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一位年长我十余岁的姐姐相邀聚会。我们曾经在一个城市,关系亲密,后来我从南方来到北京,便极少见面,只是在电话里、在网络上,互致问候。分开的这些年,听闻她遭遇丈夫外遇而离婚、争孩子、争财产,各种不好的消息;听闻她患疾病卧床半年,但她从来不愿意对我讲起。几次致电,她只字不提,我也不便过多询问。
心有惴惴,害怕看见她那张美丽的脸被怨恨扭曲,害怕看见曾经那么充满活力和阳光的生命被生活侵蚀的满目疮痍。
但当我见到她的那一眼,内心的担忧和阴霾一扫而空。45岁的她,妆容精致,眼神清澈,体态轻盈,着一身白色便装,随意的披散着头发,于他现在的男朋友挽手而来,笑语盈盈,眉目传情。
这样美好的恋爱场景,似乎只能发生在20几岁的小姑娘身上,她们未经世事,所以她们美好如花,澄净如水。 但是现在,她是一个遭遇丈夫抛弃,离异的女人,她曾在仇恨与痛苦中挣扎,她从最黑暗的地带穿越而来。我们都以为她会凋谢了吧,她会沉没了吧,然而,她从地狱走来,依然盛开成一朵明艳的花。 有文说,心若不死,烈火烧过青草地,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对极,美极!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当春风再来的时候,你扬起的,是怎样的一张面孔。 【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试想一下,此时的她,如果身体发福,如果面容衰老,目光浑浊,恐怕也没办法与身边的人形成这样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她有一个饱经风霜后疲惫不堪的灵魂,或者有一个经历俗世风云,变得面目可憎的扭曲人格,就算她保养的再好,身姿苗条,美若天仙,她也享受不到等到风景都看透,一起看溪水长流的美好。 就这样,一个45岁的女人,经历了人生那么多起起伏伏,风霜雪雨,却再一次,如少女般恋爱了。然而生活中,别说45岁,就连很多35岁的女人,都已经面似中年,心如老妪。生活的琐事,耗光了她们的耐心;人生的无奈剥夺了她们的笑容;曾经温柔恬静的小女孩,变成对内焦虑对外暴躁的妇人;曾经宽和善良的女人变得尖酸刻薄、狭隘自私。 我经常在公众场合看到一些年轻的妈妈用训斥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明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让孩子过来,或者让孩子不要爬高,但她的语气里充满了极大的不耐烦,再看看她的面孔,面色如蜡,目光如灰;还见过一个女人,当着孩子的面,训斥自己的母亲,就是很简单的喂饭的时候忘了系上围脖,她就在餐厅里不管不顾地训斥了足足十分钟,一般有教养的人,对待保姆都不会这样;还有一些女人,对老公横挑鼻子竖挑眼,左看右看都嫌烦。多少年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各种各样的艰辛磨难,不仅带走了她们的青春年华,也耗尽了她们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她们的身上存储着巨大的负能量,这种负能量辐射到她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孩子。 有一部电影,说一个小孩有特异功能,可以看到别人身上的光环。在他小的时候,他的妈妈身上是有光环的,可是等他慢慢长大了,他妈妈身上的光环就没有了,随之出现的画面,就是在一个胡同的平房里,他妈妈围着围裙,对着正吃饭的他唠叨:为了你上学,家里花了那么多钱,我为了你,辛苦了一辈子,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的起谁;而这个小孩的爷爷,虽然已过古稀,但精神矍铄,豁达开朗,他的光环始终都在。 电影没有解释,但我觉得,这个光环,应该就是对生活的热情。岁月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皱纹可以爬上我们的脸庞,但带不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明天的期待,日子除了柴米油盐,还有诗意的存在。 也有一些女子,她们把生活的磨砺沉淀成人生智慧,她们面容柔和,目光纯净,她们也经历过伤害但对人性依然信任,他们也经历过苦痛,但对生活依然热情。她们在职场努力工作,也会把生活经营得繁花似锦;她们还可以对陌生人报以善意微笑;她们待人接物心平气和,哪怕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会如倒垃圾般口无遮拦;她们与孩子平等交流;与爱人恬静相守。 她们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存在。这种美好,无关乎年龄。 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书中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体验了我们之外的人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历,从而对世界有更多的见识,而不只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盘算着身边的是非纷扰。 有一个爱好。 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之外,为自己留一个甜蜜的空间,或插花,或茶艺,享受一份遗世独立的美好。 保持一颗童心,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 对于有孩子的妈妈来说,孩子就是你最好的老师,当孩子指着这个那个对你惊叫的时候,别只会说,快走快走,这有什么好看的。蹲下来,用他的视角,去看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宽容淡定。 人生过了几十年,会明白,没有什么是非要不可,也没有什么是非怎样不可。世界上的事情,都有他发展的规律,我们能决定的,微乎其微。兢兢业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业工作,认真负责地对待家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爱养育孩子,但对于结果,不要太过苛求。玉米的种子,永远也结不出南瓜,只要我们尽力了,剩下的,交给命运。 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无论家庭需要你怎么样的付出,都记得适时地犒赏自己一下。我记得一篇文章里,写到一个全职的妈妈,孩子刚出生,非常辛苦,她每天一定要去楼下的咖啡厅坐一个小时,吃个甜点,读一读书,享受一下。孩子不会因为这一个小时妈妈没有带他就失去什么,但她却在这一个小时里面,放松自己,调整自己,然后回家继续面对哇哇啼哭的婴儿,夜半哺乳的艰辛。 人,生而美好,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把她丢掉。 夏天,我见一个孩子指着树上的叶子,问身边的母亲: “妈妈,这是什么树叶呢?"“枫叶。”母亲说。 “枫叶不是红的吗,怎么会是绿的呢?”“现在还是夏天,等到了秋天,枫叶就红了。”"红起来的枫叶,真漂亮!妈妈,枫叶是秋天让它红起来的吗?"“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一个红起来的机会。”母亲说, “孩子,如果自己不红起来,就是再有机会,给再多的秋天,也红不起来。"听了这对母子的对话,我开始敬佩起这位母亲来。 春天,我见一根折断的花枝被人扔在路旁,那枝头上的花还未开放,正含着苞儿,像是一粒粒闪亮的星星。我见它扔了可惜,便把它捡回家,随手插进花瓶里。可过了两天,想不到那枝头上的花苞全都开了,开成一朵朵鲜红的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花。这断了的花枝,与树隔离,与泥土隔离,断绝了水分和养料,为什么还能独自开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专家。专家说,它是依靠自己开放的,依靠自己储存在枝头的水分和养料开放的。 一个人身陷绝境、孤立无援时,也可以依靠一种力量,让生命之花开放,让生命吐露芬芳,这种力量,就深藏在每一个人生命的深处。 小时候,总以为被子是暖的。直到有一天,父亲对我说,被子本身并没有暖,也不能产生热量。 那为什么在冬天,我们盖上被子,身体就不冷了呢?我问。而父亲说,盖上被子,我们之所以感到暖,那暖不是被子给的,而是我们自身的暖,是我们的身体产生的暖,被子只不过阻隔了外面的寒冷保住了我们的温暖。 我们总错误地认为,一切温暖都来自于我们的体外,比如太阳,比如火炉,殊不知,我们的心就是一颗太阳、一只火炉。 有一种温暖来自于自身,有一种温暖滋生于内心,当我们处于寒冷、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温暖自己。 我家的房前有一棵柿子树。一年,柿子还没有熟,父亲就把树上的柿子采摘下来。“柿子还是青的,并没有熟,为什么就把它们采下来呢?”我不解地问父亲。 “柿子自己会熟的。”父亲似乎很有把握地说。 “柿子采下来后,断掉了树给它们提供的养料,没有养料,它怎么长熟呢?”我说。 “等些天你就知道了。”父亲说。 父亲把采来的柿子放在家里的地板上。十多天后,搁在地板上的青柿子,慢慢变红了,用手捏一捏,过去硬硬的柿子,开始变得软软的,我从中挑了一个,一吃,特别甜。咦,这些柿子是怎么熟的呢?“是它自己熟的。"父亲说, “柿子从树上采下来,虽然断了树给它们提供的养料,但每一个柿子的体内都储存着养料,当外界的养料隔绝后,它们就自己给自己提供养料,自己供养自己,自己让自己走向成熟。有时,人也一样,要依靠自己,让自己成长和成熟的。” 一个女孩,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与信任,而且对她要求很高,经常使用“不要你” “不管你”等语言对她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她从小就觉得自己不配被人喜欢。 后来发觉,她对自己非常刻薄,经常自责自咎。 她的初恋因为她的过分依赖、讨好,最后她被“始乱终弃”,她陷入了巨大的不安与恐惧之中,她认为这“验证”了她不配被爱的“事实”。 后来她经人介绍成婚,她对丈夫时而言听计从,时而暴躁如雷。她害怕被抛弃,所以需要控制,她害怕被讨厌,所以需要依赖。 这种控制与依赖将她的丈夫推向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一切再次如她所担心的那样,她再次被“遗弃”,儿时恐惧涌上心头,她退缩到一个角落,对自己,对人生进行了完全地、彻底地否定,不敢再去相信所有关于爱情的一切。 依我看来,她的这个情况最显著的表现是“搞不清楚状况”,不能真实、客观、多角度、完整地去对待一段关系。 认定自己不配被爱之后,她的一切思想、行为都从她的“自以为是”出发。 她被欲望、恐惧裹挟,活在某种观念之中,事前先下定论(我不值得被爱),活得战战兢兢、患得患失,往往最终事情走向和她所担忧的一样,结局常常应验她的观点。 “再也不敢相信爱情”, “没有人会真的对你好”, "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关系”, “最凉不过人心”……这些不客观的观念让她作茧自缚,众所周知,一旦升起薄凉之心,再想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得到疗愈,就很难了。 但是人并不能离开关系而存在,在关系中得到理解、陪伴,能让人感到温暖与满足,作为一个想爱而不敢爱的人,这种“爱不得”会让人陷入内心的激烈冲突中,感到万分痛苦、无比焦虑。 而一旦她鼓起勇气去爱,这些挥之不去的观念又会让她丧失客观立场,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爱情,她会用婚姻的视角与方式束缚它的欢愉,对于婚姻,她会用恋爱的情绪与感受冲击它的责任。 也就是说,在恋爱中,她会过度要求责任、承诺,更大的控制欲、占有欲,反复确认对方的爱与真心,她几乎不能享受爱情带来的激情与欢愉,迷醉与幸福。 在婚姻中,她又不能进入角色,不能独立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也无法真正建立起亲密关系,做到相互信任,彼此陪伴,去履行承诺与责任。 她在婚姻中疑神疑鬼,担惊受怕,同时又会期待爱情的激烈情感与相互迷恋,所以她会质疑对方,感觉自己不再被爱。 对人对事,她是很“混乱”的,显得有些“不在状态”。对于对方,要么格外讨好,要么分外执拗。 格外讨好企图通过依赖进行控制,维系她的安全;分外执拗企图通过恐惧进行控制,她或超越边界,或无理取闹,尝试通过不断地挑战对方的底线来确认自己正在被爱。 她常常说的话: “你说什么都对”, "只要你不离开,我什么都愿意”,以及“我不管,你要放下所有过来陪我,只有这样才是爱我。” 【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她的眼里,很多让人不可理喻的事显得如此理所应当。 而在她的婚姻出现问题之后,她的处理同样如此,谈法律分财产,她大吵大闹,怒斥对方无情无义,抛妻弃子,闹得世人皆知,搞得对方下不来台;谈道德讲责任,他又陷入情绪之中,蛮不讲理,胡搅蛮缠,说的话,做的事,都在把事情往她最不希望的方向推;而当对方产生情绪,怒不可遏,她又陷入了所谓的“理性”中,不倾听,不理解,变得冷漠无情;而当对方冷眼相对,她又变得温情脉脉,试图找回彼此失去的爱……于是,这种节奏完全不对的沟通通常以失败告终。这种“搞不清楚状况”——该谈法律的时候讲道德,该讲道德的时候有情绪,情绪来了又谈理性,理性出现又想要爱,而爱早已经无影无踪的状况下,最后验证“我并不配被爱,多努力也没用!” 然而,她的每个阶段都在破坏关系。 所以,她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客观地看待周遭的处境,不理性地对待当下的感受,秉持偏见;全或无,非黑即白。 如果想要拥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去学会客观地评价处境,真诚地面对内心,能够理解对方、表达自己,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她要去学习与领悟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儿时的经历,准确区分哪些需要改变,哪些应该接纳,避免出现偏见,发生误解,重建认知模式,让自己得以活在每一个当下,学会觉察情绪与幻象,客观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学会嗅到某些关系里糟糕的味道,阴谋算计也好,薄情寡义也罢,她几乎不会再去触碰那些过度依赖,妄图占有控制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当然,她自己也不再会是那样的人。 哪怕一时掉入一段糟糕的关系中,她也会及早抽身,哪怕未能及早抽身,最后无法全身而退导致一身伤痕,她也能成为恢复与成长得较快的那个。 因为她能够客观地去评价一段关系中的得失,对错,因缘,无常,不自责,不怨恨,能够放下一段往事,同时能对未来抱有希望。 如果想培养这种客观性的话,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自省、学习,总结,实践……良好的心态并不易得,观念的改变并不轻松,很多时候,甚至会在我们经历了一些不得不经历的磨难之后,让人在苦难中得到成长,但是需要注意,苦难本身不会让人成长,需要的是思考、领悟, “潜心修行”。 巴拉塞尔士说: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他所说的,就是那些懂得如何客观面对自己的人。 【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选择和优秀】 【人」】 【的人去相处】 和优秀的人相处,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也会慢慢变优秀。大三那年我们班从生物系转来一个男生,穿的白衬衣浅牛仔裤,一笑两个酒窝,酷似张智霖。后来分到我们隔壁寝室,他去之前隔壁寝室就是个“生化炸弹研究室”,总有臭袜子等各种气味。 他去之后当天晚上花了三个小时把寝室收拾的焕然一新,地板可以反光,桌椅整整齐齐,他们寝室的人从外面回来进门后连忙说: “不好意思走错门了。”出门后看看门牌又揉揉眼睛。 然后他隔两天就拿拖把把寝室拖的干干净净,也没什么怨言,弄得他们寝室的人都不好意思,但是他并非是基佬式的洁癖,他只是需要一个干净的环境而已。 他每天早上七点钟左右起床,然后去操场跑步,跑个三五圈后回寝室换衣服,再吃早饭,一整天都精精神神的,我从未看到他表现出疲态。 他跟每个人说话都很和气,脸上带着微笑,有人找他帮忙他都会热心地帮别人解决问题,刚来我们班半个月选班长的时候就以近全票的人气获得职位。 篮球赛的时候他身先士卒,又打比赛又当教练布置战术,拿了全校第二,第一是体育系,毕竟我们体能跟不上,打完那一天他请所有队员吃了顿饭,说感谢大家的拼搏成功失败皆骄傲,大家都很感动。 他很慷慨,只要同学在超市碰到他,他都会请人喝点饮料吃点东西,弄得我们都挺不好意思的,一看到他都按住他的手说: “班长我请你喝可乐,给次机会。” 他不喜欢玩游戏,喜欢去图书馆看书,一待就是一上午,谈吐很风趣,和他交流如沐春风,我们班主任有事没事就爱叫他去办公室聊天。 【读到现在你是不是觉得他是穷家小户杀出来的?】 并不是,他爸爸有自己的公司,他妈妈是武汉某医院的主任,家里资产保守估计八位数,他完全可以像富二代一样生活,但是他没有,他用虔诚的态度对待生活,对人生的每一刻都如最后一刻一样珍惜。 而更让人诧异的是,他们那个寝室的六个人,一毕业在大家还在摸爬滚打的时候就全部成了白领,在各自的公司混的如鱼得水。 优秀的人就像一团光芒,和他们待久了,也就再也不想走回黑暗了! 【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多些包容】 【和担当】 小区新开了一家超市,是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创业。开业当天,我去买菜。人太多,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出了不少错。 我买了两根黄瓜、几个西红柿,一结账三十多块钱。我差点怒了:“你家的菜是黄金的吧,这么贵?"他们连连赔不是: “对不起,对不起,按错小数点了。”我无奈地吐出一口气,唉,这种店下次我还怎么来?后来,老公去买过两次东西,回来说这家店不错,就是刚开业还不太熟,可是那两个年轻人很专心,商品都精挑细选的,价格也公道。我们应该包容一下,给人家成长的机会。 我装作夸张的表情跟老公说: “你好伟大呀,我差点断送了人家的前程。” 老公憨厚地笑笑: “我们要有点耐心,谁都有过从手忙脚乱的青涩时期。” 咦,这话好耳熟,好像母亲也说过。母亲去世前一年,基本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第一次输液时,遇到一个毕业不久的实习护士。小姑娘人长得甜,嘴也很甜,总是不笑不说话。给人扎针时,手法轻柔,就是扎得不太准确,老是几次才能扎好。看着母亲手背上的血,我非常心疼,气呼呼地嚷: “你这是拿我们练手呢?!"小女孩面红耳赤,一句话不敢说。 母亲嗔怪我: “哪那么多事,我这皮糙肉厚的又不疼,孩子,扎吧,我都不怕你怕啥!"小姑娘怯怯地看看我不敢扎,我赌气走出病房。等回来时,母亲和那女孩有说有笑,药液早已输上。 小护士出去了,母亲和我说: “人家孩子刚上班,出点错是难免的,你也在医院实习过,难道都忘了?"怎么能忘呢?我是医学专业毕业,当年在石家庄两家医院实习过。记得在心电图室实习时,里面有三位女医生,脾气差别很大。主任家教很好,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慈爱。另外两位要凌厉许多,除了支使我干活外,基本不理我。 每次有病人做完心电图,我看着那些上上下下的曲线就一脑子耀糊。小心翼翼地向医生请教,那两位大多一脸不耐烦地说: “你们老师没教你吗,自己拿课本去对,我要是手把手教你还不累死?"主任就不一样,她会让我一段一段地把那些曲线剪下来重新贴好,然后耐心教我: “这样的是房颤,这样的是二尖瓣狭窄,这样的是心梗……”我在内科实习时,有一位姓郝的医生,像对自己孩子般对我。我经常因为睡懒觉顾不上吃早饭,每天都急匆匆踩着上班的点跑去医院。郝医生一手好厨艺,经常把自己做的早点带给我吃。 在内科实习的那段日子里,郝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专业知识。每天早上来了病人,她总是让我先询问病情,然后做初步诊断,她再确诊。几个月后,郝医生办了退休手续,离开了那家医院,我们从此再未见过面。 年轻的我,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郝医生人好。其实,我只是一个外地的实习生,不过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她本可以用应付的态度待我,但却给了我那么多。 初出校门,我怯怯地走向社会,不知迎接自己的会是什么。那段最初的日子里,我见过人心险恶,也感受过太多的美好。那些险恶成了我成人礼的必备节目,而那些温暖则犹如在我胆怯时伸过来的一双有力的手,给了我面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实习一年,各科室带过我的医生足有几十位。如今,他们大多面容模糊,只有那位心电图室主任和郝医生仍印象深刻。虽然我最终并没有从医,辜负了她们曾经的倾心相授,但我一想到她们,就会有流泪的冲动。 我们都曾青春年少,也曾青涩懵懂。给差生一点时间,让他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一句担待,一份包容。时光飞逝,太多的往事呼啸而过,沉淀在心底的一定是这些温情。哪怕他心里有过怨有过痛,走到最后,也都会淹没在时光中。唯有那些对他好过的人,那些温柔待过他的事,会被他带着走过一程又一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不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把自己给丢了】: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446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给自己一个灿烂的微笑】09-12
2 接触新领域才有挑战09-12
3 经典句子:经典之语,释放情感能量09-13
4 激情满溢如火绚丽的正能量语录大全09-12
5 经典句子:经典句子,蕴含无尽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