可以正面劝导其离职(6)。 我们虽然主张情同手足,一家人必须和谐相处,彼此相安。但是,我们也认为有必要时,要不得已而壮士断腕。因为长痛不如短痛,不应该拖拖拉拉,让这些滋扰分子毫无顾忌地不做事、光捣蛋。 由领导直接处理此类问题,有时候很难启齿,也不容易下手。毕竟同一个组织,家丑不宜外扬。说起来领导也有一些责任,怎么把人带成这个样子?由人事主管从旁处理,反而比较客观,也比较好开口。不是领导的错,也不是下属的错,主要在双方的缘分不足,听起来大家都有面子。如果和这位领导不投缘、和那位领导也不投缘,大家心知肚明,这位下属一定有问题,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再留下来,让其自动离职,当然是上策。否则由接近的同事劝他、由家人劝他,仁至义尽,就可以辞掉他。 游离型的员工认为工作环境相当理想,可惜工作很难胜任。对他们实施在职训练或工作轮换,通过改善工作,减少他们的游离感,促使其趋向稳定型。 滚石型的员工由于工作与工作环境都不合适,因而身不安心不乐。对他们可以实施劝导或调换其工作,如果还是不安,则应该当机立断,以免后患无穷。 思考 1.日常工作中,你认为怎样才能消减员工的不安? 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善工作环境以消减矛盾? 3.对游离型的员工与滚石型的员工你是如何处理的? 激励的激励因素 人们对工作不觉得满意, 主要是基于对工作环境的不满。 如果对工作表示满意, 则是满意于工作本身。 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较大的责任, 这些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 它不但对工作满足有积极的影响力, 而且会有效地提高生产力。 维持因素必须加上激励因素, 才能够收到激励的效果。 激励因素要与维持因素相配合, 才有可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安人之外需要增强物 严格说起来,安人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安人之外别无他物,我们这里所说安人之外的增强物,乃是为方便而说的,意指制度以外的一些措施。 制度很重要,但是制度以外的事项影响也相当重大。例如,制度不可能规定领导必须关怀下属、给予及时的辅导、认可并赞扬下属良好的绩效等,但是这些制度没有规定的事项,对下属往往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我们总括一句话:希望下属把工作做好,首先就要解决他的问题。下属的问题,来自他的欲望,而欲望是不断增长的,因此领导替下属解决问题,也是水涨船高,好像永远没有终了。安人是普遍性的,安人之外的增强物,则属于比较特殊性的,需要个别解决才会产生不同的激励(1)。 事实上,按照制度施以激励,被激励的人认为这是规定应该给予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值得特别感谢。有时候还会觉得委屈,抱怨这么多年来,奖赏的标准一直没有调整,跟不上货币贬值的步伐。若是因此而提高,其他人员也会视为因人而调整,发出不平之鸣。我们常常觉得,好像什么都可以制度化,只有激励不应该完全制度化,就是因为一切按照规定,获得奖赏的人不感激,其他的人却认为不公平,大大地降低了激励的效果。当然,完全没有制度也不可行,大家会认为领导的自由裁量权太大,难免有私心、有偏爱。 把有制度与没有制度合起来想,有制度,却留给领导相当大的自由范围。大家对领导格外看重,心目中有领导的存在,而领导也公正无私,自然两蒙其利。 一般而言,激励有以下三大原则(2): 领导站在下属的立场来了解他的感受、要求和苦恼,下属才能够接受领导的关心,并且给予相当的回报。有些人一想到“将心比心”,便认为“要求对方的想法和我一致”,或者“放弃我的观点以便接受对方的想法”。这两种念头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将心比心”乃是“和而不同”,了解他的感受却未必要接受他的感受。同情不一定同意,使双方达到融合的一体,然后彼此合理地互动。只要我心中有你,你的心中也有我的存在,应该可以合理地找出平衡点。 领导认可并赞扬下属良好的绩效,下属开始信赖领导,向领导伸出友谊之手,领导再给予适当的启发或指点,下属就会更进一步,贡献出自己的心力。 要赞扬下属的绩效,而不是赞扬他本人。人都是好的,好人能够做好事,这好事才值得赞扬,而下属会继续去做,同时别人也会跟着模仿,大家一起来做好事。 下属不需要太快流露出自己的感觉,因为领导固然有自由裁量的权力,却也必须多方顾虑各种相关的因素,不一定会那么快速地表现出来。下属可以有所期待,却也应该在时间上耐心等候,才符合将心比心的原则。 领导则应该尽量及时地对下属施以合理的激励,以免下属不耐久候而有所不满。如果确实有其他的顾虑,最好先暗地里告诉他,使其情绪平稳而耐心等待下去。有时候坦诚告诉下属自己的苦衷与无奈,也能够打动下属的心,收到激励的效果。激励某人,若是因此而引起他人的不满,对激励而言,实在是顾此失彼,很不值得。 安人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安人之外还需要一些增强物,即制度以外的一些措施。 领导与下属都遵循激励的三大原则,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彼此将心比心,力求合理的平衡点,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适当调派工作或劝导另谋高就: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11533.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09-12
2 墙上的画09-19
3 【全面认识创新性思维】09-12
4 读幽默故事,学团队管理09-19
5 【麦肯锡团队的“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