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旦发现全球金融体系有多么错综复杂,及其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决定性作用,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金融动荡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这不光是金融机构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每家企业及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引发金融动荡的因素很多,政府相关机构的袖手旁观,使得问题更加严重。2007年年初露端倪,到2008年9月达到顶峰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所有人突然发现金融体系是如此不稳定,而且如此不可控。让西方国家雪上加霜的是,它们面临的不断膨胀的政府债务、日渐高企的失业率、停滞不前的社会消费,以及不断萎缩的投资等诸多挑战,事实上加速了全球重心的转移。金融危机重创了西方国家的整体信心,商业活动急剧萎缩,投资意愿降至冰点,政治局面波动不定。西方国家的内忧使它们忽视了新兴国家正在快速崛起,尤其是导致美国产生巨大贸易逆差的中国。事实上,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其影响将长期持续,未来还会对全球经济及政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危机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其中包括通过了《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旨在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并持续分析、不断披露金融体系的既有问题,以及还有哪些遗留问题需要解决。相比加强监管,后者也许是更重要的(我对金融危机根源的分析,请见附录《全球金融危机: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但残酷的现实是,解决方案遥不可见,更多问题迎面而来。
危机的根源在于,华尔街金融机构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贪婪。他们运用证券化的种种创新手段,不断提高杠杆率。此外,完全不受监管的所谓影子银行体系,也是重要的推手之一,其中包括美国2.6万亿美元的货币市场。没有人想过,个别机构的肆意妄为,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甚至崩塌。总而言之,系统性的全局观是完全缺位的。当时美国国际集团(AIG)承保了近80%的有毒金融资产,没有人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其实这就像一条大河被其多条支流带来的淤泥堵塞了河道,汹涌的洪水把村庄冲得七零八落。更要命的是,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直信奉,市场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而且当时布什总统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全球金融系统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但即使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政府还是坚持各自为政,各监管机构还是各行其道。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各监管机构、政府及国会。这样的监管体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首先是多头监管,缺乏协调,基本属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而且,相比那些金融机构高薪聘请的顶尖人才,政府部门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监管机构与金融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以高盛为例,许多高盛的高管到美联储、财政部以及其他机构工作,同时高盛也聘用了很多来自这些机构的高管,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分别是克林顿时期的财长罗伯特•鲁宾和布什时期的财长亨利•鲍尔森。鲍尔森主导了2008年的救助计划,并任命前高盛副总裁尼尔•卡什卡利负责管理规模高达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基金。监管机构当然需要懂金融,但是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大量且频繁的人员流动,使得政府监管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由于议员普遍缺乏金融专业知识,而且经常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国会法案也很难真正触及金融机构的核心问题。 即使像美联储这样致力于有效监管的机构,其努力也常常被资本市场的洪流所淹没。监管机构与资本市场陷入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监管机构决策时,必须把资本市场可能的反应考虑在内,因为资本市场会预测央行政策,制定相应对策。资本市场的对策很可能会使监管机构的努力功亏一篑。 还有一些机构貌似与金融体系没有瓜葛,也没有法定权力,却对金融体系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种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它们的评级会直接影响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命运,因为资本市场依据它们的评级来制定投资额度及回报要求。评级下调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大跌,或利息成本大幅上涨。虽然拥有决定他人命运的权力,这些评级机构却不用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负责。在金融危机之前,它们给垃圾证券的评级是3A级。更糟糕的是,全球金融系统极不透明。规模巨大的大宗交易常常是依据特定算法,由电脑自动完成的,也就是所谓的暗池交易。这些交易不通过交易所完成,因此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就无法受到监管。于是,危机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不断积累,不断发酵,这就是市场不能自我修正的原因之一。不是所有人都按着同样的游戏规则行事。比起资本市场中纳秒级的处理器及最先进的交易系统,监管机构的硬件设备完全不是对手。 最后,对金融市场的控制集中在个别超大企业手中。查尔斯H.弗格森在他的《监守自盗》一书中谈到了金融危机:“危机尚在萌芽阶段时,美国金融业主要由五大独立投行、四大金融集团、三大保险公司以及三大评级机构掌控。”每家机构规模都如此庞大,任何一家的伤风感冒都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他还补充说:“如果按金融产品来看,单个市场的集中度比整个行业还要高。例如,五大独立投行机构控制着全球95%以上的衍生品交易,其中高盛和摩根大通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几乎是所有短期利率的基准,而该利率的制定完全由十几家银行控制。五大投行把持着全球股票上市业务,它们经常相互合作,并收取相同的费用。” 据知情人士透露,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决策基本是由最多不超过50位的业界大佬制定的,他们都来自上述金融机构,还经常从一家跳到另一家,有时整个团队都会被另一公司挖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业界大佬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圈子,其中不仅有银行家,还包括监管者。这些监管者要么曾在这些公司工作,要么在其短暂的任期结束后,就会加入这些公司。 独立思考不可盲从 了解全球金融体系的运转模式之后,你就能独立思考,真正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还能把握资金供给趋势和基本资金流向,敏锐洞察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溃的流动性过剩。你可能会想,这些复杂问题还是留给专家吧,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三个原因: 第一,即便是最受尊敬、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也只精通某个学科或某个特定领域。他们往往从各自特定的狭窄视野出发,来分析理解整个金融体系。虽然他们经常提出深刻而伟大的见解,但这些见解仍然受限于其擅长的某个领域,不能反映金融体系的全貌。第二,每个专家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最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市场有自我修正的能力,政府不应干预市场;与之针锋相对的是,只有有效监管,才能防止市场失灵,才能纠正偏差。两派专家根据不同的理论体系,基于完全不同的假设,构建了许多算法复杂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模拟的只是金融体系的某个组成部分,而且种种假设隐藏其中,因此其科学性及有效性都值得商榷。第三,许多来自政府和私营渠道的信息是定性的,而且很模糊,看起来精确的信息也常常是错的。例如,美国的失业率统计是出了名的变化无常。 因此,对于那些文章常常见诸报端的专家,你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判断。你可以参考他们的信息和某些见解,但一定要独立思考,形成对整体系统的认识和判断,看到最高层面的趋势,把握真正重要的核心。过去市场环境变化较小,人们按部就班,依靠直觉就能发现关键信息。但时代变了,现在你要从纷繁复杂、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中大海捞针,找出关键因素,并把这些因素有机串联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许多人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验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时你就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只要你坚持下去,就能更加敏锐,更加富有洞察力。 例如,大量游资涌入,对巴西国内汽车制造业意味着什么呢?游资涌入,本币升值,无形中进口车的价格下降了,而国产车成本却增加了。长此以往,这将对巴西当地汽车制造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如何应对呢?单个企业缩减成本是不能解决这样的宏观问题的,也许是该政府出手的时候了。不是要政府救助,而是要政府对进口车加收关税。那政府为什么愿意这么做呢?因为本国汽车制造企业会联合起来,共同向政府呼吁:如果政府对此袖手旁观,那会给整个汽车行业,乃至整个巴西经济带来多么严重的危害。 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即使是游资,也可能会带来机会。此话怎讲呢?例如,某家印度公司,其一半收入是美元且没有债务。如果其CEO能对全球金融体系有所认识,他就会发现,能让公司实现实质飞跃的发展良机就在眼前。由于美元利率基本已是历史最低点,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公司可以趁此良机,大举筹集长期美元贷款,完成以前不可想象的大型战略型并购。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公司很可能借此一举跻身为全球市场的佼佼者。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金融动荡后果严重: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958.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暍水的习惯可能会害了你09-12
2 经典句子,流淌着诗意的情怀09-12
3 亲子关系的长远理想09-12
4 正副主任之间的矛盾09-19
5 感受文字力量,经典正能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