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处世,无刚不立,但过刚则易折。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呢?外圆内方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说为人要品性刚正,但又要讲究谋略,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如此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清代的张之洞为官几十载,两袖清风,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他又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在晚清黑暗腐败的官场里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张之洞的成功,不仅是源自他的学识,还得益于他做人老道,进退有度,刚柔并济。张之洞虽然生性忠直,勇于针砭时事,敢于纠弹朝中要员,赢得人们的赞赏和钦佩。但他即使在声名隆盛之时也没有忘乎所以,他能及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正是张之洞做人的聪明之处。yipindushu.com
其实张之洞虽正直,但又善于设防自保;他既有主见和个性,又不失灵活性。也就是既富于刚性,又不失弹性,具有刚柔相济的性格,是一个外圆内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软的海绵,骨子里却如同钢铁。他崇尚做人要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他的这种性格与他的大胆直谏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如此。
当时清流党中的张佩纶、邓承修等人受一系列直谏成功的鼓舞,热血奔涌,愈加放肆。他们纷纷上疏,弹劾一系列贪污受贿或昏庸误政的官员。而张之洞并不欣赏他们的这些做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一味刚直、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不仅容易惹火烧身、招致祸端,而且常常有性命之忧。那种逞血气之勇、图一时痛快的做法,绝非智者所为。身处你死我活、激烈竞争的官场漩涡之中,谁敢说自己能够永远做官场上的不倒翁?身处其中的真正聪明人,总是善于想方设法保护自己,躲避陷阱,绕开虎口狼窝。尤其是位高权重者,每每成为众矢之的,树大招风,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所以张之洞遇事总是思前顾后,留有余地,凡事都力争有所回旋。比如他每次上奏进谏,虽然言辞激烈、慷慨激昂,但常常是针对事件有感而发,一般不直接将矛头对准某个人,也就是说他注重就事论事,通过事情论证是非曲直,而不搞人身攻击,即便是因为事件本身不得不触及某人,他也尽量减少对人物的斥贬,而是着重抨击事情的荒谬,这样就给人以光明磊落之感,既避免让局外人误认为是泄私愤,又让对手抓不住任何把柄。因此张之洞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既善于出击,又巧于自保。
张之洞是一个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老谋深算,进退有术,处处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结宗派、树私党,常常标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无台无阁,无湘无淮,无和无战",“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党"。在从政之中,由于政见趋同,很自然的会有至交好友。众所周知,当初在京纵论时政时,张之洞附着李鸿藻这样的阁臣,成为清流党的“牛角”,而且在1876年底至188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其笔锋所向、触角所至,也无可辩驳地显示他是清流党的重要成员,但他却时时处处竭力否认自己是清流党。
在被人视为“清流党”的头面人物中,张佩纶、陈宝琛等人招怨最多,而张之洞确乎遭人攻诘不多,这正是因为他这个“清流党”重在言事而少言人。张佩纶、陈宝琛,今天弹劾这个,明天弹劾那个,积怨甚多。而张之洞即使对自己的政敌也是虚与委蛇,尽管他纵横捭阖,但尽量不贸然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张之洞,本有分李鸿章之势的用心,避免李鸿章集大权于一身。张之洞虽然与李鸿章在很多方面意见不一致,如甲午之战时,李鸿章主和,张之洞主战,李鸿章视张之洞为“书生之见”。但张之洞表面上还是表现出对李鸿章的极大推崇,据说当李鸿章70寿辰时,张之洞为他做寿文,忙活了两天三夜,这期间很少睡觉。琉璃厂书肆将这篇寿文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张之洞如此处理与李鸿章的关系,显然包含着深刻的外圆意识。
他的外圆谋略还表现在对光绪帝废除与否的问题上。戊戌变法之后,张之洞鉴于西太后的威严,对废除光绪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态,总是含糊其词,既不明说支持,又不明说反对,常常推说这是皇室家事。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上,更可看出张之洞的聪明老练、圆滑狡黠。正是因为张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场上既如鱼得水,又出污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机会让朝廷赏识自己,又运筹帷幄为百姓办实事,成为名震中外的“圣相”。
柔与忍的做人哲学在张之洞的身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其运用之精妙令人赞叹。
古往今来,有许多自诩机敏之士于风雨飘摇中遭遇不幸,这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圆滑处世,且行为脱俗、锋芒毕露而招惹嫉妒。如果能学会外圆内方,以柔忍之术做人,想必就不会那样不幸,而是可以更好地展现才华,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了。
心怀宽广——给别人留路,自己才有出路包容是人生的大智慧,无论对做人处世,还是奋斗创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会包容,能够修身养性,安身立命。它是成就大业的利器,是升华自己的妙门。
包容是"王者"之气度
对于现代人而言,物质是丰富的,知识是丰富的,许多人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是却不快乐,仍然有很多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人生的智慧太贫乏了,不懂得如何包容生活。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纷繁芜杂的问题,有了包容,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包容是人生的大智慧,无论对做人处世,还是奋斗创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会包容,能够修身养性,安身立命。它是成就大业的利器,是获得快乐幸福的妙门。
包容体现了人们大度的胸怀和气概。它讲究的是策略,运用的是智慧。
包容别人的过错,即使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也能迎来天空无边的蔚蓝。
包容不是姑息别人的错误,也不是自己软弱的表现。包容是一种理解,一种涵养,不是简单的宽容加饶恕。当别人做错事时,包容对方往往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给别人留路,自己才有出路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地。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原谅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包容了他。”
一次可贵的包容,换来了一生的朋友之情,可见,包容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无价的。做到包容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有时可能只是一句安慰的话语,就可能迎来天空无边的蔚蓝。
一架飞机在升空的一瞬间,机身有些异样地抖动,但这只钢铁巨鸟还是在惯性中钻进了云层。驾驶这架新式战机的是美国特级试飞员胡佛,这位曾经试飞过几干架次的王牌试飞员,平时最相信自己的直觉。此时,一种不祥的预感渐渐地占据了他的心。果然,飞机开始急速下坠,仪表盘上亮起了一盏盏醒目的红灯,刚刚还像一根飘带的河流,因为飞机下降变得波涛汹涌。冷静、冷静,面对撩开了面纱的死神,胡佛一遍一遍在心里默念,在一个真正的试飞员心中,这项耗资上亿美元和无数人智慧心血的成果比什么都重要。冷静与经验拯救了一切,奇迹终于在这漫长的几秒钟里发生了,发动机又发出了沉闷的轰鸣,在塔台的指挥下,胡佛凭借丰富的经验终于使飞机迫降成功。
胡佛走下舷梯的时候,地勤人员呼啦啦地向他奔来,走在最前面,第一个紧紧拥抱他的,是泣不成声的机械师戴维。因为是他一时的疏忽,错将轰炸机的油料加进了战斗机,才差点酿成了一场机毁人亡的事故。
胡佛知道了原委后,并没有责怪这位合作了十余年的老伙计。而是安慰他说,一切都过去了,死亡也消失了,不要因为无意的过错而责备自己,我相信你,以后只要是我飞行,会继续请你“加油”。
因为这一句话,戴维很快从阴影中走出,并且一直陪伴在胡佛的左右,直至两个人共同退役。其间,再也没有出过任何哪怕是细微的差错。
人生在世,会与许许多多的人接触,难免会有人有意或无意地给我们造成一些伤害,如果一味地将这些伤害记挂在心,时刻与之计较,那我们的心灵就会被气恼和怨怒所折磨,背负上沉重的包袱。倒不如用理解和原谅做药引,熬一服包容的汤药,这既能解除别人的痛苦,更能让自己变得快乐健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外圆内方,处世之哲学也: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9925.html
推荐文章
09-06
1 四字幽默网名,让你笑出声来09-12
2 男人独一无二的气质09-19
3 还不就那样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句子,沉淀情感智慧09-19
5 添加佐料能使语言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