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子女为父母所生,却不为父母所有。孩子虽然来自父精母血,并不一定具有和父母相同的秉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学并付诸实施的行为方式是自发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各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各有特点,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个性化。
但是,孩子一诞生,便来到一定的社会,在所处的社会里学习应有的行为方式,接受行动准则和价值体系,以培养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社会性。我们把这种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称为社会化。
三岁看大,重点即在三岁以前,幼儿在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方面是否顺利,因而推论其长大成人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领导能力是不是令人放心。
家庭治疗师萨提尔(Virginia M.Satir)认为家庭和工厂一样,具有造人的功能。依据多年的辅导经验,指出家庭的主要问题通常来自下列四点: 第一,有关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亦即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有价值的感觉,所不同的只在于正向或负向。 第二,有关怎样与人来往得有意义,亦即沟通的情况。每个人都在沟通,只是沟通的技巧不一样,导致沟通的结果也不相同,常常沟而不通,大家都难过。 第三,有关人们决定应该如何感觉、如何行动的规则,亦即家庭系统,表示独特的家风。每一个人基本上都依循规则,只是依循哪一种规则以及规则对他怎么样并不相同。 第四,有关人们连接家庭以外的社会联系,也可以称为对外的关系。每个人都与社会联系,问题是怎样联系以及联系的结果如何。 婴儿一生下来,父母来不及把这些因素整理好,婴儿也来不及做好准备,以致手忙脚乱,家里乱哄哄。顺利度过婴儿期的孩子,不久便具备断奶、走路和语言三大重要能力,在行动上得以独立,逐渐扩大行动的空间。当幼儿开始自主积极地与外在环境互动时,父母必须提高警觉,因为幼儿的个性和能力未必符合环境的要求。如果在家里没有做好准备,包括培养幼儿饮食、排泄、睡眠、穿衣脱衣、整理、清洁等基本生活习惯,便贸然送到幼儿园,要求纳入幼儿园认可的行为轨道,不但幼儿不能接受,而且在幼儿的人格形成方面还可能引起副作用。在这个阶段养成不良的行为方式,以后要改也十分困难。 譬如婴儿等待别人把奶或汤送进嘴里,而幼儿就应该自己使用汤匙或筷子,并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场所,以适合的姿势和顺序来进行饮食。幼儿还要养成自己洗手洗脸、穿衣脱衣、在适当的场所与时间排泄,并且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既不可随意挑食,也不能乱扔衣物。这些基本生活习惯,从简单稚拙到复杂精细,各人高低不一,简直可以练习一辈子。我们看到成年人的生活习惯各有差异,便是三岁以前的教养和成长过程的互动所造成的结果。各人吃相不同,穿衣服的方式也不一样,值得大家用心观察和体会。到了子女长大,才来教导子女不要吃得那么慢、筷子要拿低一些或高一些、不要把饭菜撒得满桌都是,这实在是很不恰当的事情。 零到三岁的教养以品德和生活习惯养成为主 零到三岁是人生品德和人格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此阶段不能够奠定优良人格特质的基础,将来长大就会发生问题。这个阶段的教养重点应该以品德和生活习惯养成为主,而不在于学业。良好卫生习惯、待人处世的礼仪以及安全合适的生活细节,都必须加以重视。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完全依赖父母以身作则,在和子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保持和谐的气氛,提供各种安全的尝试,让孩子自己成长。但要随时纠正孩子不对的行为和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自信心奠基于出生后八到十八个月之间。短短十个月的时间,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母亲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养者,不但要充分表达对婴儿的关爱,而且要通过示范、教导和协助的方式,严格要求婴儿遵守父母所定的规矩。我们常说教养子女要趁早,特别是八到十八个月这一段时间,一定要把握住。 婴儿的先天发育因素,包括基因遗传或出生时脑部缺氧等,很难由人力加以操纵或改变。父母只能多注意后天的因素,使孩子获得较佳的发育。例如把新生儿用布或浴巾包裹起来,并且用带子捆住,以避免婴儿着凉或受惊。婴儿想动时,必定费劲在包裹里挣扎,使肌肉关节获得相当强烈的运动。对于长大以后的动作协调,经过包裹的孩子要比未经包裹的孩子为佳。但是,在婴儿清醒的时间里,要让他们穿宽松的衣服,手脚能够和外界接触,并且接受母亲肌肤的触摸,使其更能够感受温暖的母爱。 哭是婴儿表达意见的主要方式,一哭就抱固然不好,但婴儿哭了父母只是检查尿布有没有湿,吃饱了没有,否则就不理会也不好。父母可以和他说话,放音乐给他听,拿些会转动或发声的玩具让他看,用手抚摸他的脸、手和脚,以满足婴儿向外界寻找信息的本能,避免由于乏人照顾而造成眼神呆滞、感情冷漠以及反应迟钝的现象。 并不是所有吸吮手指的孩子都有精神上的困扰。许多快乐正常、适应良好的小孩,当疲倦、厌烦、想睡觉时,也会吸吮手指。母乳或牛奶吃得不够,可能是婴儿开始吸吮手指的原因。到了一岁左右,婴儿会从吸吮手指或脚趾中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且当作一种享受。父母不要加以禁止,只要注意婴儿手指和脚趾的清洁,经常修剪趾甲就可以了。通常到了三岁左右,这种现象就会消失。如果到了五六岁,孩子还经常把手指放在嘴巴里,就应该特别注意。因为五六岁的小孩吸吮手指,会影响嘴巴、牙齿的正常发育。父母可以用转移目标的方法,给他玩具,让他两手都要动,慢慢忘记吸吮这回事。 婴儿一开始吸吮手指时,就拿一个奶嘴给他。一方面满足他的需求,一方面因为婴儿吸吮奶嘴的习惯要比吸吮手指的习惯更容易中断,一旦发现更有趣的游戏,很自然就会放弃奶嘴。 孩子最需要的是爱心。父母的爱心,可以弥补其他许多损失。但是爱心并不表示要给孩子过分的关心。有些矫枉过正的父母,总认为孩子太脆弱,无法面对世事的打击与伤害,非要时时搂在怀里加以保护不可。其实,真正的爱心,是发自内心深处、丝毫不能勉强的,也不能用言语来传达。孩子会很快学会从父母的表情、声音、眼睛、呼吸以及一举一动中感觉出父母的爱心。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不把爱挂在嘴巴上,不是不敢说,更不是不会说,而是根本用不着说,只有对方的感受才算数。自己一天到晚说,算什么呢? 父母可以适切地赞美孩子,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成长。赞美不但适用于孩子的行为,也适用于言语方面以及某些值得赞美的事情。父母不能把孩子的优良表现当作应该如此,却对他们的缺失怒加指责。实际上孩子的优点大于缺点,父母给以赞美,可以带来很大的鼓励。孩子看到父母对外面的人客气、对友人亲切、对自己前途有利的人说好听话,反而对家人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吝于赞美。请问:子女幼小的心灵,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趁子女幼小时,父母调整自己的作风,对一家人都有好处,亲子关系也会因而更为融洽。 父母如果不能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至少不应该拿孩子出气。孩子远比父母所想象的更为懂事。三岁大的孩子,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遭遇到紧张情况,照样把气发在别人身上。父母也是人,难免会做错事情。譬如父亲不小心踩到儿子的脚,就应该赶紧向儿子说“对不起”,而不是恼羞成怒地骂他“脚怎么伸这么长”,或者“你瞎了眼,没有看到爸爸在忙?”孩子看到父母互相体谅,也能够体谅他,自然也学会体谅别人。 孩子是稚弱的,需要适当的照顾;孩子是无知的,需要及时的教导;孩子的智慧是闭塞的,需要妥善的启发;孩子的意识是混乱的,需要适度的培养和辅导。绝大多数的父母,把孩子视为瑰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今中外父母一致的心愿。父母都希望子女发育良好,有健全的体格和强壮的体力。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小心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有不舒服的地方,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如果有病,一定要找合格的医师,千万不要自己胡乱处置,慎防延迟就医,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三岁看大的要旨: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258.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某超市端午节促销方案09-12
2 经典句子:汇集智慧与情感的语句09-12
309-12
4 知人而不能善任就毫无意义09-12
5 忧患意识和企业伦理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