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社会机构中的控制指标都有三大特性。
(1)控制指标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中性”的。我们在测量石头下降的速度时,是完全置身事外的。我们的测量不会改变这个事件,测量也不会改变我们这些观测者。对物理现象进行的衡量是既客观又中性的。
但是,在组织这个复杂的感知环境中,我们的衡量行为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中性的,而是主观的,并且必然带有倾向性。它会使事件和观测者都发生变化。社会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便是由于被挑选出来接受衡量而获得价值。无论我们如何“科学”,这种或那种事件被选出来“受到控制”,就标志着我们认为它们是重要的。
每一个观察过预算制度建立过程的人都会发现上述情况。在很长时期内,有的公司甚至一直是这样,人们把实现预算数字看得比预算所衡量的对象,也就是经济绩效更加重要。初次受预算约束的管理者,往往宁可有意压低销售和利润的预计数字,也不愿因为“没有完成预算”而感到内疚。要在实现多年的预算制度之后,并在一位非常明智的预算主管的推进下,才有可能让大家的心态恢复平衡。有许多在其他方面都非常明智的研究部门主任错误地认为:取得研究成果而预算费用没有花完,罪过大于没有任何成果而预算全部花完。 在企业这样的社会机构里,控制指标涉及目标和价值的设定。它们不是“客观的”,而是必然带上道德色彩。要避免这一点,唯一的办法便是把管理者淹没在大量的控制指标中,以至于整个控制体系都变得毫无意义,完全成为“噪声”。 控制指标还会导致思想的产生。它们不仅会改变被衡量的事件,而且会改变观测者本人。这意味着根本问题不是“我们如何进行控制”,而是“我们在控制体系中对哪些东西进行衡量”。 (2)控制指标必须聚焦于成果。企业(以及所有其他社会机构)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对社会、经济和个人做出贡献。因此,企业的成果只存在于外部,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中,存在于顾客那里。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利润”。企业内部的一切,包括制造、销售和研究等,都只会产生成本。换句话说,管理领域只涉及成本,成果则是创业的结果。 我们能够轻易地对效率,也就是对付出的努力加以记录并量化。可是,我们只有极少几个工具可以用来对成果加以记录并量化。但是,一个制造赶马车用的鞭子的工厂,即使效率再高,如今也不可能再继续生产。工程部门如果把产品设计错了,效率再高也没有什么价值。许多美国公司在古巴的分公司,比在拉丁美洲其他地方的分公司经营得都要好,利润也显然多得多,更不用说麻烦少得多了。但是,这并不能防止它们被古巴政府没收。而且,我敢说,在IBM公司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运营效率有多高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它的基本创业思想是正确的、有效的。 了解体现企业成果的企业外部,比了解企业内部要难得多。大型组织的管理者面临的中心问题便是同外界隔绝。美国总统是这样,美国钢铁公司的总经理也是这样。因此,组织如今需要的就是对外界的综合感觉器官。现代控制指标如果能够做出什么贡献的话,那么最主要的便在这一点上面。 (3)可以衡量的事件和不可衡量的事件都需要控制指标。企业和其他任何机构一样,有些重要成果是无法衡量的。任何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那些不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的公司或行业是必然要消亡的。任何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也知道,这一点比上一年的利润报告更加重要。这是一句不能给出明确定义的话,但如果有哪一个讲逻辑的人胆敢告诉管理者这是一句关于“错误问题”的“错误言辞”,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被当成一个傻瓜被解雇,而且可说是咎由自取。这句话尽管不能明确定义,更不能加以“量化”,但它绝不是“无形的”(任何一个同这种企业打交道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这一点)。它只是不可衡量的,因为可以衡量的成果可能要在10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但是,企业也有一些可以衡量、可以量化、真正有意义的重要成果。它们同过去的经济绩效有关,并且都可以用经济领域里十分独特的衡量手段——金钱来表示。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都是“有形的”。事实上,我们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许多事物,例如折旧,都是完全“无形的”,但它们确实是可以衡量的。 可以衡量的结果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过去的事情。对于未来,则没有什么事实可言。可以衡量的事件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事件,而不是企业外部的事件。企业外部发生的重要变化,例如让马车鞭行业最终消失以及让IBM成为一家大公司的外部因素,直到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之前,一直都是无法衡量的。 因此,在可以衡量的和不可衡量的事件之间取得平衡,是管理当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是一个经常性的问题,是一个真正需要做出决策的领域。如果没有弄清楚哪些无法衡量,后面有哪些假设(或者至少把它们作为边界或者约束条件),衡量就会让人误入歧途,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但是,我们越是能够把衡量的领域进行量化,就越是想把全部力量放在这些方面,因此就越有可能出现下面这种情况:控制指标越来越好,实际控制却越来越差,甚至整个组织最终完全失控。 控制指标的具体要求 为了便于管理者用来施行控制,控制指标必须满足以下七条标准: ●它们必须具有经济性; ●它们必须是有意义的; ●它们必须适合被衡量的现象; ●它们必须与被衡量的事件一致; ●它们必须及时; ●它们必须简单; ●它们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1)控制是一条讲求经济性的原理。实现控制所需的努力越小,说明控制体系设计得越好。所需控制指标越少,它们的效力就会越强。事实上,增加控制指标并不能改进控制,只会造成混乱。 因此,管理者在设计或者使用控制指标体系时应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实现控制我必须掌握哪些最起码的信息?” 不同的管理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存货这个问题,财务经理只需要知道存货占用的资金总额及其增减情况;销售经理需要知道是哪几种产品占据了存货总金额的70%左右,至于存货总金额对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除了每年一两次之外,无论是财务经理还是销售经理,一年到头都不需要全面的存货数字,只须了解其中少量样本的情况足矣。不过,仓储经理需要每天的数字,而且是详细的数字。 具备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并不能让控制指标变得更好。相反,真正有助于控制的是提出下面两个问题:“为了理解一种现象并且做出预测,需要哪些最起码的报告和统计?”“为了可靠地了解这种现象的全貌,需要哪些最起码的数据呢?” (2)控制指标必须是有意义的。这意味着被衡量的事件本身必须是有意义的(如市场地位),或者标志着有潜在重大意义的发展趋势(如员工离职率和旷工率突然上升)。 控制指标始终应该与关键目标以及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有关,与“关键活动”和“良心领域”有关。换句话说,控制指标的依据应该是公司对下面这三个问题的界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它将来会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是什么。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控制指标的特性: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759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当你以自控为目标,文化规范事关紧要09-12
2 经典句子:情感世界的细腻展现09-12
3 改变期望:四屋变换理论09-12
4 经典句子:让人回味无穷的话语09-12
5 你提问时的个人风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