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失败它曾经老是跟着我走挫折它想尽办法要我低头自卑它曾经是我多年的朋友在人生的路上将我左右可是我想人总要向着阳光走下定决心怎么苦也不要回头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走自己走】
【鼓起勇气承受我想人总要向着希望走下定决心怎么痛也不要低头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走】
【幸福她会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
【——成龙歌曲《向着阳光走》】 一、领悟哲理有人说,人生就是一碗酸甜苦辣的汤,总是苦乐相伴,祸福相依。是的,人生有苦也有乐,苦与乐的矛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并伴随着人生的全部过程,这是人生的辩证法。然而,能否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人生的苦与乐辩证法则会影响和决定你一生能否快乐幸福。 人人都渴望快乐和幸福,谁都不希望遭遇痛苦和祸患。痛苦也并不因为人们不喜欢不希冀而自动退出人们生活的舞台。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经历苦难,才能学会生存。面对人生的苦难,关键是我们怎样抉择,是勇敢地面对、从痛苦的境地中发现快乐,还是一蹶不振、怨天尤人,甚至被痛苦所吞噬?这取决于我们对苦乐祸福的认识、理解和心态。 【(一)辩证理解人生的苦乐祸福】 所谓苦,是指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欲望及追求不能实现或遇到挫折时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所谓乐,是指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欲望及追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如意感和幸福感。苦乐感虽然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却是来源于现实的客观实际。如果没有衣食住行等起码的生活条件的满足,就不会有起码的快乐。但是人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快乐。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①“最优秀的人宁取一件东西而不要其他是一切,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这就是说人的精神生活可以相对独立于物质生活、高于物质生活。因此,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改变由客观物质条件造成的苦乐心境,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待苦与乐的态度不同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①《古希腊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8、21页。 【人生|暂|学|读本】 价值。 苦与乐是一对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苦与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苦”是人们生活体验中的否定方而,“乐”是生活体验中的肯定方面,它们各有自己质的规定性。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然而人又能够以苦为乐、离苦得乐。同时,两者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苦中蕴含着乐的因素,乐中也潜伏着苦的因素。比如青年的求学、创业是很艰苦的事情,但正是这种苦才使我们感受到成才、成功的喜悦。贝多芬说过:“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得到了欢乐。”苦与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苦尽甘来”、“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苦不是绝对的不好,乐也不是绝对的好,要辩证地对待对待人生的苦与乐。特别是作为社会的人,能动的人,能使苦变为乐。 第一,如果痛苦不可避免,那就要促进从“苦”到乐的转化,用劳动创造快乐。人生就是劳动,人生就是创造。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和快乐。正如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说的那样:“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每个社会成员,正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社会的进步发展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那种厌恶劳动,把劳动创造看成是卑贱和痛苦的事情的人体验不到劳动的快乐。 第二,面对不幸,我们选择面带微笑,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执著的人生信念。乐观的心态使人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看到光明,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不灰心,不气馁,不悲观,不怨天尤人,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坚定执著的信念,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一个生命都有创造价值的潜能。只要心中有一颗希望的种子,就一定能创造出幸福的奇迹。鲁迅曾经说过:“希望是附着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的确,苦难和不幸总会与我们不期而遇,然而只要你向着阳光走,阴影就会留在你的背后。 有的人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中的“苦”,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如有的青年因为在考试、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一时受挫,就走上轻生的歧路。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成长中的问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北宋诗人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崎岖的山路,也有暴风雨的袭击,对此,我们应保持乐观态度,相信自身能够战胜困难。人生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念和希望,就一定能战胜任何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看过韩剧《大长今》的人无不为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平民、青春、追梦、残酷竞争……从一个懵懂小宫女成长为厨艺非凡的最高尚宫、医术高超的正三品御医,一步步都走得异常辛苦。一次次御膳竞赛,她的对手或是经验丰富、或是厨艺天才,稍有闪失,就可能被逐出宫廷,一次次医术实验,她的病人是皇宫贵族,对手是老道高明的御医,动辄就是性命攸关。她每得到一分成就,付出的都是多出别人十分的努力。长今被流放到多栽轩时说过一句话:“不做事就没有精神,哪怕是种一棵草、一株花,也要怀着希望去做。"正是这种对梦想的坚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动着人们。 在中国,有这样一类作家,他们不以身残为苦难,不以困境为借口,宁静而致远,以思想诠释人性与生活,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史铁生的作家。 史铁生说,自己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真是令人感叹天意弄人,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但是因为后天所造成的残疾,是所有人都不愿接受的,残疾者也因此常常有感叹世间不公平的心态,史铁生也曾拥有这样的心态,去宣泄自己的不满。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知道自己的余生将与轮椅为伴时,他想到了死。他曾在绝望中苦苦挣扎,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也曾愤愤不平,充满暴戾之气,不肯面对现实,可现实终究是不可能逃避的。 【人|生|哲|学|读本】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地坛),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那时的他,还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也还不能够直面以后的生活。再后来,重新开始思考的他冷静下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长短,不在于身体是否健康完整,最重要的是你活着的时候是否充实、有意义。挫折面前,史铁生并没有低头屈服,身残志坚的他,顽强地活着,每一天都不曾虚度,真正用心来感受,用心来写作,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那就是藐视苦难和死亡的最强有力宣言。珍惜生命的积极心态,决定了史铁生不会因为残疾而困守轮椅,不能行走的仅仅是他的双腿,并不能桎梏他的思想和灵魂。①面对不幸,有的人自暴自弃,放弃了一切希望,沉沦于痛苦之中,有的人却永存希望,积极面对人生,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做生活的强者】 人正是在与不幸和痛苦的搏斗中获得幸福快乐的。如果你不能克服苦难,不能解除痛苦,那么你也就不会感到快乐,更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当然也就没有幸福感可言。这倒不是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但是可以肯定,经历过痛苦的快乐更加甜蜜。因为幸福产生于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比较中。因此,“没有鞋穿的人要想到有的人没有脚”,他才会感到幸福。 卡特曾经是一个对一切都不满意的人,所以整天都不快乐。但是在1934年春天,当他在威培城道菲街散步的时候,目睹了一件事,使他的一切烦恼从此消解。 当时卡特在威培城开了一家杂货店,经营了两年,不但把所有的积蓄都赔掉了,而且还负债累累。就在上一个星期六,他这家杂货店终于关门了。当时,他正在向银行贷款,准备回老家找工作。连他走路的样子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毫无生气的人,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信念和斗志。这时,卡特突然瞧见一个没有腿的人迎面而来,他坐在一个木制的有轮子的木板上,① 摘自詹衡宇:《人生哲理枕边书》,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5—6页。 他两只手各撑着一根木棒,沿街推进。卡特恰好在他过街之后碰见他,他正朝人行道滑去,他们是视线刚好相碰了。他微笑着向卡特打了个招呼:“早安,先生!天气很好,不是吗?”他的声音是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有情神,好像根本就不是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面对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先生自信的目光,卡特觉得自己才是一个残疾者!他对自己说:“既然他没有腿也能快乐高兴,我当然也可以。至少我还有腿!”顿时,卡特感到心胸豁然开朗,他想:"我本来只想向银行借100元钱,但是,我现在有勇气向银行借200元了,我本来想到的只是回老家求人帮忙,随便找一件事做,但是,现在我自信地宣布,我要到堪萨斯城获得一份好工作。”最后他钱也借到了,工作也找到了。 后来,卡特把这次经历中的感想写了下来,贴在自己浴室的镜子上,每天早晨刮脸的时候,他都要大声朗读一遍:"我苦恼,是因为我没有鞋。直到在街上遇见一个人,———他没有脚!” 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会经历很多坎坷和各种苦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会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发现生命的曙光。 人的一生中并非都是风调雨顺,因此,学会应对曲折、灾难与不幸正是获得快乐幸福的最佳途径。有时候,主动地寻找苦吃、经受挫折往往更能感到幸福,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人生的真理。特别是人的成长,不经过破茧成蝶的痛苦挣扎、磨炼和挫折,很难茁壮成长,也难脱颖而出。吃苦贵在先,苦难是人生的一种本钱,一份财富。 彭德怀年少时,家境贫寒,为了生存不得不为有钱人家放猪,可谓历经磨难,然而正是这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 举世闻名的大文学家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时就给资本家打工,也正是这苦难的童年使他懂得了人生,有了深厚的生活阅历,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的成长,需要苦难与挫折,人生的幸福与苦难相伴。享受幸福,令人|生|哲|学|读本人愉悦,但这只是个过程,不会永远快乐,乐到终点便是苦,所谓“乐极生悲”;吃苦不可避免,但也只是个过程,不会永远苦下去,苦到终点便甜,所谓“苦尽甘来”。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幻想幸福,渴望没有挫折和痛苦,然而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人生路上,苦难不可避免,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内心就会变得强大,苦难就会退却,奇迹就会发生。只有经历过人生的奋斗与拼搏、困苦与不幸,才能享受到幸福甜美的甘泉。做生活的强者,就是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苦乐祸福辩证法,离苦得乐,变苦为乐。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的苦乐观对我们有很深的启迪。孔子开创了“乐道”思想,他赞扬弟子颜回的做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生活十分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赞赏,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把乐道与人性,与人的精神需要和满足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理义之乐的命题。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敌,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种理义之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常过着清贫的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屋,穿着粗布的衣质,但是却志气高昂,奋发向上,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物质贫穷之苦,并不能阻碍人追求精神的快乐。相反,正是人的精神的高贵,使得人不仅仅能“安贫”,而且能够“乐道”;不仅能够追求“一已之乐”,而且能够追求“天下人之乐”。“以天下为怀”,成了多少志士仁人的人生追求,也激励着后人勇于担当社会的使命。 在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欲望被前所未有地刺激着,许多人因羡慕别人的富有而陷于闷闷不乐之中,更不用说那些遭受苦难和挫折的人们是何等地“急功近利”。因此,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人生苦乐祸福,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追求物质的快乐。有一个美国青年曾经让我们十分感动。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出过这样一个节目:美国青年大卫几年前来到中国,在一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喜欢,后来当上了这个学校的校长。后来,大卫到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应聘的时候,他说:“我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果然他如愿以偿。学校当时给他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他不放心就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要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则坚决要求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主持人问他:“你每月的工资够用吗?”他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观众中有不少人“哇”的一声发出惊叹。大卫还带来了他在中国生活了5年的全部家当———只帆布袋。帆布袋里的东西也很简单:一顶从美国带来的他的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一本装着大卫家人及大卫学生照片的相册;两套换洗的衣服;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还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当大卫将五星红旗打开的时候,演播大厅鸦雀无声,大卫的几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他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距离。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简单的话语背后是浓浓的情义和做人的风格、做人的境界。 现实中的我们,常常为一点私利斤斤计较,为一点小利沾沾自喜,为一点所谓的困苦悲伤不已,是因为我们看待人生苦乐祸福太过狭隘,太过机械,常常以为苦就是苦,乐就是乐,看不到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当有幸享乐时及时行乐,当苦难来临时,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缺乏一种智慧的眼光。人生需要哲学智慧来指引,人生需要智慧来品味。 二、感悟心语既然人生的滋味充满酸甜苦辣,我们何不尽情去品尝!既然人生之路并不平坦,我们何必企求无风浪!多彩的人生才是有滋味的,多姿的人生才是灿烂的。勇敢地接受考验、承受苦难、经历挫折,才能创造出幸福快乐的人生。 辩证地理解人生苦乐祸福,不仅能够让自己心胸开阔,正确对待人生历程中的苦难与挫折,而且能够让我们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来体验人生苦乐祸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为天下人谋快乐,获得真正的人生快乐。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人生的苦乐祸福】: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449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容忍一时,风平浪静09-12
2 【认识心灵】09-12
3 经典句子:经典句子,见证人类智慧09-12
4 关怀自己的心灵,就要留心周围的事物09-19
5 串联文字点滴,每日箴言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