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面具如果同时出场,常常会发生冲突和对抗。弗洛伊德把心理冲突分为三种现实冲突、道德冲突、神经症性冲突。现实冲突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选择时的内心冲突,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道德冲突是指道德观念与本能冲动之间的冲突,也就是理智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灵与肉的冲突。神经症性冲突是指对正常人来说根本不构成冲突的冲突,是神经症病人所特有的。例如走路的时候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剥鸡蛋应该先剥大头还是先剥小头。神经症的特点就是心理冲突,最典型的是强迫症。
勒温也把心理冲突分为三种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趋冲突。事物都有两面,如果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都很突出,就会使人陷入趋避冲突,想要又不想要,既爱又恨。矛盾性依恋就是趋避冲突的一种。如果有两样东西,都不想要,但躲开一样,必定会撞上另一样,就会使人陷入双避冲突。双重束缚就是双避冲突的一种。如果两样东西都想要,但一次只能要一样,不能兼得,就会使人陷入双趋冲突。完美主义就是双趋冲突。
一个人格面具只有一种功能,不可能“自我矛盾”。如果一个人出现内心冲突或自我矛盾,一定是一个面具与另一个面具发生对抗。每个人都有许多人格面具,面具对抗在所难免,解决的方法有1。轮流出场,互不相见,也就是分裂;2.把相对比较弱的面具压抑掉,不让它出场;3.整合,使对抗的面具化敌为友,和睦相处。
纠缠不清的两股势力——强迫症 强迫症的特点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对抗。例如,病人脑子里出现某种想法(强迫),同时又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好的,竭力克制(反强迫)。两者常常僵持不下,令病人痛苦不堪。有时候强迫占上风,病人就胡思乱想了;有时候反强迫占上风,病人控制住了自己。为了保持反强迫,病人会做一些仪式化的动作,例如敲脑门、数数、默念“咒语”。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强迫是一个面具,反强迫是另一个面具。反强迫面具管着强迫面具,认为它是不对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反对它、禁止它。而强迫面具不服管教,偏偏要打破禁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两个面具类似于孩子和家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也会无理取闹,而家长总是制止他这样不行,那样不行。 弗洛伊德把神经症分为两类现实神经症和精神神经症。前者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后者包括癔症、恐惧症和强迫症。现实神经症比较简单,由现实原因譬如心理创伤、丧失等引起,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精神神经症比较复杂,很难根据症状推测原因。这是因为,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参与,症状已经发生转换或“变形”。所谓转换,就是症状从A变成B,再变成C、D、E.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一个面具只有一种表现或功能,症状转换其实就是面具的转化。一个面具出来,另一个面具就会做出反应,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面具,最后表现为症状。这样的连锁反应称为“面具链”。 强迫症面具链的第一个环节通常是“冲动”。病人的某个面具有一个冲动,例如死亡冲动、性和暴力的冲动,或者佛教所说的贪、嗔、痴。由于相应的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或道德所不允许的,因此这些冲动连同相应的面具平时处于压抑状态。当它被某种因素或情境刺激起来时,就会闯入意识,表现为“强迫性冲动”或“强迫意向”,俗称杂念。对于这些杂念,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只要不付诸行动就可以了。但是,佛教认为想想也是作孽(意业),会产生后果(业报),必须予以制止。于是,第二个面具出来了。这个面具像法官或道德卫士,负责监督和评判各种冲动,如果是好的就放行,如果是不好的就制止。一个杂念,如果不予理会,通常都会一闪而过,不留痕迹。而法官面具吹毛求疵,容易把杂念放大,并且“定格”,结果挥之不去,遂成心病。 如果冲动过分强烈,的确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会变成行动,于是,一个胆小的面具就会感到害怕和恐惧,称为“强迫性恐惧”。在这个面具的渲染之下,法官面具制止强迫性冲动的决心就更大了。制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压抑,二是预防。 压抑也有两种,一是直接压抑或否认,二是转移注意力或忽视。通过压抑或否认,强迫性冲动和相应的面具重新回到无意识状态,冲动“消失”,癔症的面具链通常到此为止。重新回到无意识状态的冲动可能会通过“发作”和“干扰”,表现为分离障碍和转换障碍(躯体化)。如果采用转移注意法,病人就会表现出强迫行为,例如洗衣服或数数。 预防是指,针对强迫性冲动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冲动转化为行动,避免可怕的结果发生。例如,针对死亡冲动的预防措施可以是避开危险的地方、把刀藏起来、检查煤气、请人陪伴或向别人确认是否安全。恐惧症的面具链通常到此为止。这时强迫症病人会出现第三个面具,这个面具认为第二个面具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必要的,是很荒唐的,是“强迫”,因而进行“反强迫”。于是,这两个面具陷入对抗之中,这是强迫症的特点。 有的病人还会出现第四个面具。这个面具认为第三个面具的反强迫措施也是没有必要的,因而予以对抗,进行“反反强迫”。最后,病人出现第N个面具,这个面具认为自己得了强迫症,需要治疗。于是,病人陷入困境如果不治疗,强迫症就好不了;如果治疗,还是强迫症,因为治疗就是与症状对抗,就是反强迫。久病不愈和多重强迫的强迫症病人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他们不管做什么都是强迫,什么也不做还是强迫。有一个病人每天早上喝牛奶,哪一天来不及喝,心里就会非常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强迫行为,就刻意不喝牛奶。其实刻意不喝也是强迫。 因此,在症状层面上治疗强迫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绕开强迫和反强迫,直指第一个面具,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冲动,这种冲动的后果是什么。再回到第一个面具。当它出现死亡冲动时,其他面具不会理解,不相信别人会杀自己,而把这个面具投射到外界,认为是别人想杀他,因而产生强迫性恐惧。强迫症病人知道实际上没有危险,不应该恐惧,所以才会反强迫。如果他以为自己真的很危险,确实有人想杀他,那就是偏执性精神病了。强迫症和精神病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自知力,有没有自我反强迫。 综上所述,强迫症不仅仅是面具对抗,面具对抗只是强迫症“面具链”的最后一个环节。 强迫检查 我突然明白了她不是怕把好东西会弄丢,而是怕把不好的东西丢出去,危害别人。这种想法非常符合她的性格特征,她是一名优秀教师,当过校长,习惯于为人师表,道德上也是楷模。尽管生活比较清贫,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她还是会慷慨解囊。“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大公无私,舍己救人。 对于强迫症来说,强迫面具和反强迫面具的对抗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深挖下去,一定会发现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人格面具参与其中。这位老太太的强迫面具担心丢了什么东西,所以反复检查。而反强迫面具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丢,也不吝惜把东西送给别人,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反复检查,竭力控制自己不去检查。这两个面具之所以会对抗,是因为反强迫面具不理解强迫面具 ,以为强迫面具是怕丢了好东西。其实,强迫面具担心的是丢了不好的东西,危害别人。怕伤害人,怕得罪人,怕有损于自己的教师形象,这才是强迫面具的本意。为什么怕伤害别人?因为她有一个“优秀教师”面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自己何必难为自己——对抗的人格面具: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776.html
推荐文章
09-18
1 【人生道路不能缺少朋友2】09-12
2 经典句子,触动心弦的美妙音符09-12
3 充分认识自己的大脑回路09-12
4 刚健坚忍:要能忍也要能受辱09-12
5 经典句子: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