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案例中H企业的员工收入水平并不低,为什么员工还是不满意呢?
从H企业目前的薪酬体制来看,应该说针对不同岗位类型的特点设置的还是比较合适的,关键问题在于薪酬怎么“发放”。同样的待遇,给的方式不同,起到的效果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H企业的现状,它目前有20多项薪酬项目,可能是为了增加工资而设,也可能是为了弥补薪酬结构的不足而设。员工实际上应该是受益了,但是这给企业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复杂性,这是其一。其二,如果从长期的、体系持续性角度来看,这种打补丁的方式无法长久。
所以,H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薪酬结构项目的问题。年功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这几部分是比较清晰的,针对销售、计件员工的薪酬计算规则也是明确的,剩下的就是各种补贴和津贴。 有的补贴和津贴项目需要考虑有无设置的必要。例如,电话费补贴、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这些是全员都享有的薪酬项目,而学历津贴、加班津贴等,这些都可以在其他付薪要素中体现,建议取消。还有一部分企业福利,除法定福利之外,企业是否有必要去设置一些个性化福利,例如,员工带薪休假、出国旅游、外派培训等。 对薪酬结构的分析解决的是员工薪酬基本构成的问题。一般来讲,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薪酬结构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这就引申出第二个问题——收入怎么给的问题,这就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员工收入水平并不低,为什么员工还是不满意,即虽然薪酬水平高,但激励效果为什么不一定好的问题。 薪酬对员工的激励效果怎么样,一看薪酬水平的高低,二看薪酬结构与比例。 例如,一位销售员一年的收入10万元,首先他的直接感受是这10万元的收入,跟自己之前的收入、跟周围的人比较怎么样,甚至他还会跟自己的亲戚、朋友、同龄人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收入不低,他会很满意。我们可以细算下,在这10万元的收入中,2万元是固定工资,其他8万元都是靠他自己的销售业绩挣来的,那么这8万元的业绩收入对他的激励性肯定非常强,而2万元固定工资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年,由于市场萎缩,销售员的业绩相对下滑,他一年的收入才4万元。这个时候他考虑的就不仅是那2万元的业绩收入低,而且会觉得那2万元的固定收入太低。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薪酬比例和分配方式是影响激励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 此外,员工除了比较当前的收入外,还会对自己今后的收入有个预期。按照公司目前的状况,一岗一薪,员工唯一的“盼头”就是岗位晋升,但是岗位的编制又是有限的,这样就极大地压制了员工对未来收入提高的期望。尽管工资每年都会上涨一定幅度,但是这对员工的激励有限,这不是单纯的“数字”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薪酬结构的三种类型 一般来讲,企业的薪酬结构项目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固定标准、浮动标准和规则标准。 固定标准 固定标准不过于区分员工的个体差异,基本没有调整的区间,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获得固定的薪酬待遇,一般不随个人任职条件或业绩差异而浮动,典型的固定薪酬结构项目包括年功工资、电话补贴、交通补贴等。简单来讲,此类标准是指员工固定拿到的薪酬待遇数额。 例如,某企业规定的薪酬固定标准。 某企业规定的薪酬固定标准 浮动标准 浮动标准指根据员工的岗位、任职条件、业绩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的薪酬标准。此类标准的制定,往往针对每位员工确定一个标准状态下的薪资数额,因个人的任职资格、业绩等因素,可进行动态调整或动态分配。典型的薪酬结构项目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等。 某企业规定的薪酬浮动标准。 某企业规定的薪酬浮动标准 规则标准 规则标准指不确定员工的待遇数额,而是明示获取薪酬的条件和规则。根据员工业绩的达成状况来确定他具体实际获取的额度。典型的薪酬结构项目包括年度奖金、业绩提成等。 某企业规定的薪酬规则标准。 某企业规定的薪酬规则标准 薪酬结构的“3S”设计模型 薪酬结构设计的“3S”(Structure、Scale、System,即薪酬结构、薪酬比例和薪酬体制的缩写)模型。 在薪酬结构设计的“3S”模型中,薪酬结构和薪酬比例调整是其中的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还是要从薪酬体制本身来考虑。 薪酬结构设计的“3S”模型 常见的薪酬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岗位绩效工资制: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体制。主要的薪酬结构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岗位工资制比较适合职能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类别。 (2)能力工资制:以员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制。主要薪酬结构由能力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能力工资制的前提是企业建立员工能力管理系统,一般比较适合技术类人员。 (3)业绩提成制:根据完成业绩的好坏进行薪酬支付的薪酬体制。常见的模式是“底薪+提成”,比较适合销售类人员。 (4)计量工资制:根据完成的工作任务量,以“量”或者“时间”作为计酬依据的薪酬体制。计量工资制比较适合于生产操作类人员。 (5)年薪制:根据年度完成的经营责任或业绩予以付薪的薪酬体制。年薪制主要由基本工资和年薪构成。一般情况下,年薪制比较适合企业中高层、单位负责人等领导岗位。 在具体的薪酬管理职能建设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企业需要有不同的薪酬体制支撑。 首先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薪酬标准的问题。以H企业为例,由于员工几乎没有薪酬调整的空间,所以,它可以采用宽带薪酬的方式,给每个岗位设定一定的薪酬区间,目的在于激发员工在即使没有获得岗位提升的情况下,仍然有薪酬提升区间的工作动力。经过调整,员工工资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幅,有了宽带,这部分增幅就有了“落脚点”。 其次就是要平衡保障性和激励性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比例”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手段。综合外部大环境、企业经济效益等因素,设定一定比例,这有利于平衡保障和激励之间的平衡性。 各部分薪酬结构的比例确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岗位等级越高,浮动部分的比例相对大一些;一线业务人员,浮动部分比例相对更大。 根据一些企业的做法,基层职能人员的固浮比可以达到8:2甚至9:1,在企业高层领导级别,6:4、5:5、4:6的比例都可以考虑。针对H企业现有人员的薪酬结构和比例,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固定部分的比例,这对提升员工的“稳定感”会有比较大的作用。 最后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各部分薪酬结构的定义必须明确,并且相互之间尽可能不要有重叠的含义。 我服务过的一家企业,在薪酬体制改革之前,薪酬结构中有一个项目叫学历津贴,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取消了,将它纳入到岗位工资范围内,并且跟员工个人薪酬标准的确定结合起来,因为在岗位工资里已经包含了学历因素。 企业在进行薪酬体系变革时,通常会面临结构调整问题。薪酬结构的调整会影响到薪酬的分配方式和分配额度,进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心态。企业必须要在“稳定性”和“激励性”之间取得平衡,因此,薪酬体系变革的关键在于能否让企业接受,让员工接受。 判断的依据有很多,在此强调两点:一是工资体制改革的时候尽可能不要降低员工工资,或者保持绝大多数员工工资不低于改革之前的水平;二是要强调员工收入构成和分配方式。如果改革后的员工收入没有降低,而分配方式相对更科学合理,这更有利于员工的保障和激励,那么这种改革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高薪酬不等于高激励: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1167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汇报风格:信噪比09-12
2 经典句子:幽默经典,笑得腮帮子疼09-20
3 【不妨吃点“眼前亏”】09-11
4 职场拼搏语录荟萃09-12
5 升学奖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