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没有比你脑中浮现出问题的那一刻更适合提问了。即使以语音留言的方式提问,不知道对方何时答复,提问也还是越早越好。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经验法则之一,就是要尽早、尽可能多地问问题。
前一节我们讲到,如果时机不对,可以将问题延迟。但所有的管理者,一旦进入管理岗位,就会很快发现,这种情形太常见了,几乎有很多问题需要推迟。
所以,把更多的问题留在现在——是的,趁你还想得起来,现在问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可以缓一缓再问问题,但是,不要“留到下回”。
把问题留到下回,表明还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件事的答案。问题这个东西,毕竟不像金钱那样,可以存到银行等着收利息,工作还需要通过这些问题去创造更多价值、更多回报,“留到下回”,会损失更多。 前面还提到,与回答者的一通电话,或者一刻钟的面谈,是最好不过的沟通方式了。如果条件不允许,邮件或书面文件的形式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需要你尽快去做,不要等到形势改变再提起这些事,到时它的重要性可能就不如以前那么大了,你的提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有的组织当中都会有质询者的角色,但并非所有的质询者都是管理层,有些是董事会的,也有些是研究人员,如果他们不能问到关键性的问题,那就应该由你尽快补充。 不过,还有一个例外,不适合“想起来就赶紧问”原则,那就是:任何情绪化问题、任何有意中伤别人的问题,都需要推迟提问——这非常必要。这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我们都能举出一些例子来。 虽然问问题不能保证不会产生其他问题,但如果不问出来,小问题势必会演变成大问题。 “你说你算哪一种白痴呢?”是我能够想到的最伤人的问题。我曾经目睹一位高级经理在一次下午的经营总结会上大发雷霆。他指着一个中层负责人的鼻子狂吼。这位负责人刚解释完为什么他在没有经过验证的前提下,就给某个制造基地拨了1亿美元的新设备上马款额。正常情况下,公司要建立一个小型试验车间,来检验新设备的运作。但这种小车间会花费2 000万美元的费用,对于一个利润很薄的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假如没有检验,到时候出了事,可能会损失2亿美元,甚至更多。 “因为项目回报巨大。”这位负责人回答道。这个“明智”的负责人,将公司的资金作为赌注,去投资没有经过验证的设施建设,并且被提升为副总。不过设备最后没有上马,因为设备生产过程漏洞百出。如果当时高级经理能抑制怒气,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没准就可以避免现在的讽刺结果——被另一个想用其做大型试验车间的企业收购了。 19.我的问题会引发争议,而引发争议的后果很严重 根据你对提问时机的把握程度,你的问题确实可能引起风波。但是,如果你是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提出问题,虽然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最好能尽快提出来。当然,这是些利他主义的想法。 我从不鼓励任何人牺牲自己的前程,去冒险问一些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的问题。但是,有些时候,现在的风波总比以后的飓风要强得多。想想环球电讯、安然这些公司,它们毁了多少人——让总裁入狱,让无数辛勤忠诚的员工受伤。 那么那些该问的问题哪儿去了?为企业运行负责的那个人做了什么?那些失常的财务数据(不管是偏高还是偏低)为什么没有人质疑?也许有人努力去质疑了,也引起了风波。也许没有一个人这样做。我们永远也不会得到答案了,尽管会有人在以后为这些事件写一些商业案例。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抓住机会,让人们知道引起风波也是有必要的。 有那么一次,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拯救了一家企业。当然,这也是个会让你离职走人的问题。 一天下午,我被叫到老板的老板——比尔的办公室。这也没什么不寻常的。比尔和所有人的关系都非常紧密融洽,以前就叫我去过办公室很多次。但这次,唉,我只能说这次让我吃了一惊。 早上刚结束的一场项目总结会里,我针对他很希望赶快上马的这个项目,提出并质疑了一些潜在的风险。这对我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我也会质疑自己的项目。我当时的任务是为新研发的产品开拓市场,而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对任何产品缺陷都会十分敏感——因为这是医疗市场。 因此,我的日常习惯就是,根据详尽的市场研究结果,就消费者关心的重要产品细节,对产品团队提出质询。虽然我平时跟自己的产品团队共事比较多,但偶尔也会与其他的研发团队一起工作。他们都对我的工作习惯了如指掌。 当时,我参加的是“另一个”项目的总结会,这个项目虽然不是我的,但对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实际情况是,这是公司优先发展的一个项目。而我的产品团队也在为公司另一个优先发展的项目忙碌着。[1] 我在他的办公室落座,然后他开口了:“我给你看个东西吧。”没多大工夫,他在纸上画了一个站在树后面的人,这个人举着一把步枪,子弹已然冲出枪膛。他的这幅画让我到现在依旧印象深刻。 “你觉得这个场景看起来熟悉吗?” “不熟悉啊。” “这不就是你吗?”他指着这个狙击兵,问道。 我哑口无言。我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当然我知道一定不是什么好事。他画得太好了,他可能忘了自己真正的使命是什么了。 “你在朝着团队射击啊!”噢,这回我明白了。我变得有点低落,对他做的这个评价有一些错愕。 “比尔,没有。我所有的质疑都是基于整体的观察——是光明正大的。我没有朝谁射击!”我站起身,走出了这家伙的办公室。我都已经被这家公司开除过一次了,即使再被开除一次,我也不会在意的。这个团队要做的产品现在还存在很多明显的缺陷,他们需要有人来质询。市场上只要有一个产品出问题,那么就不仅是影响这个产品的事了,我们的各个产品线都会受到影响。对我而言,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一个要被辞退或调离的信号了。这场狙击战是他们对准了我,而不是我对准他们,他们赢了。 过了两个星期,一个调令传到了我这里,那是公司里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部门。不过,这次调离算是一次升职。离开了几乎就要乱成一团的旧岗位,我觉得很开心,新的职位我也很喜欢。当然,这样的升职方式也没什么好值得自豪的,它差点让我丢掉工作。 我在法国旅行的途中,想在一家面包店中买点羊角面包。店里的面包师傅想让我对店里一些大型的昂贵面点产生兴趣。但那时,因为预算限制,我的腰包开始缩水了,所以我礼貌地拒绝了他。 “我暂时还不需要那些,谢谢您,”我说,“但我会做个好人的。”我从兜里掏出了一部分钱。 “哎,对我好的事,未必也是对你好的事啊!”这位法国师傅说道。 师傅所言极是。 比尔最想上马的项目承受着成本超支、工程延期的巨大压力,在投向样本市场后,市场反应也不太理想。企业受此事的影响也比较大。他先前压下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只是为了让他喜欢的项目如期开展。最后,再尖锐的批评也无济于事。母公司把这部分业务转让了。 如果预感到要问的问题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抵触、争议,那么关于提问的经验法则是:考虑一下哪些事正在紧要关头,然后,想想风波可能会有多大,以及如果不问这个问题,后果又有多严重。 接着就可以问你自己了:“如果引起风波可以拯救公司,防止灾难,那可能就意味着拯救自己的饭碗,这会是件坏事吗?”可能是坏事,就像上例中的我一样。但即使我因为提问的关系被调离了,其实长期看也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最后几乎所有在那个新项目做事的员工都丢了工作——所以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保留问题:留到下回再问: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686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09-12
2 经典句子:触动心弦的经典之句09-12
3 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09-12
4 透视战略性绩效管理09-12
5 战略管理的概念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