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的名企很多都是归因于一个人。摸爬滚打几十年,这些人大都已六七十岁,雄心不减,但总感来日不多,要做的事太多,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就不停地给整个组织施加压力。这些“老佛爷”大都是典型的领袖型人物,特点是新点子多,想起一个是一个。但强的是创意,弱的是计划,计划是职业经理人的强项。一个好的公司,领袖与职业经理人的力量相对平衡。而大多本土企业则否。“老佛爷”有绝对的权威和优势,职业经理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有效地制衡、互补,就只能是“老佛爷”说什么就做什么,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成了必然。
计划的多变导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成了操作层的噩梦。一个年销售额几百亿元的大公司的采购经理说,在总裁每月开会的那几天,他的日程根本没法计划,因为上司去见总裁,他得随时待命,应付各种可能提出的问题。从这个基层经理到总裁,至少还有三四层。采购经理的日程这样,那他上面的总监、副总裁等就可想而知。结果是自上而下,整个公司都被一个人牵着走。
注意,“牵着走”与“引着走”不同。“引着走”是指引方向,是老总应该做的,比如王石,人在海外游学,公司运作得有条不紊;“牵着走”则变成了火车头,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是领袖之大忌。老总点子多变,几万人的大公司就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进三步,退两步,折腾。
自上而下缺乏计划性,导致计划先天不足,就只有加班加点来弥补。在有些公司,周六、周日加班几成定例。员工们做得很辛苦,但产出不高,因为很多时候都在来回折腾,做无用功。十几年前我读MBA时一位美国教授说(大意),收入跟效率成正比,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低,关键是因为他们的效率低下。而这种效率低下,跟无序的、缺乏计划的折腾脱不了干系。苦劳不是功劳,不要把忙跟效率等同起来。进三步,退两步,原地打转,相当于挖了个坑又填上,忙是忙,但没什么效率。不幸的是,这是很多本土企业的主旋律。 表面上看,这是老总的问题;在深层次,这是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中国不缺少一流的商业领袖:“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和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催生了数不清的领袖。他们有魄力,有抱负,善于抓住机会,敢作敢为,以哪个标准衡量都称得上是世界水平。中国缺少的是一流的职业经理人,或者说计划型的职业经理人。 长期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就根本没有职业经理人这个阶层。虽说过去二三十年里,跨国企业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职业经理人,但相对于这么大的经济体,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本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计划能力不足,没法对老总的远见做推演,也没能力制订系统的实施方案。于是老总就不得不撸起袖子亲自上阵,一竿子插到底,成了成千上万人的火车头。我想他们都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他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作为职业经理人,不要抱怨老总,要从自身找问题。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会抱怨的怨自己,不会抱怨的怨别人”。 公司大了,供应链计划不能再是兼职工作 虽说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驱动采购、生产运营和物流配送等执行职能,但在很多企业,计划由执行部门兼职,并没有独立的计划职能。这在一些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公司尤其如此。这些公司规模上成了大公司,管理和运作水平却停留在小公司层次,忽视计划职能就是一种表现。 小公司很难计划,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计划。公司规模小,随时随刻受到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挤压,势单力薄,疲于应付,只能紧盯着外界,随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机而动,就如动物世界里的小食草动物。试想想,一只小白兔,早晨起来了,有没有计划说今天去吃哪一块草?没有。命运把它带到哪里,它便吃哪里的草。相反,虎豹狮群却有明确的地盘,虽然这地盘往往随着猎物的迁徙而迁移,但其计划性更加明确。 小公司天生就是执行导向的,执行强于计划。业务简单、组织简单,使得小公司的协调工作相对容易,计划的重要性也显现不出来。再加上小公司的专业分工较粗,计划和执行往往归属同一个职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公司没有独立的计划职能。 但是,等到公司长大了,营收几亿、几十亿,员工成千上万的时候,业务和组织的复杂度就与小公司不可同日而语,职能内部、职能之间的协作更加困难,计划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于是,计划和执行分工,成立独立的计划职能就很有必要。两者不分,计划仍旧由执行者兼职,就会凸显两个问题:①执行者忙于执行层面的各种琐事,没有时间做计划;②执行者缺乏必要的计划能力,导致计划水平良莠不齐。两者的结果都一样:计划不到位,只能由执行来弥补;貌似没做到,其实没想到。最后都在成本和库存上体现出来。公司越大,计划缺失造成的代价就越高。 先说兼职者没有时间来计划。我去过一些公司,发现在工厂,生产计划经常由生产经理兼任;在门店,补货和库存计划往往由店长兼任;在仓库,配送计划由库管兼任。这些人兼任计划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最熟悉业务,因而最可能做好计划。但问题是,企业规模大了,生产经理、店长和库管要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各种人事问题、跨职能协调、突发事件,内外客户的投诉抱怨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事情一来,很多既重要又紧急,必须马上处理,这些人其实是“救火队队长”,大部分精力被这些杂事占掉,留给计划的时间就少之又少。计划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所以被这些紧急的事情一推再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计划呢,因为企业的规模增大,需要协调的事情越来越多,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分析、思考和协调。这些生产经理、店长、主管每天从一上班开始,神经就绷得紧紧的,最难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做计划。这些都注定计划很难做到位。 再说兼职者没有能力做计划。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计划是个技术活,可以说是最具技术含量的一个职能,有成套的方法论,要求很好的数据分析和组织协调能力。数据分析正是采购、生产和物流等执行职能所不擅长之处。作为执行职能,他们擅长的是凭经验,拍脑袋。当企业规模很小、业务简单时,凭经验、拍脑袋可以。比如一个车间只生产十几种产品时,生产经理凭经验可以很好地进行生产排程。但一旦成了个大工厂,生产几十种、成百种产品时,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拍脑袋排程了。再比如一个门店,只卖几十款衣服时,店长凭经验就能搞定进货计划;一旦增加到几百成千款,由一个店变为10个店、100个店,再到“百城万店”时,这天底下就再也找不到一个人,仅靠拍脑袋就能够设定那么多服装的库存水位和排定补货计划了。这也是说,业务规模大了,业务的复杂度会随之增加,对计划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而这些兼职计划人员缺乏系统的计划技能培训,就只能凭经验,拍脑袋,注定就做不好计划。 企业小的时候,唯有靠一流的执行才能生存。也正是靠着一流的执行能力,小企业才成长为大企业。但“能人死在能耐上”——让你成功的,也让你失败:变成大企业后,过分依赖执行能力,忽视了计划能力,就成了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企业大了,没有独立的计划职能,依赖忙人、能人兼职做计划,必然导致计划的缺失。作为自然的应对措施,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执行模式来弥补,而执行不力的时候,就只能增加产能和库存来应对。于是,企业习惯性地“量一下、剪两下”,而不是“量两下、剪一下”,执行效率下降,导致成本攀升的速度高过营收增速,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最后甚至因为没法负担成本自重而轰然倒地。表面上这是因为大企业的执行能力差,其实是因为计划不到位。可以说,在大公司,绩效看上去是执行出来的,其实是计划出来的。 解决方案就是专业分工:把计划与执行分离,成立专业的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成立后,应该归到哪个部门?一种意见是放到销售部门。这样的话销售决定卖多少,买多少,生产多少,买卖决策都放在销售,利于让销售对整个结果负责:如果短缺,那是因为你计划不周;如果过剩,那也是你没有计划足。这样也省得销售与供应链之间互相指责、扯皮。这看上去是很合理的设计,其实问题也不少。 第一,这种做法进一步隔离了计划和执行。单列计划职能是执行与计划的一重分离。现在把计划放到销售,把采购、生产和物流等执行职能放到供应链运营,则造成执行与计划的二重分离。两重分离下,计划与执行之间的沟通、协调、反馈效率就更低,为后续的种种绩效问题埋下伏笔。 第二,这种做法让强势部门更加强势,弱势部门更加弱势。在很多本土企业,销售驱动多年来的高速增长,销售本来就是强势职能,导致企业的重心放在业务成长上,对运营成本的关注相对较少。结果就是生意越做越多,利润越来越低;或者账面上赚了,钱都进了库存。计划归属到销售,可能让这种力量对比更加不平衡,更不利于公司的成本控制。 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的成熟企业,计划职能归属于供应链运营。这样,面对客户和销售的需求,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判断要生产多少,采购多少,配送多少(计划职能),并完成相应的采购、生产和配送工作(执行职能)。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实现计划与执行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让两者保留在一个大的职能中,增进两者的集成。 当然,这并不是说销售就不做计划,销售还得做自己的销售计划,并使其成为供应链计划的输入物。根据供应链计划的反馈,销售可以进一步修正销售计划,在后面会继续讲到。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计划不到位是个职业经理人问题: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89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与同级和睦相处老板才放心09-20
2 追寻汉字慰藉,收集所有充满人生正能量的经典句01-07
3 创业板原始股上市一定赚钱吗为什么涨停09-12
4 组织组织越简单越好09-18
5 在仁智关德才关系上主张以智辅仁,以德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