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挂牌执业的这些年里,我曾遇到过数不清的来访者在他们第一次预约就诊之前,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虽然不曾确切统计过,但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提到自己曾被拒绝、不被人喜欢或者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技不如人。那种“像我这种人不值得被爱”“没有团队/项目组愿意接收我”的自我贬损是如此具有毁灭性,以至于他们宁愿自己从没有到过这个世界。
很多人生活在对被拒绝和被否认的恐惧中,穿什么衣服、跟谁约会……似乎所有的决定都被蒙上了这种恐惧的阴影。“别人会如何看我”是回响在几乎所有社交恐惧症患者心头的一个共同声音,它最致命的魔咒在于,让人们不敢当众发言。杰瑞•宋飞 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比起站在众人面前发表吊唁死者的言论,有些人宁愿躺在棺材里的是他自己。因为对他来说,发表公开演讲比死还要可怕。
综上,我们探讨了诱发焦虑的三大原因:对资源不足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拒绝/否定的恐惧。接下来,我想通过一个莱特曼风格 的排行榜向你揭示“十大焦虑诱发情境”,这其中有你已经知道的,更有你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
诱发焦虑的十大情景 1.无能为力感 在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两组。告诉其中一组被试,当他们待在这个房间工作时,隔壁将会传出对人体极为有害的巨大噪声,如果觉得难以承受,只要按一下墙上的按钮,噪声随时就能停止(实际上,和其他心理学实验一样,这个按钮只是实验的一个道具而已)。第二组与第一组的实验条件完全相同,除了一样:没人跟他们说过按钮这回事。 实验结果让人印象深刻:第一组被试完全正常地工作,没有遇到一点问题,他们不仅一次都没有按那个按钮,而且工作效率也与平常几乎无差别。 第二组被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在工作中出现了更多失误,不断抱怨身体出现了一些压力相关症状,诸如头疼、肠胃不舒服等,有些人甚至坚持不下去,早早告假回家以求得一点清净。 差异来自哪里呢?看起来,仅仅是怀着“我对所处环境是有控制力的”这一信念就足以让人们更乐于忍耐、幸福感更强。而无能为力的感觉却引发了人的脆弱无力感和焦虑感。 2.变化感 焦虑的第二大来源是改变。有一个古老的笑话说“只有刚出生的小孩才喜欢改变”。估计没有比托马斯•霍姆斯(Thomas Holmes)和理查德•拉赫(Richard Rahe)在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实验研究更能震撼地传达出这层意思的了。两位研究者设计了他们称之为“社会再适应评价”(Thesocialreadjustmentrating scale)的量表,这是一个包含了许多项目的百分量表。在该表中,改变被量化,比如,配偶死亡相当于100分,一张超速罚单相当于11分。根据他们的研究,如果一年中所得总分超过300分,那么90%的人将会面临身体出问题甚至住院的风险。这个分数的意义很明显:太多的变化会击垮一个人,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濒临崩溃的边缘。 如何解释剩下那10%似乎能忍受生活的无尽改变的人呢?没准这正是喜欢跳伞的那帮人。 3.不安全感 在教育领域,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简洁易懂:在“自我实现”这一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前,人们首先需要被满足的是一系列较为基本的需求,如食物、栖身之所、安全的设施等。所谓安全,也即人们相信自己可以免遭潜在威胁的信念,它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相反,一旦感觉不到安全,焦虑就会出现(聪颖的读者会发现,这与前面所讲的“焦虑=关切+威胁”公式非常相似)。迫在眉睫的裁员,漂亮室友对与你约会的小伙子也情有所钟,尖锐的急刹车来自正冲你飞驰而来的那辆车,以上任何一个情境都足以让你的焦虑汹涌而至。 安全感到底有多重要?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倡导者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他著名的“生命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指出,通过学会信任从而取得安全感是个体在生命头两年中最为重要的发展任务。此外,安全感对于人类来说如此重要还在于,研究发现,与坏消息已经得以确认相比,前路未卜、福祸未知、举棋难定的状态更加让人煎熬。 本(Ben)和朗达(Rhonda)是一对让好朋友们眼红无比的亲密情侣。他们彼此倾心、从无纷争,堪称完美。他们之间只有一个问题,偏偏正是这个问题横亘于两人之间,无法逾越,使得他们的关系陷入了僵局:两人都是虔诚的教徒,只是本信奉犹太教,而朗达信奉基督教。这种差异使他们无法就未来孩子的养育问题达成一致。其结果导致他们谈了13年分分合合的恋爱,但每次又都复合了,因为他们坚信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他们的关系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为在他们双方毫无解决的办法。然而最后,这对爱侣因为一个坏消息而“因祸得福”。本被查出患了多发性硬化症,这将致使他无法生育。得知消息后他们马上结了婚,从此相伴相依,共同生活了20多年,在此期间本只能一直坐着轮椅,而朗达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照顾工作。 正如研究所说,对本和朗达夫妇来说,多发性硬化和无法孕育子嗣这样的坏消息加在一起,也好过当初无法决断是否要继续在一起时的进退两难。一如往常,我们需要注意,安全感其实并不是具有物理意义的存在,如同不安全感一样,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在数不清的故事中,主人公因为一份人身保险而相信自己拥有了绝对的财务安全,最终却发现是一场骗局;有的人因为坚信伴侣对自己绝对忠诚而高枕无忧,却在对方离世之后从其日记中发现了多次婚内不忠行为。 你的神经系统并不响应于你的真实处境,而是响应于你感知到的处境。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婚姻、工作、邻里关系或者打冰球的冰面并不安全,你就会感受到与关切程度(它们对你有多重要)大致相匹配的焦虑。与此相反,你可能住在切尔诺贝利 的下风口或者与山姆之子 比邻而居却毫不自知,那你就不会有不安全感,也就不会焦虑。 4.角色冲突感 珍妮弗(Jennifer)聪明又勤奋,然而却备受焦虑折磨。她是一名律师助理,服务于镇上一家声名赫赫的家庭律师事务所。离婚大战既是他们公司的主要收成来源,也造就了一群高度脆弱、焦虑不堪的人,以至于在律师身上不惜重金,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以维护。 这也正是珍妮弗的问题所在。 眼睁睁看着当事人的钱在诸如打一些不存在的电话、召开一些夸张的会议等毫无意义的花费中流走,而且动辄就是上千美元,她为此备受折磨,常常在凌晨时分感到自己的焦虑汹涌而至,以至于要整把整把地吃药,因为她感到被谋求雇主利益的最大化和为当事人提供精确、专业、道德的服务这两种水火不容的立场夹在中间。简而言之,珍妮弗面临的是揭发不道德的雇主和挣钱养家的两难之选。 任何时候,只要处于冲突情境中(心理学家称之为角色冲突),个体必然会感到焦虑。但还是要振作,好消息也是有的。焦虑被视作应对改变的先行代言人(还记得的“哑光信号灯”吗),一旦有了解决办法,混乱就会被平静替代。对于自己的两难处境,珍妮弗找到了适宜的解决办法:在忍受了将近两年的内心紧张和晨起腹痛之后,她在另外一家小公司找到了一份薪水略低的工作,虽然收入上有一些落差,但她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安稳的睡眠,还不消说把吃药的钱也省出来了呢!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焦虑来自对拒绝/否定的恐惧: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46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办法其实很简单09-12
2 经典句子:文学世界的璀璨星光09-12
3 经典句子,每一句都能带来欢笑!09-12
4 经典句子的奥秘,你知道多少?09-18
5 【竹解心虚是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