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节,我们探究了幸福的矛盾性。很多时候我们收获快乐和幸福,不是在满足自身需求中,而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同样,在帮助他人、为他人谋取福利中也会慢慢改变自己。所以,并不是快乐之人更大方,而是大方之人往往更快乐。当我们做出个人牺牲时,当我们将时间、金钱和资源奉献给欠富裕的人们时,我们的个人满意度和幸福感体验也会得到相应提升。在寻找幸福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反思自己、理解自己、发现自己。我们走进治疗室,参加研讨,阅读自助书籍以及进行各种各样其他的自我成长活动以实现渴望的改变。“我觉得我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一个女人对她自己的探索总结道,“我环游了世界一直寻找人生真谛来弄明白我是谁。我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去做治疗、上大学、寻求精神启蒙、环游世界来寻找属于我的路。就好像是我爬上了一座山,逃到一个岛屿或者读了一,我就会知道在我体内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即使这位女士投入了全部精力致力于进一步成长,她仍感到不满足。她的旅程变成一种冲动去寻找下一个“最”:最有难度的瑜伽动作、最新的畅销书、最遥远的目的地。“我可以告诉你在这寻找的路上我所收获的深刻见解,”她坦言,“一直以来我总是聚焦于自我。然而在今年,我有了一个突破。当时我为了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随团去南亚旅行。我和两个年轻女孩一起喝茶。他们不会讲英语而我不会讲他们的语言。但是我感受得到我们之间的那种联系,妙不可言。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样的经历并不仅仅是关于我而是关乎给予他人。在那一瞬间,和她们坐在她们的小屋里,比起为了悦己而做的所有事情,我在为人服务的过程中更明确地认识到自我。”
为什么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人?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捐献出辛苦赚取的钱财或者冒生命危险去挽救另外一个陌生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说的不是“互惠式利他行为”:因为你的慷慨而有所回报——地位、债权或未来收益。我也不是指那些捐献部分财产的慈善家或为朋友而战斗的士兵,而是在一些极个别的例子中,一个普通人为了救另外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而牺牲自己。 在1982年寒冬的夜晚,一家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华盛顿起飞不久后,便坠落到一座桥上,然后坠入波多马克河,机上大部分人落难。只有六名乘客幸存,包括阿尔朗•威廉姆斯(Arland Williams),一个超级怕水的银行查账员。 观众和新闻媒体人士看着飞机开始沉入冰水中爱莫能助。就在所有希望都消失时,一架搜救飞机抵达现场,扔下绳索拉上所剩无几的生还者。威廉姆斯悬挂在机尾处,十分危险,而且完全冻僵,当能够拿到救生绳索时他反而将绳索递给了其他五名幸存者。最后这些幸存者都得以获救而威廉姆斯离开了人世,他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拯救他人性命。 威廉姆斯被称为“水中的男人”,有一首歌颂威廉姆斯英雄主义和无私行为的歌:“水中的男人将自己推入那漩涡面对那冷酷无情的死神,他为爱而战斗。他奋力抗争直到最后一刻,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留给我们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人可以如此不可思议到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基因学家霍尔丹(J.B.SHal-dane)曾首次给予过解释,他愿为两位直系兄弟姐妹或八位表兄妹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意味着从最优化基因库生存的视角来看,如果你的基因足以通过近亲繁殖充分传承下去,你将生命置之不顾才是值得的。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没有生物学意义的死似乎说不通。 但是我们如何来解释这种自寻死路的利他行为?尽管这个问题推动着进化生物学家多年来的研究,试图解释这种没有明显的个人收益却仍自主牺牲自己的表现,但实际上的大自然法则是,任何个体生存都是为了整个族群或种族的更高远利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被作为生物学界解读为个体牺牲自我以成全他人的利他行为的经典模式:低级脑虫是存活在牛肠里的寄生虫,最后随排泄物排出之后,由不挑食的蚂蚁吞噬。多数脑虫会转化成包囊,侵蚀蚂蚁的胃,并且肆无忌惮到处撒欢。但是这些小家伙中的一员会负责去蚂蚁的脑部,进行破坏啃噬从而控制蚂蚁,最后蚂蚁只能呆呆地挂在小草的叶尖。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猜到了吧:草被牛吃,然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动物世界里,这样的例子常见不鲜:个体成员为了种群中其他成员(不一定是近亲)得以生存而有意牺牲他们自己。在狼和其他驼兽里,一头体格健壮的雌性动物会选择不进行交配以使族群领袖的基因优先传承而繁衍最优后代。当猩猩发现新的食物源时,他们会通知部落里的其他成员而不是占为己有。还有其他一些例子,一个成员会有意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以帮助其他成员逃走。松鼠和鸟类也会做同样的事情,发出警告声,吸引老鹰的注意力,但最后以死告终。 长期以来,我们假设猩猩参与“亲社会行为”是为了将来的实际利益。他们会分享食物,一起为社群责任共同努力或参与同伴的清扫行动,这些都是为了将来能互惠互利。然而在探求利他行为动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尽管猩猩的天性是自私和竞争,他们仍乐于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求实际回报。 在昆虫界,牺牲行为更为常见。蜜蜂会发动神风特攻使命以阻止任何靠近蜂房的威胁来保护他们的蜂后。白蚁会在遭受敌人攻击时自主采取自杀性行为以堵住通道。那人类为更伟大的利益致力于仁爱、慷慨、牺牲等无私行为的举动为什么就觉得不合常理了呢?武装部队人士冒着生命危险保卫祖国,人们捐赠自己的肾脏或其他器官以帮助有需要的人,越来越多人志愿帮助他人。 为什么人们乐于助人? 除了进化形成的服务于社群或种族的本能以外,一定还有其他好处和回报来解释这些乐于助人的人们。当然,显著的利己动机是有的。在群体中获得地位和尊敬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慷慨获得名声。这有利于业务来往且放大你的形象。正如前文提到的,通常有一个隐形交易发生:如果我现在帮了你,以后你欠着我一个人情。这可以看作是去往天堂的门票——因为上帝会因为你的慷慨行为而为你打开天国之门。 另一方面,无私协助他人也是人类本能中最纯粹的部分。这种本能在幼儿时期表现十分明显。甚至在还是一岁的时候,婴儿就会常常提供帮助,例如递还物品,给予爱的拥抱或者打开橱门,他们可压根没想过未来这些事会有所回报。他们一发觉可以帮助他人,就会自发地这么做。许多类似的研究表明利他主义的行为既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给内在带来回报。因此,人们在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中能体验到个人满足,获得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生改变。 埃伯哈德效应(Ebenezer Scrooge Effect) 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慷慨献出时间和资源的人们很有可能享有更好的健康和更多的快乐。他们的血压更低,患低落抑郁和慢性疾病的可能性更小,且对他们基于道德信仰的生活写实有更强的满意度。正如你所知道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鼓吹和宣扬我们有责任帮助贫穷人士的论调但鲜有持续的行动力。人们会为了他们可以获得的减税或服务报酬而有所捐赠。他们会展开同情的姿态但不久便失去兴趣转移到下一个项目。他们为了未来的工作机会或觅得一官半职隐瞒具体目的,实际上只是为了来丰富简历。 同情心和共情本身是具有内在意义的。知道你对别人的生活有所影响会让人感觉如此良好,而且这也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这就好像“埃伯哈德效应”,这源自狄更斯(Dickens)写的《圣诞颂歌》(犃犆犺狉犻狊狋犿犪狊犆犪狉狅犾)中一个人物角色,从一个吝啬、恶劣、自我中心的守财奴转变为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更加快乐的人。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帮助他人,改变自我: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33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激励人心的励志格言09-20
2 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109-12
3 网络时代利用媒体渲染弱点09-12
4 提前演练09-19
5 【三十种管理法则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