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在听到“大量生产”这个词时,立即就会想到装配线,但这是一种误解。在大量生产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才采用装配线。即使在极为刚性的真正的大量生产中,装配线也只是一种罕见的例外情况。
收音机、电视机和电话等电器设备的装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种真正的大量生产,但每一个工人担任着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操作。各项操作事实上是按照次序排列的,从钉上第一只铆钉,到焊接全部电线接头,一直到最终检查。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确存在着一条生产线,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线,“工件”本身并不移动,而是停留在各个工作场所。
虽然装配线在群众的想象中很突出,并且在社会学文献中被广泛地指为“异化”,但现实中却极为罕见。在1970年的美国,每50个工人中,只有一个工人在装配线上工作。即使在制造业中,装配线也是罕见的——在美国制造业工人中,只有不到6%的工人在装配线上工作。甚至在汽车工业中,装配线上的工作也只是一种例外情况。在通用汽车公司的55万名员工中,只有1/3的人在装配线上工作。
还有,有关装配线的传统概念认为:只存在着刚性大量生产。事实上,目前日益占优势的显然是“柔性”大量生产。 刚性大量生产和柔性大量生产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最终产品是由标准化零部件装配而成的。在单一产品生产中,工具和原材料是标准化的。在大量生产中,零部件也是标准化的,而且通常是由标准化零部件组成的。换句话说,大量生产是装配,而不是制造。 现代的大量生产,可以追溯到美国于1812年战争时为其步兵所制造的步枪。到1880年的时候,在亨利•福特以前很久,美国工业中实际上已经普遍应用了大量生产方法,而且在以德国的蔡斯光学工厂和瑞典的爱立信电话机厂为代表的工厂中,大量生产方法也得到了应用。 可能由于大量生产起源于兵器制造,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大量生产只能采用“刚性”大量生产技术。为士兵制造兵器,显然最终产品最好是完全统一的,最好是一支步枪同另一支步枪相同,使用完全相同的弹药,运用完全相同的擦枪方法,并通过零部件的通用实现了修理的简便化。 所以,在大量生产中,除了工具、材料和零部件以外,最终产品也是标准化和统一的。而在柔性大量生产中,却可以应用标准化零部件制造出多样化的最终产品。 从历史上看,柔性大量生产要早于刚性大量生产好几百年,在工业化以前很久就已经开始应用了。我们对古代建筑方法了解得太少,以至于不知道欧洲和“近东”大量的希腊式和罗马式庙宇采用的是什么生产流程,但它采用的很可能就是柔性大量生产流程。至于11001300年间在北欧和西欧建造的哥德式大教堂以及成千的哥德式教堂,它们采用柔性大量生产流程的证据是很多的,而且没有任何使人怀疑的地方。其基本部件、砌块和屋顶等,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但其装配却随着各个建筑师的不同设计而有所不同。只有使某个教堂看起来与众不同的那些特征,如窗户、装饰物和门拱等,才采用单一产品生产方法来建造。但最重要之处在于,所有这些特殊部分都是附加在已经基本完工的建筑物上的。换句话说,哥德式大教堂的多样性,是在生产流程的最后才提供的。而对于小型哥德式教区教堂,情况更是如此。在这个例子中,虽然最终产品是极为多样化的,但其中的基本生产流程本身却是标准化的。 类似地,日本在7001600年期间所建造的大量佛教寺庙,采用的也是柔性大量生产方法。在这些寺庙中,每一座寺庙看起来都极不相同,但每一座寺庙基本上都是由标准化的部件组成的,如宽度和长度标准化的横梁、标准化的屋顶和屋瓦、宝塔各层之间标准化的间隔距离等。只是在建筑的最后阶段,才加上去一些有特征的不同东西,如门拱、铁窗或屋顶边缘屋瓦的装饰等,从而在真正的大量生产即按照预定模式装配标准化部件的基础上,造成了辉煌的多样性。用木料建成的日本寺庙,曾经一再被火焚毁,但总是能够按照只显示外形的图纸确切地重建起来。这是由于寺庙结构的每种对象都是标准化的,所以任何熟练工匠都能够确切知道应该怎样重建。 如果不是采用大量生产方法,哥德式教堂和日本的寺庙都是无法建造起来的。它们即使不是由非熟练工人建造,也基本上是由半熟练工人建造的。如果这么多的大型建筑都要由熟练工人来建造,那么在当时那种贫穷的、大部分人不识字而人口稀少的地区,根本找不到足够的工人。只有大量生产方法,才有可能使普通农民来从事大部分工作,或者是在夏天从事几个月工作,或者是自愿参加这种神圣工作以期得到善报。在建造过程中,熟练工匠只是进行监督和从事最后的特殊装修工作。 但是,当19世纪重新提出大量生产原则时,人们却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统一的、标准化的最终产品。亨利•福特最清楚地阐明了这一点。 亨利•福特说:“只要制造出黑色的汽车,顾客就可以拥有任何颜色的汽车。”他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表明大量生产的实质就是大量制造统一的产品。他当然知道,很容易做到使顾客有各种颜色的汽车可供挑选,只要在装配线的终端,为每一位喷漆工配备三四支喷漆器,而不是一支喷漆器就可以了。但福特也正确地知道,只要他对多样性做出任何一点让步,产品的统一性很快就会消失。他认为产品的统一性是大量生产的关键。 但从一开始,就有人在使用另外一种方法,即柔性大量生产方法——虽然人们很少了解。为西尔斯公司建立了第一个邮购工厂的奥托•多林,就设计了能够处理极为多样化定货的、真正的大量生产工厂。邮购目录中的各个项目,都是一些“标准化的部件”。每一笔定货,都是通过同样的流程来完成的,但最后装配的却不是标准化的定货,而是顾客所定购的,然后以一份包装、一张发货票寄出,但最终产品的多样性却令人难以置信。在西尔斯公司的早期历史中,邮购目录中包含着几千个项目,这在理论上就意味着最终产品的装配存在着上百万种以上的组合,而任何两笔定货完全相同的几率实际上为零——从实际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是如此。 甚至更早一些,正如在第20章将要讨论的,厄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曾经把德国耶拿的蔡斯光学工厂的镜片制造,采用柔性大量生产方法进行组织。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的农机制造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该制造商为需要灌溉地区的大规模农业设计和制造了专门的农业(栽培)机械。他设计的每一种农机,都是独特的。例如,他设计出一种附有各种配件的农机,能够完成大规模黄瓜种植的各种操作——从春天犁土,到及时收摘黄瓜和腌渍黄瓜。对于每种机器,他很少在一次制造一部以上,但在所制造的700多种不同机器中,每一种都是由大量生产的、统一的、标准化的零部件装配而成的,这些零部件在美国由其他厂家成千上万地制造出来。他所面临的最困难的工作,不是设计出一种机器——能辨别出黄瓜已经达到腌渍的成熟程度的机器,而是寻找零部件的大量生产者。虽然这些零部件最初可能是为其他目的而设计的,但却能用于黄瓜栽培机上并完成所需要从事的工作。 应用柔性大量生产原则的特殊技术在于:对产品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发现隐藏在多样化的产品外观背后的某种模式。然后,按照这种模式,用尽可能少的标准化零部件装配成尽可能多的产品。换句话说,实现多样化的工作是由装配,而不是由制造来承担的。 显然,对于有些生产流程而言,最终产品的标准化是最理想的。上面所提到的供步兵使用的步枪,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生产流程,可以用刚性大量生产流程来实现产品外观的多样性,从而满足市场的需要。 通用汽车公司经常说,它们的汽车在颜色、车身式样、座椅材料和附件等方面有多种选择,所以其顾客可以从成百万种不同的最终产品组合中加以选择。但更重要的事实是——虽然通用汽车公司并不经常宣扬这一点——通用汽车公司的所有产品,不论是雪佛兰、庞蒂亚克、奥兹莫比尔、别克,还是凯迪拉克,用的都是同样的车架、同样的车身,基本上同样的引擎,更不用讲同样的刹车和同样的照明系统等等了。车子看起来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特点,代表着标准化的基本零部件的各种不同组合。所有这些车子(只有凯迪拉克是个例外),都是在同样的装配线上组装起来的。事实上,这些车子都是刚性大量生产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从亨利•福特的早年时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为了要使刚性大量生产的产品外观具有多样性,每一种装配零部件的产量都要达到相当的数量。而这一点,除了汽车工业以外,其他工业很少能够办到。否则,正如福特所发现的,刚性大量生产就只能生产出真正标准化的产品。 例如,美国汽车公司在这方面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为它必须生产出相当多样化的最终产品——至少在外观和式样上是如此,其产量虽然每年都高达30万40万辆,在汽车工业以外的产业中,这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从美国汽车业的标准来衡量,还很不够,比起通用汽车公司来要少得多。 对于绝大多数大量生产流程来讲,最好采用柔性大量生产原则。但是,直到最近以前,机械化和柔性大量生产仍很难结合起来。应用于大量生产的工具,通常都缺乏柔性。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迅速改变了这种情况。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小型生产流程计算机,可以说是机器或机械工具的一个部分,消除了工具的刚性,从而排除了柔性大量生产的主要障碍。在传统的大量生产和传统的机器生产中,产品或生产流程中的任何改变,都要求把生产流程停下来,以便改变机器的装置和清洁工具、改变工件和材料的位置和改变速度等。以上这些如果用手工来做,所花费的时间就太多了。更糟糕的是:改变一种工具,就意味着整个生产流程都要停下来。电子计算机控制,如数控机具则排除了这种时间花费。按照预定程序的指令,电子计算机可以立即实现这种改变,所需要的时间不再是几个小时,而是几秒钟,至多只需几分钟。 这不是自动化(关于机械化和自动化,请参见第18章),这是机械化的重大改进。日本和瑞典的造船业,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这两个国家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造船业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把克莱德赛的苏格兰人和汉堡的德国人这样一些有经验的老造船业者排挤出去,并不是由于降低了工资(事实上,瑞典的工资高于德国和苏格兰),而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所带来的转变——把传统上是单一产品生产的造船业改变成柔性大量生产。结果,瑞典和日本的造船厂能够用标准化零部件制造出极其多样化的最终产品——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大小、结构、速度等方面都极为不同。造船工作仍像传统的单一产品生产流程那样按照阶段进行组织,但在每一个阶段内部则采用大量生产流程,其中的零部件是标准化的,而各种零部件的组合则具有几乎无限的柔性。采用这种生产流程,不仅使成本大为降低、速度大为加快,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完全预计到造船的周期并严密控制工作日程,因而能够在很早以前就确定可靠的交船日期,这几乎是造船史上的第一次。 用电子计算机来控制生产流程,也可应用于其他产品,如制造玻璃瓶——而且取得了类似的效果。 电子计算机控制,要求对生产流程重新进行设计。这是很困难、很费钱的一件事,而且要求对产品和生产流程进行艰苦而费时的分析。但是,只要能够采用这种方法把刚性大量生产改变为柔性大量生产,就能使成本大为降低——有时能降低50%60%的成本,生产速度也大为提高,生产日程安排则像在刚性大量生产中一样可靠。同时,还可能进行真正的市场营销。 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应用标准化的部件和半熟练(即使不是完全非熟练)的工人,哥德式教堂的建筑师能够设计出可以满足主教、大小教区等各种顾客需要的教堂。 类似地,柔性大量生产也可以利用完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来生产各种各样极为不同的产品。由此人们可以预言:柔性大量生产将日益成为未来的大量生产系统,而刚性大量生产系统则将日益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最终产品的基本统一性本身,就是顾客的一种基本需求。 流程生产 第四种生产系统是流程生产。在这里,生产流程和产品合二为一。 流程生产工业的典型例子,是炼油厂。对于一家炼油厂而言,从原油得到的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所采用的生产流程。它只能生产原来设计提炼的那些产品,并按照原来的比例进行提炼。如果想得到新的提炼品或对各种提炼品的比例做出重大改变,那就需要改建炼油厂。化学工业一般都采用流程生产,牛奶加工厂和平板玻璃厂的基本生产系统也是流程生产,只是需要略加变动。 流程生产是一个整合系统,其中不存在阶段性,也不存在零部件,只存在一个流程。一般而言,典型的流程生产所投入的,都是一种基本原材料。根据原材料(如原油)的内在特性,生产出可用于各种不同最终用途的、极为不同的多种最终产品。这种生产流程本身,是极为刚性的——甚至比刚性大量生产还要刚性,而其最终产品则一般较单一产品生产还要多样化。 由于流程生产是一种整合系统,所以在它适用的地方,一般极为经济,而且生产率极高。但是,如果在不适合的地方应用这种方法,或者应该应用而并未真正地予以应用——像前面所讲的钢铁工业的例子——那么其刚性和成本将超过其收益。 有许多一贯按照单一产品生产或刚性大量生产来组织的生产流程,可以而且应该采取流程生产模式。对于经营得很好的电话系统和绝大多数邮局而言,它们在绩效方面的基本差别在于:电话业务是作为流程生产和一种真正的系统来组织,而各地的邮局至多是按照大量生产的原则来组织——事实上,一般仍是按照单一产品生产原则来组织,即流程分为“各个阶段”,不同的“产品”即不同的信件和包裹有着完全不同的流程。的确,电子脉冲的移动,要比纸张的移动容易得多,更不用说沉重包裹的移动了。但是,任何地方的邮政业务,只要尝试使其系统尽可能接近于流程生产模式,就能使其绩效得到显着提高。 所有的运输,不论是用于运送邮件、货物,还是旅客的运输,都应该考虑采用流程生产。运送工具必然是一个系统,必然有高度的刚性,必然要安排好日程并使各种运送工具整合起来。但是,每一封信件、每一个包裹都有一个不同的目的地,更不用说每一位旅客了。因此,“最终产品”几乎是无穷多样化的。只要有这么一个系统,即流程生产系统,就可以有效地、富有效率地进行组织,从事既定的工作,并使顾客得到高度的满足。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刚性大量生产和柔性大量生产: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7154.html
推荐文章
09-19
1 邂逅文字魅力,句句深入人心的经典句子09-12
2 立法者与管理者09-12
3 选择实施战略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之句,点亮生活09-12
5 个体与组织是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