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是弗吉尼亚·汉密尔顿的《赛莉》。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暑假,富有想象力的小女孩吉黛和她的弟弟到罗斯叔叔的农场里玩。在吉黛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甚至连那个普通小镇都变成了“水晶城”。当她遇到叔叔的邻居赛莉小姐时,就立刻被这个身高超过六英尺、瘦秀美丽而又充满高贵神情的女人迷住了。吉黛发现一张瓦茨里部落女王的照片,看起来极像赛莉,她就自然认定赛莉一定有王族血统。于是,吉黛完全沉溺于这一奇妙的幻想中,并将她的发现告诉每一个小朋友。最后,还是赛莉本人帮助吉黛完成了她最伟大的发现,也就是认识到成为你自己本人比变成梦想中的主人公还要美好得多。赛莉的确是个女王,但不是那种有很多佣人、国土和财富的女王,而是她自己的女王。
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总是渴望发现,发现世界的奇妙和自身的奥秘。所以,“发现”也就成为反映他们生活的小说的最大主题。有关发现的优秀小说当推波拉·福克斯的《到巴比伦多少英里?》(1967)。像吉黛一样,詹姆斯梦想着非洲的贵族血统。他相信自己是一个王子,其祖先被铁链锁着,跋山涉水来到美洲大陆。当他的妈妈生病住院时,他却想象她是秘密去了非洲,策划王子盛大的返国典礼。他还不时到一幢废弃屋子的地下室中,模仿照片中非洲的王子那样穿戴起来,欢快地歌舞。但是,残酷的现实却与小詹姆斯的梦想大相径庭。我们看到,在现实中,一群少年黑帮绑架了詹姆斯,强迫他去偷名贵的狗以领取原主人悬赏,这一切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当黑帮带他来到一个废弃的游乐场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大西洋,终于认识到他那病魔缠身的母亲不可能穿越那一片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令人生畏的水域。作者福克斯鼓励读者去理解詹姆斯性格的力量和其面对现实的能力。詹姆斯不仅设法脱险,他还想尽办法带着那些狗回到原主人的身边。他回家后,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一个王子,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人,一个能够解决自己问题的人。他重新发现了他自己。这部小说与福克斯的代表作《月光号的沉没》同样基于对黑人生活遭遇的同情,而主人公已由黑人少年取代白人少年,黑人的文化氛围也就成为小说的主色调。
为少年而写的少年小说中,具有更为广泛的主题和题材,有可能容纳更多的黑人生活面,有可能回溯更远的黑人生活史。弗吉尼亚·汉密尔顿的优秀的少年小说,对此有着充分的体现。在《戴斯·德利尔之屋》中,她巧妙地通过一个黑人历史教授和儿子冯马斯的谈话提供给我们有关奴隶制和“地下铁路”的信息。这是一部悬念小说,自然也就有悬念小说中似乎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大大的黑沉沉的神秘的旧屋。请看汉密尔顿对这幢旧屋的描述。
戴斯·德利尔的小屋在雨濛濛的天空中若隐若现,灰暗的屋宇看不出确切的形状,巨大而不自然。看起来像一头怪兽蹲踞在公路旁的高山之侧。那一种黑暗荒颓的外观给所有的生物都染上了一层厄运之色。 这就是反蓄奴主义者戴斯·德利尔之屋。他建造这幢华厦,帮助许多黑奴走上了自由之路。当德利尔和两个黑奴被谋杀后,传说他们的鬼魂出没于屋中和屋下的秘密地道中。悬念小说迷都非常喜欢小说中那环环紧扣的情节发展,所以汉密尔顿又写了续集《德利尔之屋揭密》(1987),故事主人公设法保护戴斯·德利尔的秘密宝藏。汉密尔顿还有一部类似题材的小说,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加浓厚,那是《美丽珍珠的奇妙探险记》(1983),仙女珍珠从非洲的神山上降临人世,旅行到美国内战时期的南部乔治亚州,帮助黑奴们逃到自由的俄亥俄州。通过她和人类的交往,珍珠体验到的既有悲哀也有欢乐。汉密尔顿的轻灵飘逸的文笔更加重了那种欢乐的色彩。她既描述了黑人的生活经验,又使其故事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外观,为各个人种所接受并喜爱。 黑人少年们大多生活在黑帮和毒品贩子盛行的城市内。怎么样“出污泥而不染”,怎么样挣扎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中,也就必然成为少年小说所表现的对象。如在《毒蝎》(1988)中,沃特·蒂恩·玛亚斯就刻画了一批处于由毒品贩子和街头黑暗制造出的个人与社会冲突中的人物,像妈妈和她的小儿子贾玛尔。当妈妈的大儿子因为抢劫罪而被关押时,妈妈便回想起儿子初生时看着他的情形,因而感到充满了希望,因为“你总是期望一切美好的东西会发生在这个婴儿的身上”。但是她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因为一方面她要帮助大儿子,另一方面她又要保护小儿子贾玛尔不受黑帮的利诱。贾玛尔则永远觉得自己因为个子小而软弱可欺,大孩子们嘲笑他,老师令他罚站,商店老板冲他喊叫。所以,当贾玛尔得到一支枪并自然而然地用以弥补他自己的软弱感时,故事悲剧性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了。全篇小说揭示了在恶劣环境中为个人生存和家庭生存而挣扎的两代人所面临的复杂的问题。黑人少年特有的生存困境和生存体验,使得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 在黑人儿童文学中,除了传统文学和现实小说以外,传记文学特别发达,;黑人的知名人物,如哈里特·塔布曼、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玛丽·麦克劳德·贝修恩、本杰明·班内克尔、保罗·邓巴、杜波依斯、保罗·罗伯逊等,都有他们的传记,记载了黑人民权领袖、黑人实业家、黑人艺术家的生活历史。 关于19世纪自由斗士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为儿童们所写的传记就有好几种。像莉莱·派特森所著的传记,就戏剧性地描绘了道格拉斯的一生:他做奴隶时的生涯,他的反抗及最终的逃脱,他在“地下铁路”上的工作,以及他不仅为黑人而且也为包括中国人和爱尔兰人等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而做的斗争。 几乎每一个黑人英雄都有一本甚至多本为孩子们所做的传记。弗吉尼亚·汉密尔顿写了安东尼·伯恩斯,一个和道格拉斯齐名的在废奴运动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前黑奴。莉莱·派特森还写了有关马丁·路德·金的传记。当然,关于金博士的传记几乎是不可胜数。至于马尔孔·X和杰西·杰克逊,也都有传记反映他们的精神生活。 传记黑人文学有两个最主要的目的,一是激发黑人儿童,二是鼓励非黑人儿童去理解黑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传统故事和小说可以实现这两个目的,但是非小说类中的传记文学也不可忽略。关于黑人领袖和艺术家的传记告诉孩子们怎么样对美国社会做出贡献,怎么样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对弘扬黑人文化,传记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第安人是真正的美国土著人,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文化历史。但由于种种历史上的原因(主要是白人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和对印第安人种的灭绝),印第安文学包括儿童文学一直到近期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1970年以前,绝少见到反映印第安人思想和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目前所见较有影响者几乎都是1970年以后的当代作品。这一种儿童文学的创作态势,一方面说明了印第安人所遭受掠夺的残酷,但另一方面又恰恰证实了美国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方兴未艾。印第安人虽无文字,但有丰富的口头语,仅北美洲印第安人部族中就有500多种口头语,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有149种,大多数沿用至今。美国的50个州中,有一半州的名称源于印第安语。印第安人为自己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感到自豪,他们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民谣、格言,等等。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所培养出的一个印第安人内兹·帕斯族学者曾说过:“印第安人的民间文学远胜过白人的。”177我们在本书上卷所论述的朗费罗《海华沙之歌》就是由印第安民间文学脱胎而成,这部伟大的童话史诗为美国儿童文学扎下本土文化之根。经过一个多世纪后,印第安传统文学以强劲的力量开始成为美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贾迈克·哈沃特在他所编纂的印第安故事《昂珀:美国印第安人的奥德赛》(1977)中,把印第安人说故事者比作织工,在故事中织进个人的悲欢,也织进民族的历史。《昂珀》一书以主人公昂珀的长途旅行来串联许多故事,故事的起句即是:“那是在人类逃生到水中以前,没有战争,人们都宁静地生活着……”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昂珀开始了他伟大的圣旅:穿过广袤的大平原,越过深邃的大峡谷,沿着林木繁盛的山脊去寻找他最终的目的地。一路上,他观察到很多不同部落的文化和习俗。土地的生命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印第安人的历史无处不闪耀在昂珀的多姿多彩的奥德赛之旅中。 传统印第安文学为界定和理解部落传统价值观和信仰提供了极佳的资料来源。典型的印第安人的价值观念包括:与自然和谐地共存,视宗教为紧密与自然结合的自然现象,尊重由年龄和经验积累而成的生活智慧,以及强调群体或家庭的需要高于个人需要,等等。 在汤米·德波拉重述的考曼彻部落的故事《矢车菊传奇》(1983)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是一个最明显的主题。故事女主人公起初名为“独行的她”,曾不顾一切地滥用土地,干旱是她所得的天谴;当她转变性情以后,将土地赠给他人,所得的报酬是满地美丽的矢车菊和驱走旱魔的及时雨,她的名字也由“独行的她”变为“爱民者”。同样的主题也见于另一个美丽而发人深省的故事《谁为狼代言》(1983)。作者佩拉·昂德乌·斯宾塞的祖父是奥尼达部落印第安人,名为“锐眼鹰”。祖父告诉佩拉,当年奥尼达合部迁徙,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一个丰饶之乡,却因忽略了动物的权利而最终无法立足。故事结尾时,睿智的老人缓慢地扫视远处的村落,问起一个古老的问题: 告诉我我的兄弟 告诉我我的姐妹 谁为狼代言? 部落式的生活是使印第安人敬畏自然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直接取自自然,所以怎么样和自然和谐相处以保衣食丰裕就成了印第安人传说中的一大主题。在印第安人许许多多的部落中,有很大一部分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五大湖附近的大平原上,被称为“大平原印第安人”。他们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是野水牛,每年他们群起跟踪捕猎大野牛群,食其肉,衣其皮,并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野水牛出现的频率极高。比如,奥拉夫·贝克写作了《野水牛是从哪里来的》(1981)一书,以极为浪漫的笔调,配以精彩插图,讲述野水牛是怎么样在出生以后从远方那个神秘之湖中腾跃而出,又怎么样如暴风雨般席卷旷野,最后怎么样帮助“小狼”部落的印第安人战胜他们的敌人,从而拯救了整个部落。类似这样野水牛群拯救印第安部落的故事,在大平原印第安人口中流传颇多。谁理解和尊重野水牛群,谁便会受惠于野水牛;反之则贻害无穷。印第安人在世代流传的故事中咀嚼这样一个质朴而又深奥的哲理。 尊重动物、信守诺言和听从长者这几个反映印第安人传统价值观念的主题在弗兰克·喀辛的短篇童话《贫穷的火鸡姑娘》(1986)中交织为一体。在这个灰姑娘式的故事中,一个祖尼部落的女佣时刻关心照顾她饲养的火鸡,作为回报,以老雄火鸡为首的火鸡们帮助她,盛装参加了狂欢节。但是这位姑娘玩得得意忘形,忘却了她的诺言,不听从雄火鸡的劝告,没有及时返回喂养火鸡们。于是,一切美幻奇妙的事物便如水中月镜中花,眨眼间从姑娘眼前消失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3: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165.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叩响心扉的深沉之音02-21
2 海子简介09-13
3 瑞典的儿童文学903-10
4 体育名人励志故事09-12
5 经典句子,蕴含生活哲理的精华