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王山, 平人,三思后行。宗三光→或三风,●解语凡事宜熟思缓行,熟思则得其情,缓行则得其当。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或曰: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担风月,担累了就该歇脚。
译文:凡是要做的事情最好是深思熟虑,从容处置。深思熟虑就能得知事情的真情,从容处置就能把事情处理妥当。在忙碌的场所要做的事情,如果能经常在空闲时提前检查清点,做好准备,那么过失和轻举妄动自然就会很少;行动时各种念头和想法萌动,如果能预先在安静时对计划缜密琢磨,那么行动中不正确的想法自然就会止息。有人说:用两个空拳把握古今之事,即使握住了也不能太偏执认真,得放手处须放手;用一条竹杖来挑起清风明月,即使走进良辰美景也不要太执迷忘返,该歇脚时须歇脚。
【●批语】yipindushu.com
夜深人静,独卧观心,始知人皆生必有死,一切都是徒劳,每于此中得大恐惧,又于此中得大惭愧。故曰:只一自反,天下无事不可了。譬如无事便思有怠念否;有事便思有浮意否。得意便思有忘形否;失意便思有怨尤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之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荒,便思胜过我之人,则精神自奋。故返己者触物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前辟福运之路,后浚灾祸之途,相去霄壤矣。
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而受祸。当怒火欲水正沸腾时,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时能猛然转念,凶险便化为吉祥矣。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味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欢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矣。此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悔既往之失,此是防将来之非。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或曰:风来疏竹,风过而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夜深人静,独自静卧,反省自己的内心深处,才知道所有的人都有生必有死,一切努力最终都是徒劳。每每于此心灵的反省中得到对生命永远不能复生的最大恐惧,又从此心灵的反省中得到了对浪费时光的惭愧悔恨。所以说:只要时常能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己,天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了悟。比如人在闲暇之时应反省一下有没有懈怠的念头;在忙碌之时应反省一下有没有轻浮的意气。在志得意满之时应反省一下有没有忘形的辞色;在失意不得志之时应反省一下有没有怨恨失望的情绪。这样时刻检点反省自己,使内心的杂念与外表的浮骄辞色,从多到少,从有达到无的境界。再如当事情稍违心愿,不太顺利时,应想一想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人的情绪自会消除;心志若有懈怠懒惰,应想一想胜过自己的人,这样就会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奋发向上。由此可见,善于反省自己的人不管接触什么外物都当成是自己改过迁善的良药;而怨天尤人的人稍有不顺心如意,就抱怨、责怪别人。前者开辟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后者却疏通了招引灾祸的途径,真是天壤之别啊。
再说,每当横暴行为来犯时,先应思考招惹横暴来犯的原因,然后想出对策,切不可生气动怒而受祸。每当怒火中烧、欲水沸腾之时,明明知道,却又明明要犯着。知道是谁在作祟,也知道明知故犯的又是谁。这时若能猛然醒悟,回心转意,就能使凶险转变为吉祥。还有,饭饱之后反思佳肴的味道,浓淡鲜美的感觉都已消失;云雨之后反思色欲情感,男欢女爱的感觉已不复存在。因此,人应当用事后的所悔所悟,来消除遇事时的痴迷不悟,从而保持本性恒定,行动自然合乎人情事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而悔悟以往出现的过失,这是为了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不正确。事情进展顺利时,应想好抽身隐退的方法,以免将来像公羊角夹在篱笆里进退两难;着手准备做事时,就预先谋划好如何放手,才不至于以后像骑在老虎背上,面临骑虎难下的危险局面。有人说:微风穿过稀疏的竹林,风过竹林却不留声;大雁飞渡清冷的潭水,雁过潭水却不存影。君子行动亦如此,事情来时心开始相映现,事情过了心也随之空静。
【●典例】
【忠言难得李世民宠信倚重行止得当长孙无忌必三思】
唐初,太子李建成欲害秦王,秦王十分惶恐,秦王的手下也个个不安。有人建议先下手为强,除去太子,不想李世民百船推诿,且坚持说:"骨肉相残,这不是仁人所为。我虽担惊受怕,却也干不出这等禽兽之事。”
早年追随秦王打仗,多有战功的长孙无忌为此求见秦王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王只知仁爱对人,却不知自爱除恶,这哪里又是仁人所为呢?仁人以天下为己任,此事关系大唐国运,当不是大王一人之事。古时周公消灭管叔、蔡叔,方有周朝兴旺。如今大王若一味妇人之仁,不行正义,却与大仁背道而驰了,对天下百姓当是残忍之举。"有了长孙无忌的反复力劝,秦王终下决心,一举铲除了太子的势力。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受封齐国公,愈来愈受重用。他不骄不傲,每言大事必反复思量,然后才徐徐陈进。有人说他太过谨慎,长孙无忌便说:“身为重臣,当自知利害,慎对宠恩。我若倚仗皇上垂爱,不知检点,乱进谏言,一来对皇上不敬,二来也会由此失去皇上的信任啊,怎敢大意呢?”一次,在朝会上商议讨伐突厥的事,有人借突厥发生内乱,便力主发兵讨伐,以成大功。长孙无忌听后,许久不发一言。唐太宗没了主意。便问长孙无忌说:“你足智多谋,相信此事自有明断。你不作声,可是另有打算吗?"长孙无忌见皇上相询,这才上前应对说:“此事臣以为不可征伐。”唐太宗一怔,忙道:“你从前一向主战,今何致此呢?”长孙无忌说:“动止之间,全在审时度势,焉能不慎呢?从前突厥与我为敌,不讨不行。如今突厥刚与我结盟,讨之失信,毁我天威。再说突厥今已内乱,无力再侵我朝,这正是我朝求之不得的好事,何必多此一举呢?如果一兴刀兵,恐怕祸患将生,与我大唐有弊无利,故不应出兵。”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劝谏,说道:“动止之祸,你已言透了。朕若贪恋全功,只怕终有抱憾。”唐朝不攻突厥,突厥感恩戴德,最后归顺了唐朝。
长孙无忌的权力太大,以至许多人不断上内容攻击他。唐太宗没有猜忌他,却把这些表文直接拿给长孙无忌看。长孙无忌背生冷汗,他坚辞官职,还泣泪说:“陛下信任与臣,可臣也不该让陛下为难。臣为国做事,本不在意身任何职,倘若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而令天下猜忌,却非臣之所愿了。”
唐太宗一口拒绝。长孙无忌忧心更甚,他对家人说:“我虽面上尊宠,可实际上已处在风浪中了。这个时候,若不知退让,只是倚仗皇上撑腰,只怕他日有悔。”家人反对说:“皇上不准你辞官,别人又能把你怎么样呢?”长孙无忌说:“只进不止,只能授人以柄,时间一长,皇上也会疑心。何况既是皇上厚爱于我,我又何必为那虚名而自树强敌,招惹祸端呢?"长孙无忌坚请辞官,唐太宗无奈只好解除了他的尚内容右仆射之职,仍让他主持门下省的事务。长孙无忌还是推让,唐太宗亲作《威风赋》,以表彰他的功绩。长孙无忌深感其诚,这才勉强留在朝中。此事传出,人们对他的攻击也戛然而止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三思后行: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9924.html
推荐文章
09-18
1 沉浸文字妙境,世界上最经典的短句09-12
2 【批评应婉转而间接】09-12
3 经典句子,蕴含人生哲理的话语宝藏09-20
4 不要紧,你心情不好09-19
5 点燃文字之光,简短入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