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周转库存和安全库存,虽然你不喜欢,但它们的存在是正当的,是维持业务正常运作所必需的。多余库存则否。顾名思义,多余库存是超出正常业务需要的库存,源自预测失败、订单取消、计划失误等。多余库存是组织行为的结果,必须从改变组织行为着手控制,比如强化计划职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更好地管理需求,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及时性。这些大都是供应链计划的范畴。我们这里就以供应链计划为重点,阐述如何应对多余库存。
改变组织行为,比如提高计划能力,来降低多余库存
我们知道,库存是需求与供应之间的黏合剂,而计划是需求和供应之间的桥梁。库存和计划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的产物。多余库存看上去是因为执行不力,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计划不到位。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公司,库存指标属于计划职能的原因。 供应链计划始于需求计划。可以说,需求计划相当于供应链的第一推动力,需求计划制定出来后,根据库存量来判断生产多少,采购多少,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就这样环环相扣,四重计划构成了供应链的计划体系,驱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无论是什么企业,其正常运作都离不开这四重计划,不管这些计划是正式存在,还是非正式存在。在计划水平高的企业,这些计划正式存在,有相应的流程和系统来支持,四个轮子之间的啮合度高;在水平低的企业,这些计划中的部分不正式存在,欠缺相应的计划职能,轮子之间的啮合度就低,要么造成库存过剩,要么造成库存短缺。如示。 四重计划,环环相扣 “计划”是个多义词 在这部分,你会多次看到“计划”一词。计划大致分几种情况。 其一是需求计划。需求计划是供应链的原始推动力,也是所有计划中最为根本的。其二是在需求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等。生产和物料计划是需求计划的衍生物,在需求计划的基础上主要依赖系统驱动。其三是采购计划,即采购执行计划。采购计划支持物料计划,物料计划支持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支持需求计划,形成了“计划链”。 总体上,生产计划、物料计划、采购计划都属于供应计划范畴。需求计划与供应计划一起,把销售和运营串联起来。这就是说,计划是需求与供应的桥梁,它驱动两者之间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需求计划代表营销,供应计划代表供应链,两者集成起来,在实现完美订单的同时兼顾合理成本。这也是企业的根本目的:通过完美订单让客户满意,以拿到更多的生意;通过合理成本赚钱让股东满意。只有两者都满意了,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当然,在之前里的很多地方,计划指的是管理中的一部分。管理=计划+控制。管理做什么?管理其实不“做”什么;管理的任务是想,是动脑而不是动手。做好了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调整计划(控制),就是管理的精髓。 任何事情的实现都是两阶段过程:先想到,即在精神世界里实现;然后才做到,即在物质世界里实现。精神实现是物质实现的前提。就试错成本而言,精神实现远低于物质实现。计划就是精神实现,计划到位,执行的成本就低。管理的核心是想,即做计划。计划做得好,才能达到“量两下、剪一下”的效果。一旦管理陷入执行模式,大量精力被执行所消耗,就没有时间去想、去计划。结果就是“量一下、剪两下”,造成浪费,成本更高。 我们常说的管理粗放,其本质是计划薄弱。貌似没做到(执行),实则没想到(计划)。所以改善管理要从改善计划做起。 需求计划是供应链的原动力,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不意味着需求计划受到足够重视,得到足够的资源。相反,在很多企业,更多的资源是投入在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上,以及相应的执行上,比如加班加点和催货。于是企业就陷入执行模式。问题看上去是执行不到位,其实是计划上的缺失。或者说,表面上是没做到,其实是没想到,都是从需求计划的缺失开始。也正是因为需求计划不足,才导致后续的供应计划和执行不得不花费巨大的资源来弥补。如示。 需求计划是供应链的第一推动力,但经常被忽视 在有些本土企业,需求计划并不正式存在。一个原因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如此之快,不计划就成了“以不变应万变”。特别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间,需求高过供应时。有个企业的主要产品是大型建筑设备,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行业,此类行业历来是需求计划的重灾区。多年来,这个公司需求计划靠的是老总拍脑袋,一路跌跌撞撞,十多年竟然成长到几百亿的规模,生产错了也没关系,需求旺盛,总有客户买。但是,好日子总有过完的时候,随着4万亿刺激方案的结束,建筑市场低迷,对建筑设备的需求大幅下降,卖方市场转眼间变成了买方市场,客户越来越挑剔,库存积压几十亿,就成了该公司的大问题。这时候,企业才意识到需求计划的重要性,销售与运营协调才提到议事日程。 “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就以不变应万变”,干脆不计划了,其实是误解。我们都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我们并不能放弃作为,坐以待毙;或者说虽然将军不离阵前亡,那也不能赤膊上阵,不加防护地去寻死啊。风险越是高,就越需要控制风险。这就如每天过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充满风险,反倒是行为越加谨慎。 需求计划的目的不是追求不变——变是绝对的,而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制订相应的应对方案。就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位将军,这位将军发动战役前总是逼着手下预测战役期间的天气。按照当时的气象水平,预测几十天后的天气与投硬币没什么两样。但是将军还是乐此不疲,他的目的当然不是想知道届时的天气,而是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天气情况及早制订应对方案。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改善计划,降低多余库存: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70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紧急事项与优先级01-03
2 当自己有一定积累后一定要创业09-12
3 检验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训练12-17
4 创业板上市公司09-19
5 【培养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