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改写的童话名作
(一)楚科夫斯基:《好心大夫》
楚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儿童文坛上学识最渊博、威望最高的作家之一。他在儿童文学界赢得崇高威望,主要因为他诗歌创作和童话创作的卓越成就。一提起楚科夫斯基的名字,人们就联想起他的《大蟑螂》(1922)、《哎唷疼大夫》(《好心大夫》,1935)、《洗呀洗干净》(1922)、《嗡嗡苍蝇》(《苍蝇的婚礼》,1923)、《费多拉的苦恼》(《脏老太婆的烦恼》,1926)、《奇树》(1926)。俄罗斯的少年儿童对他的诗和童话读得津津有味,却不知道他是语文科学博士、学者、文学研究专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更不知他因自己杰出的文学造诣而被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他多年研究儿童语言和儿童心理的成果——《从二到五》,对于凡从事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研究、为儿童写作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不可不读的书。它教育家长们尊重孩子,帮助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它向小学教师介绍幼童在入学前的特点。他在这部著作中确认:儿童语言天赋的增长期是二到五岁,高峰期是三到四岁。
有了对幼儿心理、幼儿语言、幼儿教育的研究做基础,楚科夫斯基自信地把广泛的知识性内容引入到他自己的童话创作,给孩子提供关于好坏、高低、快慢、远近、强弱的概念,并把道德行为规范、善终能胜恶的信念渗透在童话里,以陶冶孩子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想象力、艺术鉴赏力,激发他们热爱艺术的感情。 他的童话诗富于游戏性、幻想的奇遇性和语言的音乐性:“鱼儿在田间漫步,小猫在天空飞翔。”在他童话里出现的一切都活动着、蹦跳着、飞旋着,乃至一切东西都会说话、都会争吵、都会游玩:“床单呼呼往远方飞去,枕头嘭嘭跳得像青蛙。”他曾写过一篇《儿童作家需知》,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归纳他的创作心得,指出:儿童文学创作者必须留心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向往、语言,了解他们对创造的不倦追求,多写在他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东西,使自己的作品能激发孩子愉悦、惊奇的情绪。他说,如果幼儿诗“既不能唱,又不能合着它的节律跳……那么就永远不可能点燃孩子们的心灵”。 贯串了许多历险情节的《好心大夫》是楚科夫斯基的一部中篇童话,就篇幅而言,唯童话长诗《鳄鱼》可与之相比;而就散文童话而言,这几乎是唯一的一篇;就改写外国童话作品来说,这也是唯一的一篇。也许因为它用散文写成,更主要是由于它特别有趣味、情节特别吸引孩子,还可能是因为它能适应少年儿童的各个年龄层次,总之,它流传的空间特别广阔。 在用散文写成这篇童话之前,楚科夫斯基曾写过一首不太长的诗,标题即为《好心大夫》(《哎唷疼大夫》)。俄罗斯孩子们已经把这位专给野兽治病的医生看作是英雄人物。这个给野兽治病的好心大夫的形象原本是由英国作家休·洛夫廷于1917—1919年间创造出来的。 休·洛夫廷(1886—194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看到人受伤会得到救治,而马则被枪杀。洛夫廷认为人应当理解马的痛苦,它们也应当进医院有医生为它们救治。于是他凭想象塑造了在英国乡村的、能听懂鸟兽语言、急动物之所急、千方百计尽心竭力给野生动物治病而他也受到动物恩报的这样一位心肠慈善的医生形象。1920年,作家的感触和想象以《杜立特医生的非洲之行》为书名出版于纽约,因作品内容情节新奇,医生形象和动物形象都逗人喜爱、扣人心弦,童话别具一格而同时受到儿童和成人的青睐。它很快传遍欧洲与美洲,作家本人也受到莫大鼓舞。楚科夫斯基谙熟英语,《杜立特医生的非洲之行》深深地打动了他,遂决意将这部享誉欧美的童话杰作转译给俄罗斯孩子,于是他写过描写好心大夫的诗之后又来为俄罗斯儿童改写这部英国人创造的中篇童话杰作。关于改写工作,作家这样自述:“洛夫廷有这么一位‘杜立特医生’的治病救兽大夫。我加工改写这部可爱的童话以奉献给俄罗斯孩子时,给另起了个名叫‘哎唷疼大夫’,并在改写过程中加进了原童话本中没有的十来个情节。”这样,洛夫廷的中篇童话就在俄罗斯流传开了一个新版本,但仍是注明‘据洛夫廷童话改写’。因为主人公的名字被改成了“哎唷疼”,所以对于苏联孩子来说就有相识之感。后来,楚科夫斯基按照高尔基的建议,以自己为首成立了一个英美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惠特曼、马克·吐温、切斯特顿(1874—1936,英国作家,有几部作家传记、小说传世)、菲尔丁、柯南道尔、欧·亨利、吉卜林等一批世界著名作家的代表作,他还曾为王尔德、柯南道尔的作品作序,这些工作都受到英美文学界的称颂,因此牛津大学授予了他名誉文学博士的桂冠。 改写后的《好心大夫》仍是突出好心大夫借船赴非洲为瘟疫蔓延中的猴子们治病的故事。在非洲,好心大夫在被追兵逼逃之际,在危急万分的关头,前来接应的猴子们手拉手在一条大江之上搭起了一座猴桥: “完了,咱们完了!”小猪赫留赫留说,“咱们怎么过江那边去?再耽误一分钟,凶恶的追兵就会把咱们捉住,又要把咱们关进监牢去了。” 这时,一只猴子大叫起来: “桥!桥!咱们来造一座桥!快,快!赶紧赶紧!造桥!桥!” 大夫瞅了瞅四周。猴子没有钢铁没有石头,啥也没有。他们拿什么造桥? 可猴子造桥既不用钢铁也不用石头,就用活生生的猴子。岸上长着一棵树。一只猴子抱住这棵树,另一只猴子抓住了他的尾巴。这样一只猴子抓住一只猴子的尾巴,所有的猴子接成一条长链,挂在两个高岸之间。 “瞧,你有桥了,过吧!”猴子们大声对大夫说。 如果对照洛夫廷的英文原版本,就不难看出楚科夫斯基改写的童话在上面所引的段落里更富情境气氛、更细腻生动,而其他有些地方又被删略了。总的来说,童话显然被俄罗斯作家低幼化了,体现了作家一片为幼龄儿童做艺术服务的可贵匠心。 高尔基早就看到楚科夫斯基是有艺术创造潜力的作家。楚科夫斯基的回忆文字中提到高尔基对他说:“您打算用什么取代他们抛出来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呢?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是赶快创作出一本好的儿童文学读物来,那比发表十篇雄辩的论文要有实际意义得多。要是您想确确实实把他们抛出来的那些烂家伙扫荡以尽,您就一鼓作气,别放下您打击的拳头,创作出一本您自己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文学作品来,它会不胫而走的。这是最好的争论了——不用言论,而用创作来争论。”(《高尔基论儿童文学》)波列伏依也称赏过楚科夫斯基的童话愉快、轻松、诚恳的特质。作家88岁高龄逝世之际,苏联作家协会的悼词中这样写道:“凡有幸与楚科夫斯基共事过和交往过的人,都会在心中铭记他那永远年轻的形象,都会敬佩他横溢的才华、卓荦的能力、永不消逝的乐观天性。他将这种不老童心保持到垂暮之年。世世代代开始童年生活的人来读他快活、悦耳的诗篇,会以为柯尔奈·楚科夫斯基永远都是这么年轻。” (二)阿·托尔斯泰:《金钥匙》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1945)为孩子写的大量小说童话作品中,首先而且经常被提到的是他据意大利19世纪童话作家科洛狄于1883年出版的《皮诺曹,或,一个木偶的种种奇遇》改写的《金钥匙,或,布拉蒂诺历险记》,它在俄罗斯一直盛传不衰。 1935年,阿·托尔斯泰终于把在两年前就答应写的《金钥匙》写了出来,1936年在《共青团真理报》连载。阿·托尔斯泰受到这次改写成功的鼓舞,后又将他自己创作的《艾莉塔》《格林工程师的双曲线》《彼得大帝》三部作品改写出版供孩子们阅读。 《金钥匙》出版时,作家写了篇自序,其中说;“小时候,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我读过一本书,叫《皮诺曹》,又名《木偶奇遇记》(在意大利,‘木偶’叫作‘布拉蒂诺’)。我常常给我的小同学讲这个木偶的有趣奇遇。可是书不见了,于是我讲起来每回都不一样,还另外想出了一些奇遇情节,是原来书中根本没有的。如今,过去了许多许多年,我又想起了我的这个木偶老伙计,并且决定把这个小木头人的奇遇讲给众位小朋友听。”据回忆,1923年作家在柏林时还出版过一本转述科洛狄的《木偶奇遇记》故事的书。 阿·托尔斯泰改写的这部童话与楚科夫斯基改写《杜立特医生的非洲之行》有所不同,后者情节大体保留了,而前者除开头两章以及被狐狸和公猫骗去种金子等几个情节与原著基本相似外,其他有些情节已与原著迥异,所以总体来说已是阿·托尔斯泰创作的另一部童话了。矛盾冲突也有了变化。科洛狄的原著冲突焦点始终在“学好还是学坏”,而《金钥匙》的重心则在体现教育原则。 布拉蒂诺的种种饶有情趣的历险奇遇在一代代的小读者心中留下印象。近几代俄罗斯人的童年时代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从这个生性快活的、不听劝导的小淘气包布拉蒂诺——这个长尖鼻子的木头小人身上感受过乐趣,获得过启迪。《金钥匙》这部中篇童话完全是建筑在通向布拉蒂诺的爸爸所建木偶剧院的小门的“秘密”上,故事从剧院院长出场后,就一直向秘藏能打开这道小门的金钥匙的空瓦罐推进,所以这部童话可以叫探秘童话。探秘贯穿着全童话,结构上比原童话要更紧凑。探秘线索一直勾着小读者的魂,使他们津津有味地追踪着童话主人公的行迹,和布拉蒂诺共体验、同感受,一起寻求揭秘的办法和途径。布拉蒂诺的性格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人们眼看着这个倔头犟脑的淘气包一点点增长着智慧,积聚着经验,他不喜欢人家给他指导,而喜欢亲自吃些苦头,用自己亲身的感受去理解生活。布拉蒂诺虽为木偶,其实在作家笔下已经是一个生动丰富的淘气男孩子的典型形象,并且,在他的身上显然已具有了俄罗斯传统性格的特质。阿·托尔斯泰在讲述自己的主人公的奇遇和他懂得做人道理的过程的同时,也在描绘他同不合理生活制度做斗争的童年。童话主人公们奇遇的核心思想是富有社会内涵的:他们是在对充满剥削、谎言和怠惰的世界进行战斗,对丑恶的、自私的、丧失美感的世界进行战斗。 阿·托尔斯泰把英雄品格和喜剧品格交杂在布拉蒂诺的形象中,使读者感到亲近,从而愿意接受这个形象。 融入了阿·托尔斯泰作为文学巨擘的艺术才华,《金钥匙》有的描写、结构胜于原作,但一味的现实化甚至阶级斗争化,放逐了原作中采用民间文学中常用的大幅度浪漫想象,放逐了原作中十分精彩的鼻子变长和木偶变驴的教训,其幽默感、趣味性和艺术力度都明显减损。这是作者的时代限制造成的。 (三)马尔夏克:《十二个月》 马尔夏克的童年在兄弟姐妹六人的大家庭中度过,常常随家迁徙,过着车轮上的浪迹生涯,不得不常与忙碌、操劳和忧患相伴。他自幼习诗(“四岁就开始做诗”)。1922年出版的童话剧剧本集子包括《猫房》《山羊的故事》《怕苦就见不到幸福》,写得明快而富有激情,但失诸匆忙。 30年代的名诗有《向第聂伯河开战》《无名英雄的故事》《九月一日》等。 卫国战争期间至1947年的名作有《军邮》《鸽子》《纪念碑之歌》《冰岛》。1947年后的名诗有《五彩书》《森林书》《一年四季》《书桌从哪里来?》《你们的书是怎样印出来的?》等。 马尔夏克为苏联儿童剧的发展做出卓杰的贡献。既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又是童话作家的马尔夏克,写了多部童话诗剧:《猫屋》《山羊的故事》《怕苦就见不到幸福》是在20年代剧本基础上重写的,使之更完美更成熟。这些剧都是利用民间童话或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的情节、框架写成的,但都不是与民间童话同一层面上的作品,而是赋予剧本以新的思想内涵。《猫屋》的基础连情节也没有,而是发轫于简单的两句儿歌:“蒂利蓬,蒂利蓬,猫房燃在大火中……”但是在马尔夏克的生花妙笔之下它被写成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俏皮幽默的喜剧,讽刺了自私、傲慢,猫被表现成一个贪财的小市民。 马尔夏克最成功的童话自然是据捷克民间童话改写成的童话诗剧《十二个月》。这是19世纪著名捷克女作家博日娜·涅姆佐娃(1820—1862)所转述的童话。马尔夏克用散文形式先发表了这个童话,这时已与涅姆佐娃的童话有不同。写成童话诗剧以后,抒情色彩和幻想色彩都浓重多了,所颂扬的已不再是孤女的忍辱性格——在捷克原来的传统童话里,孤苦无依的小姑娘受到心肠狠毒的继母虐待,她只是忍气吞声地用自己的善良心肠、勤快劳动激起了十二个月份兄弟的同情心,给孤女以有力的帮助,使她得到幸福。而马尔夏克使这个童话故事带上了鲜明的苏联儿童特别容易理解的社会色彩。在原来的故事里孤女是得幸于逆来顺受,而在马尔夏克的童话中孤女是得幸于勤劳、诚实、刚毅和勇敢。 任性愚盲的女皇要用四月的迎春花装点除夕的宴筵,孤苦继女的后母和姐姐为了得到重赏,逼迫继女寒冬腊月去到林中寻找迎春花。在黑乎乎的森林里,孤女怕狼来吃她,爬到一棵树上,睡着了。一只松鼠怕孤女冻死,用松球打醒了她。她向有火光的林中空地走去,在那里她看见了十二个年纪渐次递增的穿戴各异的人围坐在熊熊的篝火旁唱歌,这就是十二月兄弟。她说了独自来林中的缘故,并要求烤烤火,暖和暖和身子。十二月兄弟答应帮助她,当四月来临时,迎春花遍地开放,孤女高兴地采了满满一篮。四月还另送给她一枚戒指,让她以后遇到急难时对戒指念口诀向十二月兄弟求助。孤女回到家里。继母见继女采来迎春花,立刻送进宫去,并谎称在美丽的森林里还长满了草莓、胡桃、李子和越橘。女皇要继女带路去采草莓。继女念起口诀,顿时十二个兄弟一齐来,于是春夏秋冬接连出现。继女的后母和姐姐在寒冷难忍时,要求十二月兄弟给她们两件狗皮大衣,于是当即变成两条狗。 童话剧利用了一些民间俗语、咒语和谜语,创造了—种孩子们喜欢的、快乐的、游戏的童话品性。譬如童话剧末尾,一月对太阳唱道: 金光灿灿的太阳, 金光闪耀的太阳, 既不骑马也不乘车, 不闻咚咚声,不闻轰隆声, 听不见蹄声嘚嘚传四方。 这个剧1956年还被搬上了银幕。 《怕苦就见不到幸福》除了“痛苦”这个形象是想象之外,其他诸如情节、形式、角色全都是典型的讽刺喜剧。贫穷的伐木人、贪心的商人、皇帝都是自己能摆脱痛苦就不再考虑谁将蒙受苦难。“痛苦”只降伏不了一个人,这就是士兵依凡·塔拉巴诺夫。他无所畏惧、胸襟豁达,同“痛苦”几经较量,终于成了胜利者。而所有那些给别人挖下陷阱的人无一例外全自食其果。这是马尔夏克的一件创新之作。观众十分欣赏那些闪耀机智幽默光芒而饶有诗意的剧中对话和相互辩驳,时日一长就传为新谚语。 (四)海尔欣松:《雷摩大叔的故事》 米·海尔欣松是精通英语的俄罗斯当代翻译家。 《雷摩大叔的故事》本是生存于1848—1908年间的一位美国作家、美国民间文学研究者乔埃尔·钱德莱·哈里斯于1879—1880年出版的一部书。哈里斯从小喜欢和黑人接近,懂得黑人土语并能心领其幽默。他同南方种植园一个叫“雷摩”的老黑奴结识后,就从他口中搜集到他从非洲带来的传统童话故事。哈里斯写道:“我的事情就是把本来质朴自然的、有着浓重的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转述出来。正因为我这样做了,所以它们成了南方每个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意即他录述的黑人童话故事已经风传四方、家喻户晓。这不是哈里斯的虚张之辞,因为马克·吐温也曾有话证实过这一事实。马克·吐温说:1880年哈里斯发表的童话故事在全国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当时所有的孩子如同听什么哲人和智者的故事一样听了这些故事。于是,“雷摩大叔”成了美国文学中不朽的文学形象之一。 20世纪后半期流传的却多为俄罗斯人米·海尔欣松译写的《雷摩大叔的故事》,因为这位精通英语的俄罗斯人只保留了孩子们喜欢的野兔智胜狐狸和勇斗强猛凶兽的故事,而将雷摩大叔和小奴隶主的关系等等一概去掉。他用纯动物王国的故事来象征事物秩序和人世间种种关系。和19世纪末的原版比较,显然是俄罗斯的这本译写之作对儿童更有适应性和吸引力,广为流传是情理中事。 这部享誉世界的童话成功地塑造了白兔(野兔)的精灵形象,它很弱小,从不伤害他人,然而它并不无能。它的机智、它的调皮和喜欢恶作剧,使它先后战胜了狐、狼、熊和一些小动物。它的机智堪媲美于法国著名的以至家喻户晓的“列那狐”,尤其在好恶作剧这一点上,它更像列那狐。但它与列那狐大不相同,它从不自卑、自私和残忍。它凭它的机灵智胜大动物,常常转败为胜。它是讨人喜欢的一个形象。 海尔欣松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为一部美国优秀童话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文学现象。海尔欣松的改写之作保持了原作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活哲理,诗一般的想象,对于人性的精确评价,对于机灵和淘气的赏爱,以及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形式。 常被选来作为这部童话的代表性章节是《柏油娃娃》《白兔老弟的坐骑》等。 (五)米哈尔科夫:《独眼鸟》 当代俄苏儿童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谢尔盖·符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1913—2009)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文学活动上都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70—80年代先后发表了数部据外国童话改写的童话作品。改写外国童话,无非是为了表现更生动、艺术更完美、内涵更丰富,为了把外国的好童话通过改写的办法更好地引进俄罗斯,在俄罗斯广大儿童中传播。米哈尔科夫有据英美家喻户晓的童话《三头小猪》改写的同名童话,据法国童话改写的《独眼鸫》,还有与恩·台·亚霍夫曼的著名童话《咬胡桃小人(胡桃夹子)和老鼠国王》(1816)、大仲马的《一个榛子夹的故事》有内容联系的中篇童话《一个连续做的梦》。《一个连续做的梦》还获得社会主义国家以高尔基命名的国际奖金。 《独眼鸟》(《独眼鸫》)是法国作家阿尔图尔·奥洛记录整理的法国民间童话。米哈尔科夫将其取来,按照作家对当今社会的体验、思考之结论重新创作,创作幅度比较大。 一只鸫鸟终日啁啾,从没有不快活的时候。女孩弗莱迪丽卡却总也不快活。鸫鸟为了告诉小姑娘它快活的秘密,就让女孩站到苹果树下一朵大蘑菇上。小姑娘一站上去,蘑菇就像电梯那样把她给升到同树枝一样高,可以坐在树枝上同鸫鸟轻声交谈。鸫鸟告诉小姑娘其快乐的秘密是:它对一切都很满意——因为它只用一只眼看世界。并且告诉她为什么只用一只眼看世界的道理: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两个面:美好的一面和丑恶的一面。“因为我独眼,我只看到一面,就是美好的一面。这就是我永不忧愁的原因。” 无须多说,这是被作家强化过的思想——它来自作家痛苦的经验,因此这部童话的内涵有一种震撼力,读者也就不难明白米哈尔科夫取这篇法国童话来改写的道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俄罗斯童话改写工作的成就2: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20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编织梦想的绚丽锦缎09-06
2 5字网名女可爱小仙女09-12
3 经典句子,感悟时光流逝的话语09-04
4 顶得你的水流得到处都是的作文09-03
5 奥德赛斯芬克斯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