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婴面具和受害者面具都会焦虑和恐慌,焦虑和恐慌是对被遗弃和受伤害的反应,也是努力挣脱被遗弃和受伤害的状态的表现。如果不挣扎了。那就是纯粹的苦命人了。我们把挣扎中的苦命人称为“遇难者”,焦虑症是遇难者面具的显现。
一般人遇到危险的时候都会紧张、焦虑、害怕、恐慌,然后叫喊、呼救、奔跑、躲避、砸东西,最后得到别人的救助,或者自己逃脱,否则就是一命呜呼。这一系列情绪和行为构成一种“模式”,定格在“神经回路”和人格结构中,形成遇难者面具。
每个人都有遇难者面具,因为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灾难。人生的第一次遇难可能就是出生,离开母体,被“抛进”空气中,脐带随即被剪断,这是多么危险啊。所以情急之下就哭了,这一哭,打开了呼吸通道,于是有了自主呼吸。从此以后,一旦觉察到危险,就会大声地哭。哭声是对妈妈的呼唤,妈妈来了,危险就被排除了。
其实哭有很多种,伤心的哭、委屈的哭、害怕的哭、求救的哭都是不一样的。伤心的哭和委屈的哭可以是无声的,害怕的哭和求救的哭一定是非常大声的。遇难者的哭就属于害怕的哭和求救的哭。 遇难者面具是有作用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遇难者面具,遇到危险也不知道害怕,不会求救,也不会逃跑,后果可想而知。如果遇难者面具太强,实际上没有危险,却以为有危险,对危险“过敏”,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这就是焦虑症了。遇难者面具怎么会太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曾经遇到了非常危险的事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面具的形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常规的,通过长期、重复的实践而形成;一种是非常规的,一次曝光,终生不忘。心理创伤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在应激状态下,人的意识或理智会受到破坏,意识的“过滤”作用消失了,外界信息长驱直入,在心灵深处“曝光”。除此之外,过度兴奋、过度疲劳和催眠状态也容易发生“曝光学习”。 创伤的体验是痛苦的,一般人都不愿意回忆,甚至努力忘掉。努力忘掉其实就是压抑,可是面具是有能量的,如果释放了也就变弱了,如果一直压抑着,能量就会聚集起来,变得越来越强,最后在不该出来的时候冲出来,导致焦虑发作。 因为并无实际的危险,却出现焦虑症状,所以这又被称为“无名的焦虑”。病人知道,这种焦虑是不应该的,是不合理的,是没理由的,所以进一步压制。实在压制不住,就找医生,医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病人继续压制。结果,压制越厉害,能量聚集得越多,遇难者面具越强大,需要更厉害的压制。治疗焦虑症的最佳方法是释放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释放了,遇难者面具变弱了,不会无缘无故地冒出来,就没有“无名的焦虑”和焦虑症了。 有些病人容易走极端,听说面具可以“释放”,就要求把它彻底“释放”掉,一点儿也不留痕迹。其实,没有遇难者面具也是不正常的,危险的。想把遇难者面具彻底“释放”掉,说明病人仍然排斥这个面具。排斥就是压抑,所以让病人接受遇难者面具是很重要的。 惊恐发作 更彻底的人格分裂——癔症性精神障碍 分离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的一种表现,包括失忆、神游、情感暴发、多重人格和癔症性精神病。按让内的观点,癔症病人统合能力受损,整个意识被划分为不同区域,互相之间失去联系。正常情况下,“主意识”起作用;一旦发病,整个人就被某个“边缘意识”所控制,表现与平时截然不同。让内所说的“主意识”相当于主导面具,“边缘意识”相当于被压抑的面具。主导面具出场的时候表现正常,被压抑的面具一出来,就不正常了。由于主导面具和被压抑的面具本来就是对立的,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因此发作的时候与平时判若两人。 分离障碍和分裂的区别在于分离障碍患者的两个面具地位不等,一个长期占据人格中心,一个偶尔露面;分裂的面具地位平等,轮流执政,平分秋色。 分离障碍不同于其他发作,发作的时候真的“变了一个人”,事后常常回忆不起发作过程。这说明,分离障碍的面具与整个人格的分裂更加彻底。 失忆 这个孩子一定是遭到严重的心理创伤,无法承受精神痛苦,才把自己“整个”忘掉,全部交给一个从来没有露过面的面具。这个面具不认识家人,不认识家,也不认识“自己”,所以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他对所有的东西都很好奇,也很好学。他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他无忧无虑,幸福快乐。 这个面具大概只有一两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词汇量比较少,很多东西不会命名,但学得很快。他也分不清七大姑八大姨,顶多觉得熟悉。所以,他虽然不认识家人,叫不出谁是谁,但是家人带他走,他一点儿也没有迟疑。 家人四方打听,终于了解到一些情况。发病前一天,他跟亲戚吵过架。他一直是个乖孩子,从来不跟人吵架。那一天却一反常态,吵得很凶。吵架的原因不清楚,按亲戚的说法,是因为他干活儿偷懒,亲戚说了他几句。这样的话以前也有说的,毕竟还是孩子,偷懒也是常有的事,想不到这一次反应这么激烈,他回亲戚的话非常难听。 我猜想,他在亲戚家里打工,亲戚并没有特别照顾,而是和其他工人一视同仁,甚至对他更严格一些,他一定觉得很委屈。但是,因为是亲戚不能撕破脸面,所以只好忍着,心里很压抑。那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亲戚一训斥他,他就爆发了。他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如果当时手里有刀,他会当场把亲戚砍了;如果当时手里有枪,他会当场把亲戚毙了。因为没有刀,没有枪,所以没有酿成恶果。但是,这个想法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呈现,甚至已经被他说出来。他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和说出这样的话而感到害怕,于是动用心理防御机制使自己失声,忘掉自己的想法,忘掉吵架,忘掉一切。 不就是跟人吵架嘛,至于这样吗?吵架的时候就算说“我要杀了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于,他是乖孩子,从来没有吵过架,从来没有过如此“恶毒”的想法,所以才会吓着自己。同一个想法,同一句话,对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 从来没有吵过架,却吵得那么酣畅淋漓;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却这么想了。这说明他不是不会吵架,不会这么想,而是压抑。也就是说,他有一个叛逆者面具,但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表现出来的是讨好者。那一天,终于压抑不住了,他一反常态,变成了叛逆者,差点儿杀了亲戚。他为自己的表现感到震惊、害怕、后悔,于是重新把叛逆者压制下去。 身在曹营心在汉——游离的人格面具 游离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开小差,走神,多动症(学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经常这样。强迫症病人经常出现“杂念”,也就是强迫性思维,自己认为不应该、没必要,但控制不住。当杂念出来的时候,他们会跟杂念做斗争,其实跟杂念做斗争也是“杂念”,所以会游离得更加厉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常常会出现“闪回”,也就是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创伤事件。闪回可以在梦里出现,经常做恶梦;也可以被某种情境激发,“触景生情”;也可以自动出现。自动出现的闪回与多动症(走神)、强迫性思维在形式上很难鉴别,但内容不同。走神就是想入非非,内容通常都是当事人所向往的;强迫性思维是当事人认为不应该、没必要的,所以会自我斗争;闪回的内容是创伤性的,令当事人感到痛苦,所以通常也会竭力克制,但是,也有陷入很深“不能自拔”的。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游离不仅仅是出现一种杂念,而是出现一个与情境无关的面具。杂念来自面具,是面具的组成部分。例如,上课走神是因为“小玩童”面具跑出来了。它之所以会在上课的时候跑出来,是因为它能量很大,需要释放。它之所以能量很大,是因为受到压抑,它还没玩够。闪回是因为遇难者面具跑出来了。创伤事件塑造或激发了受害者面具和遇难者面具,这两个面具令人痛苦,所以受到压抑。由于压抑,面具的能量得不到释放,聚集起来,达到一定程度,“闯入”意识,暂时成为主导面具。 与抑郁症、焦虑症、短暂性精神病发作和分离障碍相比,“游离”属于小发作、轻微发作或“不完全发作”。压抑的面具并没有控制整个人格,影响当事人的言谈举止,只是“闯入”意识,出现杂念而已。别人通常看不出来。最多发现他走神、发呆或心不在焉。 从某种意义上讲,做梦也是游离和轻微发作。幻想俗称“白日梦”,更是游离和轻微发作。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无病呻吟的心理病症——焦虑症: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64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经典之语,动人心弦09-12
2 伟大的领导者有长期奋斗目标或者使命09-12
3 急流勇退,明哲保身09-19
4 轻触文字温度,入心短句字09-12
5 经典句子:拨动情感的经典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