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是面具技术的根本,因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是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面具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友好,和谐,统一;2.对立,对抗,冲突;3.疏离,分裂,压抑。以决策为例,一个人想做一个决定,其实是众多面具的“集体决策”。如果面具间的关系是友好、和谐、统一的,决策就很容易做出,给人的感觉是英明、果断;如果面具间的关系是对立、对抗、冲突的,决策就很难做出,表现为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患得患失;如果面具间的关系是疏离、分裂、压抑的,决策可能很快,但事后容易反悔,因为当前面具的意愿不能代表被疏离、分裂和压抑的面具的意愿,当后者上场的时候,就会推翻前者的决定。
整合主要针对疏离、分裂和压抑。对于对立、对抗和冲突,通常先采用分化技术,然后予以整合。
1.互相认识 整合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让面具互相认识。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这是面具分裂的表现。如果把两者“平均”一下,一直保护“不卑不亢”的状态,这种病就算治好了。怎么“平均”呢?就是让病人在躁狂的时候回忆抑郁状态,在抑郁的时候回忆躁狂状态。但是,大多数病人在躁狂的时候无法回忆抑郁状态(非常排斥,不愿意回忆),在抑郁的时候无法回忆躁狂状态(心情太差,想象不出来)。这时候可以借助于录像技术,让病人在躁狂的时候看抑郁的录像,在抑郁的时候看躁狂的录像,目的就是让两个面具互相认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两个面具互相写信。 让内治疗多重人格的方法是通过催眠把各个子人格叫出来,然后告诉它,在它的体内还有另外几个子人格,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它们互相认识,和平共处,最后统一起来。如果用摄像机把各个子人格的表现拍下来,效果肯定会更好。 心理咨询的作用之一是了解自己。所谓了解自己,就是让一个面具(通常是主导面具)去认识另一个面具。了解自己是很难的,了解的已经了解了,不了解的不知道怎么了解。借助于咨询师,把咨询师当作镜子,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人把心理活动分为四块1。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叫“无意识”;2.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叫“隐私”;3.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叫“盲点”;4.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叫“意识”。心理咨询主要作用于盲点,通过了解盲点,渐渐缩小盲点。 当然,除了心理咨询,朋友和同事之间真诚的反馈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与个别咨询相比,团体咨询更有助于了解自己。在团体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镜子,可以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向求助者提供反馈。另外,还可以借用心理剧的技术,由其他成员模仿求助者的表情、动作和说话方式,再现他的内心活动,让求助者亲眼“看到”自己。 分化技术表面上是把不同的面具分开,但是,这个工作是当着求助者的面进行的,也可以说是在求助者的脑子里进行。各个面具共用一个脑子,所以在分化的过程中就互相认识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分化就是整合。 2.自我对话 不认识自己的另一个面具,是因为不想认识,也就是不接纳。这时候,应该告诉求助者,不管他接纳不接纳,这个面具永远存在于他的人格中,他是逃避不掉的,必须面对它。任何一个面具都有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面具一旦形成,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改变。 既然不得不接纳,那就改变一下心态。努力寻找面具的优点和好处。最好的办法是让面具自报优点和好处,因为这样比较“真诚”。把坏人往好处看很难,让坏人自己说,一定会把自己说得很好。同样,找自己不接纳的面具的优点和好处很难,不如让它自己说。另外,让面具自报优点和好处,就是暂时把这个面具当成主导面具,等于把它拉到人格的中心位置,这是最好的接纳。 两个不认识的人相遇,想互相认识,必须自我介绍;两个人发生误会了,可以通过沟通来解除;两个人对立起来了,可以通过第三方来调解,而调解的方法主要就是沟通。所以,一个面具想认识另一个面具,或者与对立的面具和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两个面具互相对话。 不难看出,揣摩面具的心思和让面具自己表达,这两者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当一个人不接纳自己的面具时,就会把它往坏处想,这样想是不利于面具的整合的。如果让它自己说,它一定不会把自己往坏处说。这是因为,面具是一个整体,是自我统一、自我接纳的。如果一个面具是自我矛盾、自我排斥、自我贬低的,那肯定不是一个面具,而是两个面具,而且还是互相对抗的。 让面具自己说,必须用第一人称说话。许多求助者没有这个习惯,咨询师必须向他强调。在上例中,我问求助者,冷血杀手为什么杀人。求助者开始说“不知道。”我问“是你不知道,还是他不知道。”他说“他不知道。”我让他问问冷血杀手,为什么杀人。他还是说“他说他是受雇杀人。”我要求他让冷血杀手自己说。用第一人称,他才说“我并不是真的想杀你……”让面具说话,其实就是让求助者“钻进”面具。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深入面具体内的“内窥镜”,可以清楚地知道面具的内心感受。“描述”是表面的,“进入”比较深刻。 “进入”不但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面具,同时也可以控制面具、修改面具。这是因为,“钻进”面具的是咨客面具或其他面具,它有自己的心理特点,一定会对被钻的面具产生影响。另外,“进入”一个面具,就是戴上这个面具,等于上了“贼船”,说明已经认可这个面具。 自我对话,除了可以深入了解一个面具的真实想法,以便消除误解,完成整合;还可以让面具在自我辩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谬误,以便自我纠正。 3.求同和折中 疏离和对抗是因为不同,如果找到两个面具的共同点,就能把它们整合起来。具体做法是,通过自我对话,让两个面具分别陈述自已的观点和理由,然后求同存异,把共同点找出来。例如,在拯救者看来,加害者想置家人于死地,而加害者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家人好。双方都是为家人好,所以就有共同之处了,下一步就是讨论用什么方法帮助家人。 从理论上讲,任何两个面具都有共同之处。因为它们共用一个身体,共享一套心理资源。相反,如果两个面具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是不会发生对抗的。但是,由咨询师来找共同之处,通常不会有效果。因为咨询师是局外人,也许很客观,很中立,很讲道理,但没有切身体验,没有利害关系,很难被双方所接受。由求助者的第三个面具(譬如咨客面具)来找共同之处,效果也不好。必须让冲突双方自己协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共识。因此,充分的沟通非常重要。多数情况下,“求同”是自然发生的。通过自我对话,对立的面具自己会达成共识。 折中就是平均,把两个面具“平均”一下,差异消失了,也就不会疏离和对抗了。互相认识就有折中的作用,因为面具之间会相互影响。如果互相认识还折中不了,可以采用“自我对话”让两个面具去谈判,如果双方都各退一步,也就折中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由第三方来“调解”,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例如,一个强迫洗手的病人,每天要洗二十次手,“自己”认为洗太多,但克制不了。我问他的强迫面具,觉得一天洗多少次比较合适,它说二十次是需要的。再问反强迫面具,开始说最好一次也不洗,后来自我纠正,六次比较合适,饭前三次,便后三次,不包括洗澡和洗脸。我给出的方案是十二次,除了饭前便后,还有六次机动,具体情况自己安排。病人同意了,就按这个方案执行。 4.转化 所谓“转化”,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通常是用积极评价或中性判断代替消极评价。例如,求助者认为某个面具是自私的、虚荣的、邪恶的、危险的,就把它们换成“自我保护”“适应环境”“严厉”“怨恨”。一个词可以有多个同义词或近义词,有的是褒义的,有的是中性的,要根据情境来选择。 “内窥镜”技术,即“进入”面具就是一种转化。采用自我对话,或让自己面具说话时,视角自然就变了。 面具发作、干扰和投射的治疗手段安置 每个面具都有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如果当事人因某个面具带来苦恼而想把它消灭掉,那是不妥当的。消灭,其实就是压抑。被压抑的面具依然存在,它可能会突然爆发出来,或者投射到别人身上。对于这样的面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安置好。所谓安置,就是找到适合它的情境,把它限定在特定的情境中。安置适用于发作、干扰和投射。 1.识别 有位咨客经常会无缘无故地觉得身边的人都不要她了,所以感到孤单、委屈、恐慌,并且发脾气、酗酒、自残。别人怎么安慰也没用,因为她觉得人家不是真心的。她甚至有报复心理,故意让别人难堪。别人如果不耐烦了,更证明他们真的不要她了。学了人格面具理论,她知道,这是一个“弃婴面具”。 安置的第一步是识别它,了解它。当它出来的时候,用心去感受它,不回避,不排斥,不打压。如果出不来,那就制造情境,或者通过想象,把它引出来。识别面具就是了解自己。除了自我观察,还可以请别人帮忙。有些面具,尤其是自己不接纳的面具,自己看不到,别人也许看得很清楚。 2.释放 第二步,确定适宜的情境,也就是告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这个面具可以出来。以弃婴面具为例,开始的时候,条件要宽松一点,允许它在多种情境下出来。一人独处的时候,有人在但背对着她的时候,面对着她但不跟她说话的时候,别人凶她的时候,别人扬言离开她的时候,别人离她而去的时候,她被锁在屋里或门外的时候,她迷路的时候,她被扔在孤岛上的时候。由于许多情境并无实际的危险,这个面具渐渐地就不会再出来了。最后剩下的几个情境确实是有危险的,例如被锁、迷路、孤岛,这个面具出来也是应该的。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的弃婴面具,所以想方设法予以压制。压制导致能量的聚集,结果弃婴面具越来越强大,最后泛滥成灾,时不时地爆发出来,干扰正常的生活。而释放可以减少能量,使心灵得到净化。当弃婴面具的能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了。具体做法最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弃婴面具出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特定的情境,每周一次,或五次,一次一个小时,在治疗室里,有治疗师的陪伴。如果这样还不够,可以采取作业疗法的形式,让咨客在家里,每天一次,或者三次,每次半小时。这样释放一段时间,两个月,或者一年,弃婴面具的能量必定会消耗殆尽。 释放的方法可以是描述面具,也可以是把面具演示出来。所谓描述,就是告诉治疗师,弃婴面具都有什么表现。在描述的过程中,咨客常常会感觉到弃婴面具的内心活动,甚至被弃婴面具支配,把它直接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弃婴面具就是当下的面具。由于弃婴面具是被有意识地激发出来的,所以这样的表现也就是演示。或者,即使开始的时候,弃婴面具一出来,咨客就失去控制,完全被弃婴面具所支配,呈现出意识“分离”的特征,变得“无意识”。但是,通过不断演示,意识的作用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觉知”,最后变成真正的演示。另外还可以找几个人分别扮演当事人的几个人格面具,让他们即兴表演,或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表演。这种方法可以把当事人的内心活动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就是整合。 3.接纳 人人都有弃婴面具,弃婴面具是人所共有的本性,所以,不接纳是不行的。人们之所以不接纳,是因为它干扰正常的生活。它之所以会干扰正常的生活,是因为被压抑得太久而爆发出来。而且,每次爆发都不充分,所以不断地爆发。当它的能量不那么大的时候,对日常生活没有很大的影响了,就可以接纳了。释放就是接纳,正如压抑就是不接纳。 接纳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接纳,一种是积极的接纳。 消极的接纳就是无奈的接受,属于权宜之计。弃婴面具既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只好接纳。面具一旦形成就不会消失,也很难被“修改”,那就认了吧。压抑会导致泛滥,不如用接纳来疏泄。 积极的接纳是指,认识弃婴面具的积极意义,对它报以感激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弃婴面具,出生的那一刻,我们无动于衷,不发出第一声哭叫,自主呼吸就建立不起来了。如果没有弃婴面具,妈妈忽视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哭也不闹,就会继续被忽视,最后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器官功能衰竭。如果没有弃婴面具,在危急关头,我们就不会求救,从而错过了被救的机会。 弃婴面具是情感链接的动力。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性就是靠弃婴面具来支撑的。小的时候,它表现为对母亲的依恋。长大一点,它表现为对朋友的情意和归属感。谈恋爱的时候,它转换成了激情。有了它,才有家的概念,才会关注自己的血统,才会叶落归根。 4.控制 演示就是控制。有了控制感,弃婴面具就没那么可怕了。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它,什么时候让它出来,什么时候不让它出来,运用自如,得心应手。面具无好坏,使用恰当就是好。 面具的能量得到释放之后,就不会泛滥成灾,不分场合地冒出来,只有遇到“合适”的情境时才会出来,这就是“安置”。安置就是接纳,因为面具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承认。如果实在安置不了,无法完全限定在单一的情境中,那就另外给它寻找一个安身之处。例如独处的时候,喝点儿酒,看一部悲情的电影。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面具疏分裂和压抑的治疗手段整合: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48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经典语句,开启智慧之门09-12
2 如何准备目标清单?09-12
3 招聘管理的常见误区09-12
4 外圆内方,遇事“情”字为先09-12
5 帮助他人,改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