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加(Seneca)
你似乎很了解强迫症。你说伯尼(Bernie)叔叔“太强迫了,把每个人都搞疯了”。你甚至会充满歉意地跟人说“别跟我一般见识,自从上周同事们都感冒之后我就有点强迫了。”
当你说“强迫”的时候,你其实想指代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有一点儿呆板、一点儿琐碎、一点儿戒备、一点儿重复外加一点儿不受控制?没错,这些都是强迫症的典型特征,但我还是想再跟你多聊一聊我眼中的强迫症。
强迫性思维 一说到强迫症,敏锐的读者马上就能想到它的两大构成要素: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先来说强迫性思维。你肯定知道脑海中一直翻来覆去萦绕着同一首歌曲是个什么感受,那让人十分沮丧。在前不久的一次幼儿才艺表演中,有不少于9个小姑娘演唱了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的歌曲《随它吧》(Let It Go),其中有两个唱得还真是不错。孩子们当然非常可爱,但是这些歌声却在我脑海中盘桓了一整天。“随它吧,随它吧”可是我怎么就随它不了呢!一旦被确认为强迫症,你就会遭受这种反反复复、挥之不去、强韧无比而又无处不在的强迫性思维的侵扰。虽然你极力抵抗,可是拿它毫无办法,更可怕的是,它可不会以好听的流行歌曲那样的友善面目出现,恰恰相反,充斥于强迫症患者头脑中的想法常常是可怕的、充满威胁性的。 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学术名词叫作“自我拒斥”,是指“无法达到自我的和谐、统一”。强迫性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拒斥,它们毫无意义、违背个体意愿、得不到自我的接纳与认可。与和主日学校唱诗班的孩子们待上一小时之后其歌声还在你脑中回放一整天让你感到无比恼火相比,毫无理由地坚信你先生乘坐的那架飞机极有可能会坠毁所带来的可就远不是恼火了。 典型的强迫性思维有哪些呢?来看一些真实的案例。 “我刚才是不是把找回的零钱给吃掉了?” “之前跟在我后面的那辆白车不见了——是不是被我给搞得出事了?我是不是应该掉头回去找找看,他们会出事吗?” “我会用这把刀伤害我的家人。” “十月之前我都喘不上气来。” “我不能坐在车座上,不然就会弄脏座位,把病菌传给家人和宠物。” “我锁门了吗?”(此前她已经确认过19次了,毫不夸张) “我刚才碰我的眼睛了吗?我的眼睛还好吗?” 强迫性思维有数不清的变体,但总的来说它们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类:担心细菌污染、担心施害于人、基于恐惧的反复检查以及担心感染疾病。所有这些都是患者无法控制的、违背其自身意志的、让其极为担心和恐惧而又带去巨大能量耗竭的。 痛苦是如此剧烈,还常常伴随着抑郁,沮丧感、挫败感和无助感更是日日相伴。虽然服用药物会让强迫性思维和抑郁症状有所缓解,其中抗抑郁和镇静类药物的效果尤著,但还是有很多人宁愿沉溺于违禁药品或酒精中以寻求解脱。 最能“安慰”强迫性思维的常见办法是创建某种强迫性仪式——一整套可预期、可重复的行为模式——以暂时性地平息焦虑。 强迫性行为 理查德(Richard)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够好:他的父亲很挑剔,他的成绩刚过平均分,整个中学阶段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交心的朋友。在他心中,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所以,在患上强迫症之初,理查德不由自主地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肮脏、是个有缺陷的人,这让他每天清晨的强迫性行为仪式深深烙上了“自我清洁”的影子。每天早上花两个多小时洗澡对他来说一点都不稀奇,然后再花上20分钟刷牙,20分钟梳头发,再把穿衣服算上,他有时候差不多要在卫生间里花上3个半到4个小时。更要命的是,妻子还常常能听到他在里面一边大哭一边咕哝着说“我还是很脏,还是不够干净!” 强迫症的病灶似乎在大脑尾状核,强迫症患者这一脑区的活跃程度似乎比常人要高一些。正常情况下,尾状核会帮助个体对知觉到的信息进行常规检测,以防出错,但是一旦它的活性过高,它就会不断进行检查。有人认为强迫性行为就是针对“哪里不对劲儿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反应。因此,从根本上讲,正是尾状核的过度活跃引发了大脑中的强迫性思维,进而导致了强迫性行为的出现。 如何对抗强迫症 也许出乎你的意料,强迫症虽然源于大脑功能的某种失调,但就其治疗来讲,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心理治疗,其中前文中提到过的“暴露与反应阻断技术”是治疗首选。 一如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系的乔舒亚•M.纳多(Joshua M.Nadeau)博士和埃里克•A.斯托奇(Eric A.Storch)博士所描述的那样,“强迫症虽然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但其治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属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与反应阻断技术了。它让个体逐渐地、系统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丢弃原有的强迫行为仪式,差不多有85%的人受益于这种技术。不过,抗抑郁药物在50%至55%之间的人群中的治疗也是有效的。” 换句话说,必须让强迫症患者直接面对自己所恐惧、焦虑的事件本身,而不是诉诸能带来短暂安慰和解脱的强迫仪式。这意味着一旦锁门不能再去检查门锁,只允许洗一次手,离开房间之前不能轻拍椅子,在高速公路上不允许掉头去看那辆消失不见的白车怎么样了,等等。 约翰的故事 约翰在被转介到我这里之前,已经在精神科医生那里接受了好几年的药物治疗,那些抗抑郁和镇静类药物虽然没有让他的情况变得恶化,却也没显示出任何治愈他的迹象,最后精神科医生建议他试试心理治疗。 约翰的强迫性行为倒不算离谱,他有一套算是自成一格、尚可预期的强迫行为仪式。 37岁的他聪明又机敏,但在邻家孩子眼中却是个“疯子”。 你看,每天早上约翰都要锁上房门,走向停在路边的汽车。约翰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担心,非常害怕会有小偷闯进自己家里,偷走他那用血汗钱换来的家当。当他听说这类事情在不远处的西街真实发生过之后,变得尤为警觉,于是时时提防自家遭殃。事实上,这已经变成了他每次离家时必定萦绕于心头的强迫性想法,从大门到汽车不过20秒钟的路程,然而在这须臾之间,数不清的灾难性想法已经占据了他的大脑:“他们一定会偷走我收藏的枪支!谁也不会看到这次偷盗发生,没有人会及时通知我!但愿我锁了门,我肯定锁了……天哪,我说不定没锁,我一定没锁……不行,万一我没锁呢,我得回去检查一下,就一次。” 于是他走回去,结果发现门是锁着的,这才大松一口气。接下来就是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差别所在了,正常人会说:“我确认过了,门的确是锁着的,那就没事了,现在我可以安心上班了。”但强迫症患者不是这样,他早已发展出了一整套超出正常人接受范围的行为仪式,因此约翰会重复上述强迫性想法,在坐进车里点火离去之前,他会一直疑神疑鬼、心思不宁,除非他能够再回到门前重新确认!第二次确认也不过就是不到1分钟的事儿,但对约翰来说,这还远远不是结束!第三次确认虽然连他自己都觉得荒谬了,但话说回来,万一真没锁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就这样,约翰每天都得确认19至26次才能真正放下心来!每天出门前都得花半个小时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确认,这让可怜的约翰还没有开始上班就已经筋疲力尽。 对于每天都要耗时耗力地卷入到这些荒谬想法和荒诞行为之中的不理智之处,约翰是心知肚明的。那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呢?回想一下我们之前提到的词语——“自我拒斥”,这种仪式化的来回确认对约翰来说其实一点儿都不好玩儿,事实上,这半个小时是他自我折磨、与自己开战的半小时。他无法在第三次或第七次确认之后就主动停下来,一如一个酒鬼不可能在喝醉一两次之后自动放弃喝酒一样。如果还没有完成足够的确认,他即使已经坐进了车里,却不敢发动,只能再回去确认! 所有的行为总归都是有目的的,不断重复的行为自然也有它的益处,约翰的收益何在?既然他早就知道门是锁好了的。他真的知道吗?约翰唯一确定的是,每一次做出去上班的决定时心里都无比焦虑,再次确认所带来的焦虑缓解,哪怕只有片刻,也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有意义(让荷枪实弹的警卫日夜在他家门前巡逻除外)。 可是为什么是26次,而不是2次、9次或者17次?同样道理,前文中的理查德为什么一个澡非要洗两个多小时而不是12分钟或37分钟呢? 依我所见,这些重复性的行为一点一点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所需要的次数本身不是关键(除非数字本身就是强迫意念的所在,比如,某件事必须要做四次,以确保不祥之事不会降临在自己的三个孩子身上)。重复性行为之所以会起作用,是因为通过这漫长的重复过程,患者的焦虑慢慢被消解、精力慢慢被耗尽。换句话说,由于无休止的折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维持那么高的焦虑水平本身已经很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满灌”疗法让患者长时间地直面自己的恐惧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约翰的焦虑大大减少可能只是因为经过半小时的折腾,他已经累得折腾不起了。然而他自己却未必这么理解,他会觉得自己终于战胜了焦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样一来,那种程度的折腾自然会被视作“成功”的必备要素,两者之间的关联会被迅速建立,于是强迫行为仪式就这样被保存下来,第二天早上当焦虑再次袭来,这一“有效”的办法马上就会被投入使用。! 我是如何帮助约翰战胜强迫行为的呢?我们从商量好他一周内可以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的“底线”数字开始,比如说,从20到25号,每天平均22次,逐日进行记录。 然后我们进入“基于现实的自我对话”(参见自我对话部分)环节的练习。你间隔多久会被偷盗一次?入室盗窃的发生概率是多少?事实是,他从未被偷盗过,他所住的社区17年以来也只发生过一起入室盗窃案。但是约翰却把自己家从没有被偷过与自己的强迫行为联系起来了,在他看来,他反复检查的行为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焦虑,更是粉碎小偷们来他家作案可能性的重要保障。 在一起发生的两件事并不必然有因果关系(你也可以试着跟那个相信自己球队之所以能一举夺冠就是因为自己把帽子反着戴了的球迷讲一讲这个道理),但在约翰的脑子里就是对“正是因为我这样做小偷才没来”深信不疑。 再来看约翰记录的日志。我提醒他思考这样一个事实:他重复检查的行为与盗窃发生与否没有一丁点儿关系。这是第二周唯一的任务:在走向车和返回家门之间反复运用这一新的思维模式。结果是,这一周里他的平均次数下降到了18次,虽然离治愈还差得远,但与上一周相比已经有了显著进步。从认知上,他现在已经掌握了理解自己行为并挑战自己这一错误信念——我的仪式化行为是对小偷的成功威慑——的有效方法。到了第三周,他的平均次数降到了15次,第四周10次,在第五周结束时,这个数字变成了5,这与最初的基线水平22次相比,已经有了巨大改善。 到了现在,约翰已经可以理智而清晰地表达另一个重要现实了,那就是,仅仅依靠锁门是无法阻止一个“有手段”的小偷的,撬锁、翻窗或者像圣诞老人那样爬烟囱……总之他有的是办法穿墙入室,他打趣说。基于此,我们接下来采用了反应阻断和一些正强化技术。我们让约翰大声说:“我现在在锁门,锁好了!”接下来全速跑向汽车,拉开门,发动车,在来不及多想中快速开走。约翰说他喜欢这种挑战,就像儿时想象自己为躲避狙击手的射击而敏捷地冲进车里那样,趁他们还来不及开枪赶紧驾车逃走。 为了进一步巩固效果,我为约翰策划了另一种特殊奖励。他是坦帕湾闪电队 的资深球迷,做梦都想去主场比赛现场看球。我们试着去争取约翰妻子的支持,只要约翰能做到在两周内一次也不重复检查,她就答应给他买一张票。一通电话之后,她变成了我们的盟友。 就这样,理性思维、自我对话、反应阻断、正念练习(待在此时此刻)、把注意力转向童年想象(专注就是力量)再加上正强化技术,多管齐下之后,约翰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他得到了主场门票,而且从此之后再也不重复锁门了。 虽然现在,当邻居们看到他像躲避枪击一样冲向汽车时仍然叫他“疯子”,但在说这件事时,约翰脸上有一抹得胜者的微笑。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完美主义者情结——强迫症: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63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降低期望,不等于没有期望09-20
2 唤醒汉字潜能,探究世上最经典的一句话到底是啥09-12
3 经典句子,让你找到内心的宁静09-19
4 【责任到底是什么】09-12
5 塑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