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智是中国古代四德之中的两个重要德目,其设立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规范人的修养,提升人的素质,所以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我忧也”(《论语•述而》)。孔子还说过这样几句话:“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中庸》)“好仁而不学,其蔽也愚。”(《论语•里仁》)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引)荀子则有这样的话语:“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亦不可。”(《荀子•君道》)他主张为学者的崇高境界是:“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荀子•正名》)《中庸》也提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据上可知:人之修为,有修德与为学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仁,后者侧重于智,其实仁智是统一的。
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再讨论一下,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智”的涵义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孔子儒学的“知”或“智”基本上是对善恶的道德认知,而不包含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知,而这一点同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截然相反,它表达的义涵仅仅是“美德即知识”的意思。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多少有些绝对化、片面性,弄得不好会导致把知识理性的重要义理从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中完全剥离,致使误判哲学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无由产生,误判中国哲人只有圣贤气象而毫无智者风度,而这种看法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从孔子到墨子、荀子,到二程、朱熹,再到王夫之、方以智,代代显学,荦荦大家,既是贤者,也是智者,在他们的观念里,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基本上是统一的。
至于中国哲学家、中国伦理学家,是把“智”当作一项美德来看的,是以智德为体的,但这个体也是“发用流行”的,智德从体到用有多方面的表现,涉及各个领域,因此“智”在政治家那里表现为治国理政之智,在军事家那里表现为克敌制胜之智,在巨商大贾那里表现为理财致富之智,在许多杰出人物的生活日用之中表现为处世为人之智,接人待物之智,以及自知之明、知人之智。甚至在有些哲学家那里表现为主观认识客观、主观改造客观之智,如孔墨,如荀韩,如王充、杨泉,如二程、朱熹、王夫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yipindushu.com
当然,也应看到:中国古代哲学家、伦理学家在涉及仁智关系上,是主张以仁为主、以智辅仁的。二者的排序关系、轻重缓急也是有所不同的,仁智相比,仁德还是第一位的,仁德是核心,是灵魂。在这方面,北宋司马光提出的“德帅才资”论,是儒家“以智辅仁”论的典型表现。其文曰: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家者苟能审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资治通鉴》卷一)
此段文字向来为中国史家所重视,亦为伦理学家所关注,的确能体现出历代儒家学者以仁统智,以智辅仁的宗旨。
在学业进取方面强调学贵志恒,规划人生
学者益智进学,贵在立志,贵在有恒。“志”就是奋斗追求的目标,“志”就是人的追求自己思想和目标的精神意志。“恒”就是矢志不渝、愈挫愈奋的进取精神。孔子就说过:有一句名言叫做“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此言不虚,“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因此,凡属士人都应具备“弘毅”之志,须知“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墨子•劝学》)诸葛亮《教子书》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立志成才、立志为学、志强达智的警策之言,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此基础上,许多文学大家提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陆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李白),“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更是励人心志,摧人奋进的警世名言。宋明时代的理学心学大师对于为学励志的方向、方法指示更为具体。朱熹云:
为学虽有阶渐,然合下立志,亦须略见大概规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子全书•学一》)
可见,“持志居敬”、“循序致精”、“读书穷理”这几个关键环节,是每一个有志为学的人必须要做的功课,而“学者大要立志”则是根本的前提。王阳明说得更加形象: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大学问》)
深刻揭示出立志为学是一个持续强化的过程,绝不能半途而废;掘井不及泉,犹为弃井;栽树而不活,犹为死树;岂不可惜?蕴意深湛,耐人寻味。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在仁智关德才关系上主张以智辅仁,以德帅才: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762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幽默的心灵鸡汤大集合09-12
2 前景/结果01-22
3 电商客服的工作职责是什么01-10
4 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09-13
5 清醒认识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