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的精力消耗并非是过度疲劳、效能打折和体力崩溃的直接原因,持续消耗加恢复不足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日本人创造了“过劳死”的概念,通常表现形式为心脏病和中风。第一起过劳死案例发生在1969年。日本劳工部自1987年开始公布过劳死相关数据,全国过劳死受害者委员会于次年建立。每年,日本有数以万计的死亡案例与过劳相关。研究者发现过劳死亡的5个明显诱因:
妨碍正常恢复和休息模式的超长时间工作
妨碍正常恢复和休息模式的夜班工作
无假期无休息的工作 高压无休息的工作 高强度体能消耗和持续高压的工作 这五种诱因的共同点在于长期的精力消耗模式和缺乏间歇休息。每年工作3120小时(平均每周超过60小时)的日本工人从1975年的300万增长至1988年的700万,劳动力占比从15%增至24%。某个案件中,一位年仅45岁的工人突然身亡,专案调查组发现他已连续工作13天,其中包含连续6天的夜班。他在马自达汽车公司的引擎组装线上工作,工厂的标准是20分钟组装完一辆车。本意是提高效率的方式让工人们吃不消,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研究者总结道,“工人们就像旋转轮上无助的小白鼠,一旦停下就会被电击惩罚。”美国还没有类似的针对过劳影响的研究,但美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周工作时间超过日本的国家。 南希•伍德哈尔是精力充沛的职业经理人,也是《今日美国》的创刊人之一。作为典型的成功人士,她曾说:“我不是那种可以坐在游泳池旁放空脑袋的人。我总会带一支录音笔去游泳池,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夺走我的录音笔会让我感到不适。人们总是对我说,‘南希,歇歇吧,给自己充充电’,我会说,‘把这些点子记下来就是充电’。一支录音笔会让你更加高效,手机和电脑也是。把这些东西都带上,我就不需要停工休息了。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我。” 然而,就在慷慨分享工作方式后不到10年,伍德哈尔就因癌症去世了,享年55岁。她的工作习惯与早逝是否相关还不能下定论,但她的情况跟过劳死的日本工人并无二致。许多证据表明,高度单线化的生活方式,包括暴饮暴食、睡眠缺失、心焦气躁、缺少锻炼、长期压力过大等都有高致病风险,甚至可能导致过早死亡。 巴塞多氏病是过劳死的先兆,也是长期承担压力的后果,在过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尤其高发,因为他们总是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却极少休息和恢复。巴塞多氏病的症状有:静止心率升高,胃口不佳,睡眠不良,静止血压高,易怒,情绪不稳,失去动力,受伤、感染几率增大等。我们也在客户中发现了许多同样的症状。 威廉是一家大型消费品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他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表现障碍。早上到达办公室时他还精力满满,然后高强度地做事,在午餐之前已经完成了一天中70%的工作。然而刚到下午,他的精力就摇旗投降了,连同他的工作热情和专注力一同丧失。等晚上回到家,他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了,拿不出一点精力分给家人。他怀疑自己患上了莱姆病或慢性疲劳综合症,就预约医生做身体检查。检查结果是否定的。这到底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压力增加而能力不足。 50岁的威廉已经不具备他40岁或30岁的恢复能力了。为了维持现有体力,他应当更注重间歇休息。 结束我们的咨询课程后,威廉在工作安排中加入一项小小的变化。他开始每90~120分钟休息一次,吃点东西喝点水,出去走一走。仅靠这一项改变,两周时间内,威廉估计自己下午的精力上升了30%。 精力超支怎么办 定期恢复精力确保我们可以持续全情投入——只要生活对我们的要求不会改变。但一旦生活的要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即使全情投入也达不到要求,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充满了矛盾,也违反了常识。为了提升能力,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增大压力,随后得到充分休息。提升肌肉极限,就要说到“超量补偿”的概念。若现有的肌肉力量不足以达到要求,身体就会通过制造更多肌肉纤维来应对下一次刺激。 通过超极限消耗精力并有效恢复, 我们会在各方面成长 同理,我们发现情感、思维和意志层面的“肌肉”也有增长空间。人们从本能上抗拒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恒定性是一种平衡,是维持生理现状的表现。一旦我们挑战这种平衡,就会触发警报系统,提醒我们正在进入未知领域,敦促我们返回安全地带。在遇到真正的危险时,这种警报非常有用,有助于我们自我保护。因此即使是为了塑造肌肉,我们也需要冒着受伤的危险。但如果停留在正常范围内使用肌肉,肌肉永远不会增长。 拓展能力需要 为了长期回报接受短期不适 追求长期效益和健康时也会出现同样的矛盾。“我们可以不投入任何意志精力就获得乐趣,但是只有在倾注关心时才谈得上享受。”《心流》的作者、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写道,“最佳时刻,往往发生在一个人的身心为了达成艰难目标或完成有意义的事情,而自愿达到极限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一件事情的乐趣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少。即便我们惧怕改变,自愿应对挑战、敢于革新依旧能够为我们带来深深的满足感。 是否愿意挑战舒适区有部分取决于我们潜在的安全感。不管我们多么焦虑地尝试填补空缺,都不会倾向于做出让自己不适的选择。一旦燃料不足,感觉到对自我存在的威胁,我们会选择贮存现有的精力,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我。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防卫支出。如果想获得持续成长而非固步自封,准确评估生活的威胁等级就尤为重要。 超出极限与定期休整的平衡 我们在整个人生中都会面对大小不一的风暴,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层面比比皆是。当风暴的力量非现有体力所能抗衡,可能会导致骨折或者心脏病,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受伤的部分不再暴露于危险之下。外科医生会用石膏保护断裂的骨头,或要求心脏病患者卧床休息。但我们不能一直佩戴石膏或者一直躺在床上,因为静止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无力。 复健是我们系统性地恢复能力的过程。复健的方式大同小异:让受伤的部分承受从轻到重的压力。用力过猛或操之过急都会导致二度受伤,不仅是骨折的手臂或受伤的心脏,其他层面遭受打击时同样如此。如果你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刚刚失去心爱的人,或者最近被开除,你的第一选择应该是疗伤和康复,给自己重整旗鼓的时间。重塑能力需要把自己再一次置于曾经受伤的环境。只要恢复得充足,我们的极限都会达到新的高度。 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主动拓展能力的情况。试想,一个婴儿冒险离开母亲身边,一定会经常折回来看她是不是还在原地,他是在测试自己的安全区。母亲宽慰的微笑是孩子情感精力的源泉,让他敢于向未知前进,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若这一点得不到保证,他就会跌跌撞撞地投回母亲的怀抱。成年人也一样,我们遇到威胁也会退缩。恢复是治疗和鼓励的过程,我们通过恢复才得以重新投入风暴之中。因此,当我们面临挑战而不是威胁时,也会愿意主动拓展自我,即使意味着需要冒风险或接受不适。 当我们第一次向罗杰提出,缺乏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承担足够的压力时,他觉得难以置信。“我的生活压力从来没有这样大过,”他坚持道,“我的老板帮不了我,我还要管理众多的下属,市场资源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多。如果你们的理论是正确的,我怎么没有变得更强?”许多客户最初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对此,我们的答案是,能力拓展的关键在于,既要超出日常的极限,又要定期休整恢复,二者兼备才能成长。罗杰显然没有做到后者。他在体能和意志层面没有尽力拓展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肌肉”长期使用不足,只会继续萎缩下去。 在思维和情感层面,罗杰又犯了过度训练的错误,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整,便把自己一次次推入过度的压力当中,结果只能让自己越来越难以应对压力。因为不重视休息,他只会继续逼迫极限,导致恶性循环。他需要的是排毒的时间和改变的方法,允许自己定期恢复情感和思维精力。某些层面过度训练和另一些层面训练不足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在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下,我们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过劳致死: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733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眼神交流02-20
2 创业初期一定要按比例出资吗对吗09-18
3 帕累托法则09-12
4 各个级别的核查清单09-12
5 经典句子,幽默中体味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