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有板有眼的,每个人物都很讲原则,有原则的应变是“化”,没有原则的变化就是乱变。关羽的原则是牢不可破的,一切以“义”为先,对于合乎义礼的事情他不辞辛苦;对于不合义礼的事情,即使威胁他,他也不理会。
对老板要尊重三分,不能跟他平起平坐,他给你工作的机会,理应感谢他;对长辈要尊敬,因为他们及时给你指点迷津;对父母要尊敬,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你。
人与人没办法绝对平等,只能做到合理地不平等。看到老板要让他三分,你的部属也自然会让你三分。小孩看到大人礼让三分,大人看到老人礼让三分,老人看到小孩礼让三分,这都是很合理的做法。
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够重视伦理,儿女都直接叫父母名字。很多有钱人把小孩送到国外去上学,孩子回来以后就跟父母讲平等,甚至有些孩子还说,这里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巴黎。 关羽非常讲究伦理,一直尽忠职守,毫无怨言。在三兄弟中,关羽经常扮演协调者角色。刘备去请诸葛亮,张飞很反对,说:“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年纪轻轻懂得什么?我拿个草绳把他绑来就行了,还用请他?”关羽居中协调,把张飞和刘备的情绪都稳定了下来。到了诸葛亮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张飞就要去放火。关羽又说不要这样。在兄弟、同事中,善于居中协调的角色很重要,关羽就扮演得很好。 排队坐电梯的时候,大人一般不会插队,但是小孩会插队。如果小孩插队了,大人没有任何回应,就说明大人没有教养。如果大人斥责小孩,告诉他排队的时候不能插队,哪怕小孩不听,也算是尽到责任了。有些特别没教养的人,还会鼓励孩子插队,并且告诉孩子给自己也占个位置,这样的人是不会把孩子教好的。 我觉得中国人最懂得教义,凡事要以身作则,做出典范。但是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没办法改,怎么办?可以叫他学关羽,学孔子,向古人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 可以先齐家,然后再治国平天下。家里的伦理是第一位的,教小孩坐在饭桌前,筷子拿起来之后先不要乱动,看大人有没有动筷子,大人动了以后小孩才可以动。 对小孩的教育要以教为主,不能光骂。现在很多年轻人是欠人教导。 文化符号:为后世所推崇 关羽之所以能够死后有这么高的威名,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清军入关以后,看到汉人拜的是岳飞(岳飞打的是他们的老祖先),但又不能禁止老百姓拜,有时候越禁止越激烈。所以他们开始捧关羽,最后关羽得到大家的崇拜,自然转移了一些拜岳飞的视线,这是清朝皇帝很聪明的一招。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非常多,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人才众多的时代,那时候中国的版比秦汉时候小,只是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阵营,人才的表现机会特别多。我们对他们几乎都叫名字,刘备、张飞、诸葛亮、曹操……为什么提到关羽都叫“关公”? “公”不是随便可以叫的,“公”代表了后世人对他的一种尊敬。西方人的文化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认为是神造的人,而我们认为是人造的神。西方人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神主宰着一切,所以他们批评我们拜偶像。但我们拜的神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美化出来的。从伏羲氏开始我们就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主宰神。 综合起来,可以归纳出关羽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做人正直。越正直的人越应该学习沟通技巧。一个人正直,如果沟通不良,也会制造出很多问题。第二,骄傲。如果他提前派人去告诉刘备自己受伤的情况,刘备是可以派人来荆州帮助他的。他没有告诉刘备,刘备就认为荆州没有问题。而且当了汉中王以后,刘备跟以前也不太一样,以前刘备很细心,后来有些粗心大意。 现在分析起来当初关羽杀恶霸是好事,逃出来也是好事,被郡守看不起还是好事,跟刘备奔波是好事,这就是正面的思想。尽量减少负面思想,太多负面思想会使人不愉快、很消极,觉得委屈。把事情看成好事,最后一定是好事;把事情看成是坏事,它就会变成坏事。 关羽一生有抱负、有能力,并且尽心尽力把能量贡献给社会,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是他已经尽力了,也因此而受到后世景仰。 赵云:谦逊低调的协作之道 成功的一半在选择 历史是完全真实的吗?很难讲,大部分历史不是百分之百真实的,还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历史常常配合政治,为政治所用。 《三国演义》是把当时的人物事迹添油加醋地写成了小说,其实也有很多地方有失偏颇。小说塑造的是人物的艺术形象,读者也会受到作者好恶的影响,因为作者偏爱刘备集团,所以我们对关羽、诸葛亮的印象会特别好。 赵云受到刘备的赏识是众所周知的,其实他也受到了曹操的保护,当时曹操保护了很多有才干的人。这让我们想到一句话: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害你的人经常是救你的人,对你特别好的人又经常是害你的人。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主性,对于不同选择的人要给予相当的尊重,不要勉强人家的选择跟你的完全一样。赵云的选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其他人所不及的。诸葛亮可以谈笑风生,任何事情都能很轻松地解决。赵云做不到,他的智慧不如诸葛亮。赵云也不能像关羽那样想杀谁就杀谁,不动脑筋,他只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所以会对未来产生很多疑惑,很多顾虑,甚至恐惧,等到把人生搞清楚以后,自然就不会害怕了。人生有相当程度的无奈必须承受。人一辈子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不断改变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有个形象的比喻,《三国演义》里,曹操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孙权是“民营企业”的领导,刘备是“个体户”。有人愿意把宝押在个体户上,是一种选择。如同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一样。一个男人的责任是养家糊口,要么不要结婚,如果要结婚,就要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不能推卸。要好好选行业,不看你能干不能干,而要看那个行业热不热门,选对了行业,一定赚钱。选错了行业,再辛苦也赚不到钱。女性选错了丈夫就会很倒霉,所以要慎重选择。我们每天都面临着不断的选择,所以要培养自己正确选择的能力,没有人能对自己的选择有绝对的把握,因而需要学习选择。 从赵云身上可以体会到很多道理。他选择了刘备是非常正确的,选了刘备,就要用适合刘备的方式跟刘备互动。人要高兴才会甘愿投入,甘愿就必须是自己的选择。如果是被动选择,就不会心甘情愿去配合。所以你找工作的时候要先问自己是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不是无可奈何才选择的这里,也不是唯利是选择的这里,只是因为觉得跟这里很投缘,愿意跟这里同心协力而选择。这样的工作给你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对这样的工作你不会挑剔,只会善意地建议。 如果赵云一开始选择了投奔曹操,结果会怎么样?他要么会跟别人格格不入,要么变坏。如果不同流合污可能会没法自处,徐庶就是个例子。 曹操知道刘备得到一个好军师徐庶,就想把徐庶挖过来,得知徐庶很听他妈妈的话,曹操就让人模仿徐庶妈妈的笔迹写了一封信叫徐庶过来。按常理判断,徐庶是不会上当的,他一看就应该知道这封信是假的。我怀疑他是假装上当,如果他一眼就识破曹操的诡计,那他妈妈一定会被曹操杀了,那就成了只顾自己不顾父母了。所以他将计就计,假装上当。结果他失算了,他去了曹营以后妈妈自杀了。他应该跟妈妈说清楚自己是将计就计。可是他太相信他妈妈,认为妈妈也很聪明,能够想到这一点。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母亲死了以后,徐庶应该怎么办?再溜回刘备那里,等于昭告天下自己上当了。于是他留在了曹操那里,告诉世人他是将计就计,但是他从此不出一谋。曹操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了他的心。徐庶始终也没有融入曹操集团,赵云如果当初投奔了曹操,结果很可能也是这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重礼义:行事皆有自己的准则: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38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记录生活感悟的句09-20
2 解读汉字深意,经典瞬间的意思09-19
3 【没有事实做支撑是不可信的】09-12
4 经典句子,笑得合不拢嘴的经典言09-12
5 组织管理四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